天天看点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作者:秋叶思人

近期,随着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美国各地高校席卷起持不同政见的学生抗议活动,中东问题引发的学术论战也日益白热化。但有共和党议员公然指控,这些和平的抗议组织竟然受到中国“资助”。究竟此举何以?背后又意在何为?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这起争议由佛罗里达州共和党众议员希门尼斯4月24日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抛出标题开始。他断言,如果深入调查高校挺巴抗议组织的资金来源,“不要感到惊讶,中国也参与其中”。

但当主持人追问证据时,希门尼斯含糊其辞,只说“通过某些渠道”得知“中国通过其他组织资助抗议者”。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事实上,希门尼斯本身就是美众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屡有攻击中国的言论。他此举显然是用“中国阴谋论”来故意抹黑这些学生组织,以转移视线,这种手段凸显出明显的政治目的性。

话题一出,很快便被一些政客和执法部门接力转述。比如纽约警方副局长多特里声称在哥大校园看到的帐篷“都是同样颜色,都很相似”,便不明不白地下定论是“有人在背后操控”。

但事实上,这些帐篷很可能是抗议者自己搭建的,或者通过捐款购买的,与中国政府毫无关系。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此举之所以会获得捧腔迴旋,部分原因是美国对华立场日渐强硬。有评论指出,共和党内部如何制造“中国威胁”已经成为一项主业,希门尼斯等人的举动正是其中之一。

由于缺乏事实依据,本质上是在进行政治性断章取义和泛化经营舆论,而非基于事实公开召开听证会的正常调查程序。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然而,我们不应被这种政治拉锯游戏牵着鼻子走。这次高校抗议活动涉及的实质问题是巴勒斯坦人权和行动自由,以及美国应如何面对中东地区日益严峻的政治局面。将其次要化为“中国资助”问题,实质上是在搞政治分裂,抹煞学生们正当诉求。

毕竟,在美国,有权利在校园内和平地表达不同政见,这是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西方各国声援乌克兰人民一样,我们应全面理解这些学生的立场和动机。而政客抛出无中生有的指控,更似是想逃避实质问题,转移公众视线。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只有真正重视学生诉求的实质,肯定他们和平理性的表态方式,并为中东问题找出公平解决之道,美国政府才会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在学生高声呼吁停止武装冲突,保障平民生命安全的时刻,政客们所做的只有抛出毫无根据的指控,企图将矛头指向其他国家,这实际上就是在逃避问题,回避本国应承担的责任。美国作为中东问题的一方,早已深深捆绑在此一局中,不应选择性看待,更不该轻描淡写。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面对持不同政见的学生,使用强硬或威胁手段绝非明智之举。一味镇压反而会放大争议,导致舆论走向极端。相比之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倾听不同声音,在尊重个人立场的同时,主导讨论回归实质,寻求各方共识,将是解决危机的最佳出路。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我们更应看到,这次事件涉及的不仅是地缘和政治层面,更深层次地触及到人权与公民参政的重大课题。

在信息社会愈烘托出广泛网民视角的今天,政府更应本着同理心与良知对话民众,化解分歧,而不是自我包藏祸心,否定别人正当诉求。这将决定美国日后如何构建与全球人民的信任与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议员张口就来:在高校力挺巴抗议组织中有来自中国的“资助”

只有通过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多方观点,本着解决实质问题的决心,美国政府才能提升聚集人心的软实力 ,引导地区走向和平。一场政治漩涡下的教训,或将成为各方铭记的宝贵经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