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作者: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伯爵受英王乔治三世的委派,以祝贺乾隆八十大寿的名义出使清朝,当然英国人并不是那么好心真的要祝寿,来访的目的就是为了和清朝通商,并且试探清朝的虚实。

彼时的英国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力大增,急需新的货物倾销市场,而疆土广阔和人口众多的清朝自然成为英国的选择。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马戛尔尼出访

只是清朝只在广州开放十三行进行贸易,限制太多,英国只能以祝寿的名义与清朝谈判,寻求更大的商业利益。

经过长达十一个月的海上航行,马戛尔尼使团终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到达了京城。

初期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得知自己被要求需要三跪九叩觐见乾隆后,马戛尔尼异常的生气,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是对大英帝国的侮辱。

说实话,这个要求并不是乾隆提的,而是接见使团的直隶总督梁肯堂提议的。

倒是乾隆对这个不是很在意,反而先行交待了这么一句话:

若该贡使等于进谒时,行叩见之礼,该督等固不必辞却;倘伊等不行此礼,亦祇可顺其国俗,不必加之勉强-《清高宗实录》

就是他们愿意行礼就行礼,不愿意就算了,毕竟人家大老远来给自己祝寿,没必要因为这件事为难人家,这不太显得天朝上国一点肚量也没有。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马戛尔尼画像

然而梁肯堂不死心,反复要求马戛尔尼他们要行跪拜礼,以至于乾隆都发飙了:

况该使臣航海远来,至一年之久,亦当格外加之体恤。岂可以此等相见礼节,与之较论,殊非怀柔远人之道——《清高宗实录》

所以说乾隆并不计较英国人磕不磕头的问题,真正计较这个问题的是下面的臣子,毕竟礼仪大过天,因而异常坚持马戛尔尼磕头。

马戛尔尼是一百个不乐意,反复和接待的和珅等大臣沟通,甚至退一步,希望可以单膝跪地。

很显然,这个提议也遭到了否决,毕竟在清朝大臣们看来,这不是简单的跪还是不跪的问题,而是是否认同清朝天朝上国地位的问题。

清承明制,自有一套朝贡制度,在朝贡制度里,清朝是宗主国,周围国家都是藩属国,即礼仪里的君臣之别,臣子拜见君主,岂能不行三跪九叩之礼?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清朝的藩属国

别说一个小小的使节,就算本国君主来了,照样也得三跪九叩,这是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有失,更不允许打折扣。

可以说对于清朝来说,英国的地位就和周边的藩属国一样,既然派使者前来清朝,那就是觐见宗主国,必须得跪叩。

然而对于马戛尔尼来说,英国才不是什么劳什子的藩属国,而是和清朝一样平等的国家,是平等的交往,自然不能以臣子之礼觐见,更不能三跪九叩。

况且自己还要进行谈判呢,如果不能平等的行礼,那么谈判自然也不会平等。

清朝坚持要跪叩,马戛尔尼表示顶多单膝跪地,所以矛盾来了,到底跪还是不跪?

根据《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记载,在马戛尔尼的据理力争下,仅以单膝跪地行礼,维护了自己和大英帝国的尊严。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马戛尔尼说的单膝下跪

但根据在场的担任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记载,英使和随从虽然只是弯曲了一膝,即俯首单膝下跪,然后重复九次:

我们听到庄严的音乐,随着一声令下,我们单膝下跪,俯首向地。我们与其他大员和王公大臣连续九次行这样的礼,所不同的是他们双膝跪地而且俯首触地——《小斯当东回忆录》

可见马戛尔尼虽然是单膝跪地,但结结实实跪了九次,只不过只是魔改后的西方礼仪罢了。

值得一提的事,后人所谣传的和珅奏折里写马戛尔尼结结实实行三叩九跪之礼,其实是不对的:

臣和珅同礼部堂官率钦天监监副索德超,带领英吉利正副使臣等恭递表文,由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至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御前大臣福长安恭接,转呈御览。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礼,毕

当然内容真假是没问题,只是这个奏折是觐见乾隆之前的规划,即八月初四日呈上去的(军机处奏进《初六、初九两日英吉利团瞻觐仪注二单》),而不是觐见完后的记录。

毕竟马戛尔尼真正拜见是八月十三日。

至于马戛尔尼的谈判,自然也被否决了,毕竟他的提议哪里是来通商?分明是来抢劫的。

1、要求乾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

2、开放除了广州以外更多的港口和市场;

3、在广州附近划出一个地方,允许英国人自由来往,清朝则不加禁止;

4、英国商船享受免税或减税等等;

在今天的视角来看,马戛尔尼就是要求乾隆割让一块海岛给英国,然后在广州设立租界,同时还要免除关税。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广州十三行

这要求乾隆能答应吗?显然不会,就这样马戛尔尼无功而返,于次年离开了清朝。

此后清朝和英国虽然贸易不断,但关系却每况愈下。

此时欧洲拿破仑不断崛起,英国就担心法国抢占澳门动摇英国在远东的贸易地位,于是先下手为强。

分别在嘉庆七年(1802年)和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次占领澳门向法国示威,但却引起了清朝的不满,虽然英国后来撤军,但因为撤军进度缓慢,双方爆发了零星的冲突。

此后英国又入侵清朝藩属国尼泊尔,让清朝和英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而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英国又将目光放到远东,加上国内商人要求扩大清朝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再一次派遣使团出访清朝。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派了阿美士德使团来,这一次他们又遇到了关于跪还是不跪的问题,但这一次阿美士德比较头铁,坚决不跪,结果被反呛了一句:

乾隆五十八年尔使臣行礼跪叩如仪,此次岂容改异

似乎又证明了马戛尔尼当时的确是行的单膝九叩之礼,而阿美士德既然坚持不肯行礼,那自然也没见到嘉庆,而谈判也无从谈起。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嘉庆帝

可以说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想要坚持不跪拜见清朝皇帝的想法是不可能的,要么老老实实三跪九叩,要么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时间来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对于英国来说,老这么拖着也不是个事,如果不能以平等的姿态站着见大清皇帝,英国如何才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呢?时间不等人啊。

恰好这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给了英国发动战争借口,既然外交上谈不拢,那就军事上见真章吧!

一个是腐朽落寞的帝国,一个是冉冉升起的新星,结果可想而知,清朝输了几次后就被英国按在了谈判桌上,签订了《南京条约》。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南京条约》

而为了更好的与清朝皇帝接见,英国打算在京城设立使馆,但清朝死活不同意,毕竟在清朝眼里,虽然打输了,但打心眼里还是看不起英国的,蛮夷就是蛮夷,怎能住进京城里?太晦气。

英国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清朝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饭得一口一口吃。

但没想到清朝防夷之心这么强,上上下下都仇视英国人,就连对外贸易的广州城英国人都进不去,甚至遭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反对。

这哪行?于是英国联合法国找准机会,又来一次鸦片战争,直接闯入京城,火烧圆明园以示惩戒,然后又强迫清朝签订《北京条约》。

而这次,英国留了一个心眼,特地在《北京条约》里加了派驻京公使以及行使西方礼仪的拜见清朝皇帝。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签订《北京条约》

说实话,对于这个要求,咸丰是一百个不乐意,但没办法,战场上打不过只能认。

但认归认,见不见又是一回事。

毕竟到了这个时候,清朝还是自认为天朝上国的,英法不过蛮夷而已,既然是蛮夷,要么不见,要么三跪九叩。

但现在却在条约里明确了这件事怎么办呢?拖,只要不见英国公使,就啥也没事,这个矛盾也就没了。

而且现在理由很充分,咸丰躲在避暑山庄不在京城,自然没法会见外国公使。

但老拖着也不是个事,恰好咸丰死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后就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不方便见外国人男人之类的话搪塞了过去。

就这样,一直到同治亲政前十几年,签订条约后的外国公使愣是没见着清朝皇帝。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大婚,这意味着同治帝已经成年,两宫太后必须放权。

既然两宫太后归政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理由也没用了,因而外国公使当即决定要求拜见同治帝。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同治帝

这下子还真没有理由拖了,没办法,见吧!

但负责处理外国事务的总理衙门还是不死心,要求外国公使跪着见同治帝。

显然外国公使不会答应,不然也不会费尽心思在条约里加这么一条。

任凭总理衙门好说歹说,外国公使就是摇着头不答应,最后逼得没办法,留下一句只要不跪,啥都行。

既然外国公使都这么说了,只能在跪拜之外想想办法了。

经过几天的苦思,总理衙门还真想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来。

首先就是外国公使可以不跪拜,但相应的需要行五次鞠躬礼,比国际惯例多两条,以示尊重;

其次就是见归见,但不能谈论具体的事务,只能说一些请安等场面话。

最后总理衙门还玩了一次心机,选择在紫光阁会见他们,要知道从乾隆时期开始,紫光阁就是皇帝用来接见各地藩王属国的地方。

选择在这里接见外国公使的用意也很明显,即在清朝眼里,你们这些洋人还是番邦使臣,自己依旧是天朝上国。

对于这些要求,外国公使没啥意见,横竖多两个鞠躬而已,至于在哪里会见,他们也不在意,反正见着了就行。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初五,精心准备的外国公使成功以平等礼节拜见了同治帝。

跪不跪大清皇帝?英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居然花了整整八十年

各国公使拜见同治帝

虽然在清朝眼里,自己依旧是天朝上国,但实际上在列强的船舰利炮下跌落凡尘,只是这一切,清朝还不自知罢了。

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据理力争拒绝行使跪拜礼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最终得以成功,英国人足足花了八十年的时间。

别看只是一个跪不跪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两个文明体系的碰撞。

清朝的朝贡体系类似于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关系,宗主国为藩属国提供保护,传播文化和开放贸易,而藩属国则需要恪守封贡秩序,协助宗主国维护藩篱。

至于藩属国,本质上还是独立自主,可以自由处理朝政,但在外交上必须服从宗主国。

而英国为代表的殖民体系呢?他们带来的不是文明和文化,而是暴力和奴役,治下的殖民地毫无独立自主可言,彻底成为殖民国的商品销售地和原料产地。

最终清朝的朝贡体系伴随着列强的炮火分崩离析,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