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作者:青云塾

上回说到弘忍看见廊壁上的偈子,知道自己要找的传人就在眼前,心中盘算着如何传法慧能并怎样助他安然离寺。

第二天,弘忍待四下无人时来到慧能干活的碓坊,见慧能正弯着腰在那儿使劲舂米。弘忍赞叹道:“看你这样敬业的舂米,也算是“为法忘躯”了吧!”

慧能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继续舂米。弘忍走上前去,弯腰抓了一把米,摊在手上边拨弄边问道:“米都舂好了?”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米舂没舂好还用别人回答,眼前就是啊!和尚肯定不是问的米吧。”慧能心里这样想着,知道弘忍话里有话,于是抬起头来看了看弘忍,眼光落在弘忍手中摊开的米上,心想:“你不就是问我准备好了吗?佛法大意我是领悟了,就等师父你来印证一下。”

于是慧能也一语双关的回答道:“米倒是舂好了,只是还需最后筛一下。”

弘忍默默地点点头,用柱杖在碓上敲击了三下,然后就回去了。慧能当然领会,当晚三更的时候,慧能便一个人来到了弘忍大师的方丈室。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一、三更传法:

慧能一进屋,弘忍就关上房门,用袈裟遮住房间周围的窗户,屋外的任何人都看不见室内的境况。然后对慧能问道:“你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

慧能开门见山说道:“不瞒师父,我之所以来到东禅寺就是因为这《金刚经》。在一次赶集上偶然听得别人诵读此经而有所触动,诵经之人说此经乃你传授,因此我来这里就是为了请你传授此经。”

弘忍说道:“原来如此!佛法分为十地三乘等不同的教门,就是为接引不同机缘的人而设立,本质上并无差别。万法归一,所有佛法都如指路明灯,只因机缘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金刚经》也罢、《涅槃经》也好,实无差别,仅仅是工具而已。既然你的机缘在《金刚经》,那我就给你详解此经吧!”

说着,弘忍就逐句为慧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终于大彻大悟,原来万法皆不离自性,不由得赞叹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众里寻它千百度”,岂料佛法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没想到原来本自清净(不垢不净):真相不是有分别的二元对立,该怎样就怎样,清净、垢净都是人的主观认知,不是本来的样子。

比如:人生一辈子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无论怎么说都是个人的感受而已,真相就在一辈子的分分秒秒中、事事物物中,就在那里。但只要一说是什么,就是有局限的感受了,不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没想到原来本不生灭(不生不灭):一切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有情众生的那个“主人”,不曾来过也不曾离开过。

比如: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的,因为在“生”前的一刹那你还不存在,所以无法得知;同样,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因为在“死”后的那一刻你已经不存在,也无法得知。人生只有过程,没有开始与结尾!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没想到原来本自具足:人人皆有,各自不缺。

当然,本自具足,那个东西与你形影不离,自始至终都和你在一起。正如傅大士所说: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没想到原来本无动摇(不增不减):自始至终都不曾有一丝毫改变,自性的作用无声无息、不增不减。

那个东西不离不弃,不会因为你的成功而亲近,也不会因为你的失败而疏离。它与人体本就一体,不分你我,又怎么会增减呢?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没想到原来能生万法(诸法空相):人的一切行为、语言、念想都是这个“佛性”带来的,构成人的整个世界,万法均在自性中。正因为“自性本空”,才能照见一切。

比如:一间房屋,如果装满了杂物,就只能是杂物间,不可能成为其他。如果把它清空后,就有了无限种成为各种店铺的可能。

摆上琳琅的商品,就成了超市;放上几本书,则可以成为阅览室。正是因为“空”,才可变、才有了无限的可能,“有”生于“无”。

以上都是慧能感受到的佛性所具有的特性,而不是佛性本身,那佛性本身到底是什么,又在哪里呢?说是佛性也是不得不说,总得有个词语来指代那个东西吧。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比如:能说得出人与木偶人的分别所在吗?有人会说:木偶人不会动、不会说、不能想。如果给木偶人装上机械臂,就能动;装上声音系统就能说;装上智能芯片就能想。

但无论装上多么先进的装置,最多也就是第N代智能机器人而已,但终究不是人。所以,佛性不是机械臂、不是声控系统、不是智能芯片等“术”,而是“道”层面的东西。这些有“垢净”、“生灭”、“增减”、“好坏”之分的东西都不是佛性。

人与智能机器人的本质分别就是“佛性”,就是人有而智能机器人没有的那个东西。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描述,勉强可以说是:应对外界的主动性。一切有情众生均有“应对外界的主动性”,“应而所生”,至于“生”什么,则要分两说了。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狗子也有佛性,你这里有肉骨头,它会摇着尾巴过来;你蹲下捡石头,它会远远的跑开。让它过来与跑开的那个就是它的“佛性”,而不是你手中的肉骨头和石头。假如狗子没有那个东西,无论你有多香的一块肉,还是拣多大的一块石头,它都会无动于衷的。

狗子“动与不动”的关键不在于外界有什么,而首先取决于内在的那个东西。

因此,佛性的表现就是“应”,正是让慧能大彻大悟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应”。“应对外境而生”是佛性存在的必然。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正是因为佛性的存在,“应而不生”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不具有佛性的无情众生,比如:机器人、一棵树,无论刮风下雨,它们只会在风中摇曳而不会去躲避风雨。而佛性,就像:向湖里扔一块石头,不管石头多么的小,只要湖里有水,就必然会生起浪花。

既然“应而所生”是必然的,那“生”什么关键在于用什么来“应”了。那么可以这样说:应有所住而生假心,应无所住而生真心。假,是被所“住”染色而已;真,则没有被任何知见所污。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因此,奢望修佛把心修得“一潭死水”,天大的石头丢进去都不会生起一丝涟漪,那是什么心?恐怕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吧!

清净心、平常心,不管什么心,都是多余的说法。如果觉悟,说什么心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无独有偶,慧能听经所悟,正好与《心经》中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一对应。他此刻真实体悟到了刚才弘忍所说的“万法归一”,《金刚经》、《心经》无有差别。

弘忍见慧能已悟佛旨,很是满意,于是对慧能说道:“此门是佛教十地三乘诸门之一,佛教的一个分支,即为禅宗。佛陀首传于大迦叶尊者,在西方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达摩东渡传慧可、僧璨、道信至我这里已五世,今我传于你,你就是禅宗东土的第六代祖师了。”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二、渡江南下:

说完这番话,弘忍随即起身打开了一个柜子,取出珍藏的传法信物金襕袈裟来,对慧能说道:“现在我把金襕袈裟交付与你,你就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了,希望你善自保护,把禅宗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弘忍继续说道,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首偈子正如上面谈到的“应对外境”的两种情况,概括起来说就是:应有所住,不离因果;应无所住,不坠轮回。

慧能来东禅寺是“有情还是无情”?弘忍传法慧能是“有情还是无情”?看似一切都是“有意而为之”,但又仿佛事事皆由“命中注定”,眼下都是“不是选择的选择”,或者说当下都是最佳答案,最应该、最合适的出现。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脱离现象而去剥离本质,都是“应有所住”了。只有“应无所住”,还哪管有情无情,皆是自性而为,不离自性方得自在。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慧能见弘忍如此看重自己,马上跪拜了下去,双手郑重的接过金襕袈裟,随即问道:“佛法我已领受,金襕袈裟以后该怎么传承呢?”  

弘忍说道:“想当初达摩刚来东土传法,信奉禅宗的人并不多,才以袈裟信物为证,以增强禅宗的底气。现在禅宗已经自有了一片天地,信物不再需要,而且金襕袈裟的存在容易引起争端。从你开始,以后不要再传信物了。”

“你不知道,现在金襕袈裟在你手上,已经给你带来了生命危险,你应当马上到边远地区隐遁起来,等到时机成熟,到时候再出山弘扬禅法不迟。”

慧能没想到传法竟然带来如此的凶险,赶忙问道:“那我现在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呢?”  

弘忍道:“逢怀即止,遇会且藏。事不宜迟,现在就走,我送你过江去。”

所谓“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是弘忍对慧能的指引,让他走到:怀集县就不要走了,到了四会县就躲藏起来。总之就是叫他在广东四会县这一带隐居起来。

至于这类预言的合理性,就不要再去探讨了。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于是慧能收拾好金斓袈裟及随身之物,一刻不停歇的和弘忍一起下山来到了九江驿。师徒二人找到了一条小船,上去之后弘忍拿起橹桨摇了起来。  

慧能赶忙去抢弘忍手中的橹,说道:“怎么能让师父摇桨呢,应该由我来划船才是。”  

弘忍说道:“这一程还是还是我来送你吧,应该由我来渡你过江才是。”

听师父这一说,慧能胸中生起一阵感激之情:可不是嘛,一直都是师父在“渡”我的。随即心中又生起些许不舍,与师父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了吧!

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三)三更传法

此时心中回想刚才师父所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又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不由得感叹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听慧能这么说,弘忍能感受到他心中的自信与决心,知道他没有看错人,于是非常高兴的说道:“如是,如是,以后佛法在你的手上,必定会发扬光大,禅宗一定会兴盛起来的。”  

慧能过江后,与师父别过,就一刻不停的往南方赶,心中回想着师父所说的“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这两个地方到底还有多远呢?

慧能抬头看了看天空中即将西沉的弯月,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