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作者:龙岩发布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系列报道

【编者按】龙岩历史悠久,秀气钟灵,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唐置汀州以来,历代都曾出现一些对龙岩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的杰出贡献,已积淀成为龙岩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激励后人团结奋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融媒体中心在“报、网、微、端”等全媒体平台开设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闽西历史人物研究”专栏,为“打好五张牌、建设新龙岩”,加快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史志力量。本期刊发闽西历史人物研究系列报道【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敬请关注。

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在中国近现代法治史上,有一个很奇特的人物:讲清末法制改革,需要提及他;讲民国大法官、大律师,需要提及他;讲鸦片战争后的法学教育,需要提及他;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个人,就是大陆近现代著名的法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江庸。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江庸像

江庸(1878—1960年),字翊云,晚号澹翁,祖籍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丁屋岭,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生于四川璧山县。曾任清政府大理院推事、民国司法部总长、国立法政大学校长等职,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蜀游草》《刑法理由书》《欧航琐记》等十几部诗集、游记和法学论著。

江庸自幼立下凌云壮志,青年时期留学日本,身处军阀混战的时代,泾渭分明,绝不同流合污,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利诱,大义凛然,高风亮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勤于国事,鞠躬尽瘁。

开创法学教育

在中国近代史上,江庸是清末法学教育的开创者,更是一个“立功、立言、立德”的法律人物和政坛要人。

幼时,江庸随父亲官职变化辗转各地,后定居成都。他10岁习小篆、读《文选》,14岁习制艺文,16岁治诗、古文,20岁进成都中西学堂学习英文。当时正值19世纪末叶,此前三十年日本已发生了划时代的明治维新运动,因而日本东京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1901年,江庸为了寻求祖国强盛之路,毅然决然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

在六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不忘满清政府统治下积贫积弱、风雨如磐的祖国。从他的诗句“姑射仙人隔云海,雨肤玉色自晶莹”,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担心。在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读书期间,他结识了梁启超、秋瑾、蔡锷等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人士,阅读了大量倡导革命的书籍,逐步树立了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安定而奋斗的人生目标。1909年,参加归国留学生考试,以一等第四名授大理院推事兼任京师法律学堂监督。从此,江庸与法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华民国成立,江庸留任大理院推事兼北平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受聘为国立法政大学校长。为培养法学人才,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与汪有龄等集资创办私立朝阳大学,1927年起主政朝阳大学。抗战期间,该校迁往成都。1939年,陈立夫以“聘用教员须先经教育部审查”为给予经费资助之条件。江庸因其妨碍学术自由,辞去校长职务。朝阳大学为近代中国法学教育作出巨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法律人才进入司法实务部门。与上海东吴大学法科,成就了“无朝(阳)不成(法)院,无吴不开庭”的“北朝阳,南东吴”佳话,奠定了在民国法学教育史上的地位。

2014年,曹东在《检察日报》发表《见证一个新纪元的开端——民国法律人之江庸》,提出:“在民国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大家与某一所或几所大学结缘……每当提到这些学校,我们总会想到一些人。比如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还有这里的江庸与朝阳大学。 ”

正义律师代表

江庸是中国近代骨头最硬的正义律师代表。生当乱世,身处军阀争权夺位的旋涡之中,他对腐败苟且坚决抵制、绝不妥协;对正人君子则不顾安危,舍身相助。他一生谨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受到知识界和政界的尊重与关注。1918年,直系军阀曹锟等电请北洋政府特赦张勋复辟时期的罪犯张振芳,经代总统冯国璋批准的电令,须经司法部总长副署方能生效。当时江庸担任司法部总长,他一直痛恨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故拒绝副署辞职。江庸认为:“民国成立不久已两度复辟,共和制度尚未巩固,不宜赦免复辟要犯。”当时舆论称道:民国以来,因承担政治责任而辞职的,以江庸为第一。

1924年,曹锟贿选民国总统上台。不久,当局又非法拘押前财政总长罗文干。江庸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辞职,在京师设立律师事务所。他与梁启超创建“尚志学会”,创办《法律评论》周刊。同年在广州谒见孙中山先生。1927年以后,江庸未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基本以律师为职业。1935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参加维也纳国际律师协会会议。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1937年6月,江庸(前排右四)等“七君子”案的辩护律师合影。

在抗日救国紧要关头,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1月,救国会重要成员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沙千里因宣传抗日救国,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此时,年近五旬的江庸正在上海担任执业律师,闻此消息,即挺身而出,为设法营救“七君子”而奔走。法律界组成了以江庸为首的阵容强大的律师团为他们辩护。那时法院的法官大多为江庸的弟子和属下。江庸作为义务辩护律师,出庭据理力争地为“七君子”辩护,影响极大,博得国内外舆论广泛支持,最终迫使当局无罪释放“七君子”。

坚守爱国和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丕显评价江庸:“先生是著名爱国人士,他坚持爱国进步立场,多次拒绝日伪和国民党政府高官利诱。”

1911年,江庸随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军进行“南北议和”。1921年11月,顾维钧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太平洋会议,与梁启超等人在国内组织太平洋会议后援同志会,又同王君等发表《拟废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书》以作声援。

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成立,江庸赴汉口参加。1943年任国民参政会主席成员。1946年,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江庸宣告:“我素来反对内战。老蒋的‘讨伐命令’不要送到国民参政会来,送来是通不过的。”次年,他被提名为“国大代表”候选人,拒不参加竞选。后来,国民党当局迫令王善祥律师让席,又致函拒绝。1948年,蒋介石以“总统令”任命江庸为“大法官”,江庸致电蒋介石力辞不就。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1949年2月,“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前往西柏坡进行国共和谈。右起:周恩来、江庸、颜惠庆、章士钊、邵力子、杨尚昆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蒋介石引退下台。受代总统李宗仁邀请,江庸、颜惠庆、章士钊3人组成“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及一贯主张国共和谈的国民党党员邵力子,前往北平与共产党议和。江庸对叶剑英坦露心迹:“和谈是合乎全国人民心愿的,要打内战的不是共产党而是蒋介石。今天蒋介石下了台,李宗仁表示了和平愿望,尽管他分量不够,可共产党也不宜拒绝。” 2月22日,江庸等人到达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毛泽东说,你们为和平远道而来。我们欢迎,共产党是热爱和平的。交谈中,毛泽东问江庸:“江大律师,你看蒋介石为何会失败?”江庸答:“我看他主要是不能用人,只用奴才,不用人才。”毛泽东会意地点点头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愿意延揽能为人民做事的人的,还望你们几位老先生多多为我们推荐人才啊!”谈完政事后,毛泽东问江庸最近作诗否? 江庸非常感动,当即恭呈近日所作之诗,其中两句“不辞攘臂为冯妇,只恐将头赠马童。”表明了要为新中国贡献力量的火热之心,被毛泽东和陈毅称为“奇句”。

受邀参加新政协

《毛泽东文选》中收录有一封毛泽东同志致江庸的亲笔信。据江庸儿子江式高回忆,江庸曾说过,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就是毛泽东亲自致函邀请他出席即将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那是1949年8月25日,江庸在上海律师楼收到一封落款印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红色铅印的信函,缄尾是一个笔迹苍劲的草书“毛”字。江庸急忙拆开,只见信上写道:

翊云先生:

大示敬悉。时局发展甚快,新政协有迅速召开之必要,拟请先生及颜人俊先生参加,不识可以成行否?许先生事,已嘱法学方面的同志注意。

延接。草复。

敬颂道安!

毛泽东

八月十九日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1949年8月毛泽东致江庸信札

读完这封亲笔信,江庸激动得热泪盈眶。对他而言,这份荣誉可谓弥足珍贵,仅宋庆龄和他有幸收到毛泽东的亲笔邀请信。他对家人说:“我一生从未助共,但也绝无反共之处。”手捧毛主席邀请函,他反复思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难有所为,且无功受禄,愧对时人。他在抗战胜利时曾高兴地写下“放翁应羡我,但见九州同”的诗句,但接下来国民党发动内战,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眼见全中国即将解放,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就在眼前。终于,他为大好形势所鼓舞,为共产党、毛主席团结爱护民主人士的精神所感召,决心放弃旧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患得患失,欣然赴京。9月中旬,江庸登上北上列车,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应邀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这封宝贵信函,于1966年“文革”中被抄走,直到1978年清退查抄物资时,家人欣喜地发现原件完好而得以完璧归赵。现存于中央档案馆并收录于《毛泽东书信集》《毛泽东手书选集》,成为珍贵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馆长。

诗文言澹荡志

江庸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著述颇丰,尤是诗文,出版有《百花山诗集》《澹荡阁诗集》等,在大陆诗坛享有很高声誉。现存诗作主题主要是抒发个人人生抱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等,字里行间散发出赤诚浓郁的家国情怀。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江瀚的著作《慎所立斋文集》和《慎所立斋诗集》

江庸与陈毅是诗友,在上海期间常有过往。1958年,江庸大病初愈,选刊旧作《澹荡阁诗集》一册,因感精力日衰,自序中有“不复作”之语,将诗集寄给上海市市长陈毅。陈毅亲笔回信,“大作早岁以情韵胜,晚岁以健劲胜。”体现了江庸的爱国情怀和品质。200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江庸诗选》,选收了260余首诗。陈丕显在序中写道:《江庸诗选》出版,“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亦是陈总之遗愿,甚感欣慰。”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江庸诗选》

一生爱竹是江庸诗文的另一个特点。1937年,南京沦陷,日本筹建伪政权。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出马,劝说江庸出任伪职。江庸作诗《书怀》,抒发决不当汉奸的情怀:“吾独爱孤竹,挺身霜雪中,不曾似行苇,仰倒只随风。”他还有思念长汀、赞美竹山林海之诗《别莫干山》:“长汀号多竹,吾祖有竹山。仕宦去乡井,弃置无复关。”丁屋岭正是一个遍布竹山之地。他歌颂了汀州客家山村竹子的挺拔、坚毅与清幽。他一生亦如挺身霜雪的翠竹,风刮不倒,坚不可毁。

江庸故居坐落于上海长乐路,取名“澹荡阁”,是他对自己一生澹荡明志的写照与鞭策。江庸在逝世前两年所立的遗嘱中说:“余一生做事做人,尚觉问心无愧。”1960年2月9日,江庸在上海病逝,享年82岁。夫人徐琛遵其遗嘱,将家藏珍贵文物122件无偿捐给上海博物馆。

“丁屋岭三杰”

江庸出身世代书香之家,祖籍丁屋岭旁边的自然村石壁村。村里人均姓江。丁屋岭人秉承“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客家遗训,先后走出了“丁屋岭三杰”与同盟会会员丁仰高等一批优秀历史人物。

“丁屋岭三杰”是江怀廷、江瀚、江庸祖孙三人。江庸祖父、父亲皆是清正廉洁的官员,热爱祖国的志士。江庸祖父江怀廷是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先后担任四川璧山、南充等县知县,光绪八年(1882年)病逝。他主张政简刑清,临终前,叮嘱子孙“官可不作,而人不可不为,当勉自立,无为温饱屈。”著有《道瞍室遗稿》存世。

江庸的父亲江瀚(1857—1935年),字叔海,号石翁,秉质聪慧,“四岁能联句,年十五通六籍”,被誉为俊才,近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一生支持维新变革,与梁启超、杨锐、陈三立等交往甚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江苏高等学堂监督,积极倡导维新。宣统二年(1910年)任河南开封署理布政使,惩治了一批贪官,被百姓称为包青天再世。民国后,历任参政院硕学通儒参政、第一届高等文法官考试主考,山西大学、京师大学等大学教授和京师图书馆馆长,著有《慎所立斋文集》《论孟卮言》等。江瀚如其父为官清正,才华横溢,思想与时俱进。《江庸自传》中写道:“庸幼承庭训,经史词章之学多受之先父。”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21】江庸:中国近现代法学大家

客家山寨丁屋岭

如今,长汀客家山寨丁屋岭,已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旅游村、市级金牌旅游村、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依山而建的山寨式建筑保留原始村落风貌,被誉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丁屋岭三杰”一一清官江怀廷、文学家江瀚、大律师江庸祖孙三代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执笔: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王 英 陈李萍)

资料来源:

1.《江庸自传》,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江庸诗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年3月。

3.《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六·福建偱吏传》,沈瑜慶、陈衍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方志出版社,2016年9月。

4.民国版《长汀县志》,1942年修纂,1983年重刊。

5.《长汀县志》,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8月。

6.《见证一个新纪元的开端》,曹东著,《检察日报》2014年8月8日。

7.《挺身霜雪,高风亮节——长汀籍爱国志士江庸》,于年河著,《知困研学集》,九州出版社2022年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