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作者:壹生

近日,本年度心血管病专业领域第一场大型综合性会议——第25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 2024)于广州盛大召开。国内心血管领域院士大咖、权威专家、行业翘楚、基层新秀就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话题,进行切磋交流、深入沟通,呈现了一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从1996年通心络上市,到目前为止的28年时间里,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坚持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开展了系列药物研发及大量现代化循证医学研究,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选择。”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表示,络病理论及其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行业内引以为傲的,特别是2023年10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发表在国际四大医学期刊《JAMA》杂志上,是中医药现代化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大会“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高峰论坛”上,张敏州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江门市中心医院张高星教授及广东省人民医院谭虹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持,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玉清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担任讲者,详细介绍了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及最新成果,系统展现了络病理论体系传承、创新、转化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文整理大会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贾振华教授: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取得多项突破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贾振华教授

会上,贾振华教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做了整体介绍。贾振华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会呈链条式发展。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世界公认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三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出现急性心梗,随着疾病进一步加重出现心梗后心律失常,最后出现心力衰竭,最终死亡。整个事件链因果相连、递进发展,并且心血管事件突发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阻抑心血管事件链刻不容缓。

贾振华教授表示,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仍存在瓶颈和难题。基于此,“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围绕代谢综合征、易损斑块、心肌梗死、房颤和心衰等五个关键环节的重大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该项目提出“治本病,防未病”——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的系统干预新观点,揭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病机传变特点和用药规律。

在循证医学研究方面,贾振华教授介绍,津力达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889例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可系统干预多代谢异常,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并可保护血管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通心络干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220例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心绞痛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事件发生;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3797例临床研究(CTS-AMI研究)是首个在《JAMA》杂志上发表的中成药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提示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920例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可降低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芪苈强心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3119例临床研究显示,芪苈强心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发生风险。

贾振华教授表示,充足的循证研究不仅支持了中医药进入权威指南和共识,也推动了中西医统编教材、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2018年至今,脉络学说代表药物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及津力达累计39次进入指南或共识推荐用药,相关研究成果获高度评价。基于络病理论的研究组织管理规范,成功取得中医药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重大突破,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典范。

许顶立教授指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取得了中医药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重大突破,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典范。“与西方医生不同,中国医生最大的特点是有祖国医学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临床工作中大力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作用和优势,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杨跃进教授:通心络CTS-AMI研究为中药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杨跃进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致命性急危重症。杨跃进教授指出,再灌注治疗是AMI的首选治疗。然而,即使冠脉大血管开通后,临床仍有30%~37%的患者存在心肌无复流。此外,即便再灌注成功,也有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心肌无复流和心肌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两大国际性难题,临床亟需新的药物或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治疗现状。

在防治心肌无复流方面,杨跃进教授开展的系列基础研究显示,通心络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双重、双向的保护作用。在临床研究方面,通心络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临床研究(ENLEAT试验)显示,患者行PCI手术前及手术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明显降低ST段抬高幅度,加速ST段回落速度,降低心电图无复流发生率达36.6%,缩小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为进一步证实通心络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能力。2019年,杨跃进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简称“CTS-AMI研究”)。CTS-AMI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大陆124家医院的379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最终3777例被纳入主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指南推荐的治疗基础上,通心络组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治疗1年时,通心络组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

2023年10月,CTS-AMI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顶刊《JAMA》。杨跃进教授表示,CTS-AMI研究为AMI患者提供了首个微血管和心肌再灌注损伤双重保护作用的创新中药, 这是通心络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结局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中药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范例,为中医药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中西医结合找到了结合点及有效路径。

“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对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危害较大,可使患者后续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等风险升高。”张高星教授表示,系列研究证实了通心络可有效改善冠脉微循环, 从而有效降低心肌无复流及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侯玉清教授:通心络《专家共识》重磅发布,有力推动冠心病防治规范化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侯玉清教授

心血管疾病是大陆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推算,大陆冠心病患者达1139万人,且冠心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侯玉清教授表示,即使接受了标准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后,冠心病患者的残余心血管风险仍然较高。

随着大陆居民对健康需求日益迫切,中医药在治已病、防未病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侯玉清教授介绍,通心络是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疾病的代表性药物,由人参、水蛭、全蝎等12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调脂、抗凝、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液流变、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斑块等多重作用。既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通心络可进一步为冠心病患者带来获益。

为进一步明确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适用人群及证据强度,更好地指导和发挥通心络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由大陆心血管领域47位权威专家共同撰写的《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近日重磅发布。

该《共识》内容覆盖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硬化等9种疾病类型和患者群体,并对通心络在9种类型冠心病治疗中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推荐。通心络在一、二级预防防治方面获得了8个Ⅰ类专家推荐,9个A级证据推荐,是首个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得Ⅰ/A类推荐的创新中药。

“在冠心病治疗领域,尽管临床医生已经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冠心病再住院率,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然较高,这与再灌注不及时、合并微血管病变等复杂因素有关。”张高星教授强调,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多靶点的独特作用机制,能够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治疗冠心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也为冠心病患者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带来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周淑娴教授:参松养心降低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风险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周淑娴教授

“大陆成人房颤标准化患病率为1.6%,且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周淑娴教授表示,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逐渐拓宽,维持窦律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治疗,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其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导管消融术后短期使用AADs不能改善远期成功率。

参松养心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既可以抑制心脏多离子通道,又兼具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既往研究证实,参松养心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器质性室性早搏、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等疾病疗效确切,开辟了“整合调律、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新途径,弥补了心律失常临床药物治疗的短板。

为评价参松养心对持续性房颤(PerAF)射频消融术(RFCA)后患者预后的影响,2019年,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牵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在中国大陆启动。

SS-AFRF研究纳入大陆66家医院的920例接受RFCA治疗的PerAF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空白期后,持续≥30s的复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在空白期后停用Ⅰ或Ⅲ类AADs。参松养心可显著降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erAF患者1年的房颤复发率,降低消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内房颤负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参松养心有延迟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时间的趋势,且两组患者在超声心动图参数、复律以及卒中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也无显著差异。“消融术后长期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具有良好安全性。本试验结果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管理提供了一种创新治疗策略。”周淑娴教授说道。

谭虹教授表示,SS-AFRF研究采用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参松养心改善房颤患者预后进行了探索,研究设计严谨,研究结果振奋人心,为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钱孝贤教授:芪苈强心为慢性心衰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中国证据”

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钱孝贤教授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钱孝贤教授表示,大陆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陆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针对大陆这一现状,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等共同撰写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以下简称《指南》)于2024年3月24日正式发表。

该指南是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基础上时隔6年的再度更新。值得关注的是,中药芪苈强心再次获得《指南》推荐用于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的治疗。

《指南》指出,芪苈强心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抗心脏适应不良性肥大、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促炎和促纤维化途径发挥对心血管有益的作用。对于已接受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治疗的HFrEF患者,联合应用芪苈强心12周可显著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因心衰入院、心衰恶化需要静脉用药、卒中、心衰恶化患者放弃治疗)、6min步行距离以及生活质量。

在临床研究方面,2018年,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团队牵头启动了“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该研究以心血管死亡率与心衰恶化再住院率为主要研究终点。

QUEST研究结果在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重磅公布。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对比,芪苈强心可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22%;并分别显著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和心血管死亡风险17%。

张敏州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随着以芪苈强心为代表的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衰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未来,期待芪苈强心能有更多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发表,为临床治疗心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小结

张敏州教授表示,中医药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兼顾疗效与安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强有力循证研究结果不断问世,使得中医药治疗备受瞩目。而CTS-AMI研究结果的公布,无疑是整个中医药领域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中医药治疗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2019年,以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相关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该年度大陆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12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岐黄论坛上发布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

期待未来更多严谨、规范的中医药研究陆续开展,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循证支撑,向世界传递独属中国的治疗之音,展示中国传统中医药治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