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作者:饲料用酶结构生物学

今天推送的文章发表在ACS Catalysis的“Enhancing the Imine Reductase Activity of a Promiscuous Glucose Dehydrogenase for Scalable Manufacturing of a Chiral Neprilysin Inhibitor Precursor”,通讯作者为美国Codexis公司的Xiang Yi。

葡萄糖脱氢酶(GDH)已被广泛用于从NAD(P)+回收NAD(P)H,同时将d-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内酯。作为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家族的原型成员,GDH被认为是一种高度底物特异性和单功能的酶。最近发现GDH(Rd1bb酶)可以作为环状亚胺盐不对称还原的催化剂。然而,Rd1bb酶和已知IRED的序列比对和结构比较显示几乎没有相似性。对GDH的混杂亚胺还原酶活性的理解显然是有限的,并且对环状亚胺盐以外的底物的反应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在本研究中,作者报道了偶然发现的GDH的亚胺还原酶活性。在最近的一个酶进化程序中,用(S)-丙氨酸乙酯(1a)还原胺化α-酮酸2a,以在奈普赖氨酸抑制剂的合成中获得中间体3a,奈普赖素抑制剂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候选药物(方案1),观察到GDH酶不仅可以催化NAD(P)H的再循环,而且本身可以显示出IRED样活性,在还原胺化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使用最先进的CodeEvolver定向进化技术将GDH酶转化为IRED。最终的酶催化了所需的还原胺化反应,并达到了预定的效率和选择性目标。

1

发现GDH Rd1bb的亚氨还原酶活性

作者在来源于固醇脱氢酶(ODHs)的Codexis IRED突变体上进行从非天然底物α-酮酸2a和(S)-丙氨酸乙酯(1a)合成所需产物3a的初始酶进化程序。将酶促反应与使用葡萄糖作为末端还原剂的GDH辅因子回收系统偶联,以实现IRED反应的高转化率(方案1)。GDH Rd1bb,一种来自枯草芽孢杆菌的工程化GDH,具有显著提高的热稳定性和葡萄糖脱氢酶活性,被用作辅因子回收系统。在不存在IRED酶的情况下,通过LC-MS分析检测到微量的产物信号。通过测试两种额外的辅因子回收系统,亚磷酸脱氢酶(PDH)和亚磷酸钠或单独的NADH,进一步测试了Rd1bb依赖性反应。在不含Rd1bb的反应中未检测到产物信号,证实Rd1bb确实在催化还原胺化反应。最后,在不含初始IRED酶的反应中测量Rd1bb的剂量反应,证实Rd1bb显示出IRED样反应性。

2

GDH进化第一轮:GDH对IRED反应性的进化

与对不期望的(S,R)-产物表现出强烈偏好的IRED催化反应相比,Rd1bb的混杂亚胺还原酶活性对期望的(S,S)-非对映异构体表现出低但排他性的偏好。因此,在保持Rd1bb的高非对映选择性的同时提高活性是进化程序的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筛选速度,在每一轮进化中使用对所需产物3a有选择性的高效RapidFire MS方法来筛选所有文库。为了确保产物3a的所需非对映选择性,通过LC-MS进一步验证所得突变体活性。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作者设计并构建了一个饱和诱变(SM)文库,靶向葡萄糖结合口袋周围的33个位置(图1),以37%的覆盖率产生大约400个突变体。在5当量胺1a的存在下,使用PDH和亚磷酸钠作为独立的NADH再循环系统,或者在没有额外的NADH循环系统的情况下使用浓度为6和20g/L的NAD+和葡萄糖,以1.25g/L的底物2a浓度进行筛选。后一种筛选设置假设了一些新产生的GDH突变体在与IRED同时起作用的同时保留了其氧化葡萄糖的能力。两种筛选策略都很成功。在高通量筛选(HTP)过程中,发现许多命中活性超过了起始的Rd1bb酶。

大多数有益突变的突变残基位于葡萄糖结合袋内,如L95A或V、E96A或C、H147I、S、a或Q、F155N或a和F256A、V、T、S、Q或L,或与NAD+密切接触,如A159C或T(图1)。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相邻单体的C末端环的F256有助于活性的提高。该位置的多种有益突变突出了其对IRED活性的关键影响。通常,向小和/或柔性残基的突变,这可能会增加结合口袋的大小,从而容纳更大的酮和胺底物。第一轮进化的结果证明GDH的亚胺还原酶活性可以提高。尽管总活性仍然很低,但多种突变体显示出显著的活性改善,对所需的(S,S)-非对映异构体保持>99%的非对映选择性。选择具有优异性能的H147I突变体作为第2轮突变模板。

3

GDH进化第2-4轮:抑制酮还原

在最初的筛选过程中,α-酮酸2a底物的还原超过了所需的亚胺还原酶活性,形成了大量的醇副产物4(图2a)。醇的形成有三个来源:GDH酶、裂解物的未知背景反应性和NADH的直接化学还原。在第2轮试验验证阶段,通过将NAD+辅因子浓度从1.5 g/L降低到0.1 g/L(该浓度适合大规模生产),降低了NADH非催化还原的风险。确定的热点突变体Rd3bb的醇副产物量从50%降至约20%,该突变体被选为第3轮突变模板(图2A)。为了补偿降低的辅因子浓度并保持足够高的辅因子回收率,由于较高的周转率,从第3轮开始,Rd1bb和葡萄糖取代PDH和亚磷酸钠作为回收系统。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在第3轮和第4轮的筛选目标是同时活性增加和醇形成减少,以指导文库设计和命中率选择。通过绘制产物活性与醇副产物的倍数提高的曲线来分析HTP筛选数据,可以容易地识别具有优异化学选择性的命中物,这表现为产物与醇的比率增加,同时活性增加(图2B,C)。通过与模板序列(对于突变文库的命中)或MOSAIC(对于组合文库的命中)的直接比较,选择顶部命中(图2B,虚线上方)进一步进行了序列活性和序列化学选择性分析,MOSAIC是一种用于分别去卷积和预测突变对所需IRED活性和化学选择性的影响的软件。通过这项工作,鉴定出了有利于提高活性和提高化学选择性的突变(图2D,红色),并进一步用于构建下一轮组合文库。第3轮和第4轮最高命中分别为Rd4bb和Rd5bb,Rd4bb对醇的进一步抑制低至10%,Rd5bb完全消除了醇,而产品活性不断上升并占主导地位(图2A)。从第4轮开始,在筛选和验证反应中不再检测到作为副产物的醇4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Rd5bb(I147R)中鉴定的突变是第一轮进化过程中的关键突变(Rd1bb和H147I)的逆转,该突变消除了GDH的葡萄糖脱氢酶活性。His147与Tyr158和Ser145一起被认为构成了催化三元结构,负责通过中继机制促进从葡萄糖的C1原子到NAD+的烟酰胺部分的氢化物转移。推测147位的残基在GDH的催化酮还原酶功能中也起着关键作用。I147R突变导致GDH对底物2a无酮还原酶活性,并同时提高其对产物3a的亚胺还原酶活性。因此,在第5-8轮筛选中,任何携带该突变的文库变体都不太可能产生醇副产物4。

4

GDH进化第5-8轮:用于规模制造的进一步改进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虽然在五轮进化中,所需活性和化学选择性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进化的GDH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还不足以大规模生产产品3a。在30°C、50 g/Lα-酮酸2a、5倍摩尔过量的(S)-丙氨酸乙酯(1a)、0.1 g/L NAD+、1 g/L Rd1bb和35 g/L d-葡萄糖的条件下,5 g/L酶负荷下的Rd5bb在15小时内仅实现约40%的转化。因此,在典型的制造条件下,特别是在更高浓度的底物2a和在升高的温度下减少过量的共底物胺1a的条件下,作者进行进一步的进化以优化性能,从而提高活性和反应速率(表1)。进化的GDH酶的IRED活性持续增加,直到最后一轮。在八轮进化中,筛选了20个文库和16000多个突变体,靶向99%的所有位置和60%的所有突变。在每一轮进化中,通过靶向酶的特定区域,通过位点饱和诱变文库引入新的多样性,并将通过HTP筛选鉴定的有益多样性重组到下一轮的组合文库中。组合文库的命中率通常显示出优于位点诱变文库的性能,证明经验证的有益多样性的积累以组合的方式提供了逐步的改进。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在进化过程中,GDH变得更加亲水,GDH的表达和溶解度也随之提高,特别是在第4轮和第5轮进化过程中,文库开始靶向表面位置。与起始的Rd1bb酶相比,最终突变体Rd9bb携带29个突变(图3A),累积活性提高约6.3×106(图3B)。

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关键工艺参数对GDH突变体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包括pH值、NAD+相对于NADP+的辅因子偏好、α-酮酸2a和(S)-丙氨酸乙酯(1a)之间的化学计量、酶的热稳定性和反应温度。基于这些结果,使用(S)-丙氨酸乙酯(1a)作为相应的盐酸盐,用Rd6bb进行早期工艺开发。在最优条件下,在3小时内实现向目标产物3a的完全转化。通过HPLC以94%的分离产率和>99%的纯度提供产物3a,其为单一立体异构体,er为>99.9:0.1,dr为>99.9-0.1。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5

葡萄糖脱氢酶的进化和调节混杂的IRED活性

对于任何混杂的酶,副反应,即GDH情况下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相对于主要反应途径的天然催化活性是缓慢的。本研究表明,应用适当的诱变和筛选策略,可以将以前的混杂活性转化为未来的主要活性。除了起始的Rd1bb突变体外,当与葡萄糖作为底物和NAD+作为辅因子孵育时,进化模板没有显示出任何可测量的脱氢酶活性(图4A)。这一观察结果推断,GDH在葡萄糖结合位点成为靶点的第一轮进化过程中失去了脱氢酶活性。尽管葡萄糖结合位点的大多数突变对酶的IRED能力没有有益影响,但葡萄糖结合口袋中的三个残基E96、H147和F155的变化似乎是有影响的,IRED活性增加了2-4倍(图4B)。

ACS Catal.│增强混杂葡萄糖脱氢酶的亚胺还原酶活性用于大规模生产手性Neprilysin抑制剂前体

此外,鉴定从GDH向IRED转变的关键残基的另一种方法是基于GDH回收辅因子NAD+的功能。在不存在辅因子回收系统的情况下表现出低IRED活性但在存在辅因子循环系统的情况中表现出良好活性的IRED突变体E96、H147和F155失去了天然GDH活性,H147A或H147S突变在消除脱氢酶活性和促进IRED活性方面的关键作用。F155N不影响Rd1bb对葡萄糖的氧化,可能是因为该位置远离葡萄糖氧化的催化位点(图1)。此外,突变F155N可能降低空间位阻和/或提供更多的电荷相互作用,导致酶对亚胺中间体的调节性提高,并伴随IRED活性增加。

作者解析了与NAD+结合的Rd1bb酶的晶体结构,并将其用作模板来对H147S和H147I突变体进行建模。使用SMINA对葡萄糖进行对接模拟,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关键残基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在Rd1bb模型中,葡萄糖采用每个羟基与包括Tyr158、Glu96、Lys199、Asn196、His147和Ser145的相邻氨基酸形成氢键的构象。H147和葡萄糖的C6羟基之间形成氢键,His147本身也与Trp152形成π–π相互作用,可能进一步稳定His147的取向(图5A)。结果,葡萄糖被定向到与NAD+反应的位置。据报道,His147与Tyr158和Ser145一起作为催化三元体,启动催化中继机制,并最终导致氢化物从葡萄糖的C1原子转移到NAD+的烟酰胺部分,该烟酰胺部分位于活性位点中的葡萄糖下方。当H147突变为丝氨酸(图5B)或异亮氨酸(图5C)时,氢键丢失,与Trp152的π–π相互作用消失,这既削弱了与葡萄糖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催化功能的丧失。H147S显示出脱氢酶活性的完全消除,而H147I仍然充当脱氢酶,尽管程度远低于Rd1bb。计算葡萄糖和蛋白质的界面得分以量化疏水相互作用。H147S突变体的界面得分相对于Rd1bb增加了1.43个罗塞塔能量单位(REU),这表明疏水相互作用减少,而葡萄糖与H147I突变体的界面分数几乎与野生型(−0.15 REU)相同,这表明异亮氨酸的疏水接触可能有助于将葡萄糖置于生产位置,并因此部分保持其脱氢酶活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化导致的结构水平的变化,还用NAD+结合测定了Rd9bb酶的X射线晶体结构。Rd1bb与Rd9bb的叠加仅显示出整体结构坐标的微小差异(rmsd为0.43Å)。除了电子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序列之间的突变外,在两种蛋白质的活性位点几乎没有变化。突变体(I195G、K199R、F200W)中由残基194至201组成的螺旋线的轻微移位可能有助于容纳Rd9bb酶的较大底物。蛋白质的C末端密度较弱,因此尚不清楚这些蛋白质如何与底物相互作用。由于没有得到与产物3a结合的Rd9bb的结构,作者进行了葡萄糖与Rd1bb的对接模拟,并使用SMINA程序给出了预测的最热门姿势(图1和图5)。对接的葡萄糖分子可能与Rd1bb活性位点中的各种残基形成多个氢键。在这个姿势中,葡萄糖的C1原子位于距离烟酰胺环3.5Å的位置,并且有可能向NAD+提供氢化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