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康征程之回眸与展望(邹琦新)|山径

作者:山径主编肖殿群

【山径文学社推介】(夕阳浅唱)

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

·

小康征程之回眸与展望

·

【邹琦新】

·

我曾经多次读到一类大同小异的网帖:“有一个笑话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中国人活得真累,既要和白人比科技,又要和黑人比体育,既要和德国比汽车比机床,又要和日本比电子比动漫,更要和美国比飞机比航母,还要和韩国比整容,和泰国比按摩,和印度比民主,和北欧比福利,和非洲比草原,和南美比森林,和新西兰比牛奶,和阿根廷比牛肉,和巴西比足球,和俄国比核弹,和英国比贵族,和意大利比古迹……”

各个民族,在奥运赛场上,没有绝对冠军,没有全面冠军,没有永远冠军。各个国家,在地球村里,都是优劣并存,参差不齐,此消彼长。当今中国同世界各国相比,尤其同发达国家相比,某些方面尚有差距,是需要直接面对的,是应该努力追赶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同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同1776年美国宣告独立,同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1862年德国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同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同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等相比,在现代化道路上,新中国落后发达国家300年至80年。何况在人类近代史上,中国是唯一遭受过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虽然大陆于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究竟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居于世界第60余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仅规划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小康征程之回眸与展望(邹琦新)|山径

·

只有横的比较,才能发现差距,才能自知之明,中国历史才能前进,中华民族才能升华。不过,我们既要从全球的广度进行横的比较,发现差距,也要从历史的高度进行纵的比较,看到进步。这才是全面地、发展地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辩证方法。因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尤其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已经将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新中国,并且已经奠定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网帖说“中国人活得真累”。如果仅仅从横的方面看到差距,可能丧失朝气、元气,而增添暮气、惰气,确实“活得真累”。如果还从纵的方面看到进步,即使“身累”,但可“心不累”,而胸豪胆壮地坚定志气,强化锐气,提升正气,鼓起勇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竭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简要回眸小康征程,对于我们展望前程,增强底气,振奋士气,可能产生些许促进作用。

首先,谈谈“吃”的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因为长达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极端落后,中国人口为5·42亿,人均粮食只有210公斤。当时为了缓解“民以食为天”的大事,所以于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前,大陆粮油肉禽糖蛋等主食和副食,无一不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初,党和政府吸收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地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连续多年在年初发布第一号文件推进农村改革。终于在1992年取消粮油票证,放开粮油价格,实行长达40余年的统购统销退出历史舞台,标志大陆基本解决了“吃”的问题。2006年又取消农业税,标志长达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被送进历史博物馆。2008年还开始实行粮食种植补贴政策,更进一步标志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跨越。现在全国人口总数为14·1亿,人均粮食竟达490公斤。谁也不能否认,谁也不会无视,现在主要不是如何“吃饱”,而是如何“吃好”。也就是吃得如何营养,如何美味,不仅吃国内的,还要吃国外的,不仅吃精细的,反要吃粗杂的,总之要丰盛多样的,能调众口的。

其次,谈谈“穿”的方面。改革开放前,每人每年只配给7尺布票,往往需要夫妻互让,或者父母让儿女,才可能拼凑一人一年做一套新衣服。哥哥穿过的衣服给妹妹穿,姐姐穿过的衣服给弟弟穿,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街上,在会场,一眼望去,不是灰色人民装,就是黄色解放服,或者蓝色劳动衫,少有穿红着绿显花者。改革开放初,西装、夹克成为新潮服装,境外陈旧衣服被进口到中国,一度成为人们抢购的时髦货色。现在的中国,早已成为纺织品生产的大国,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仅从质地来说,如果有人还穿纯尼龙和涤纶等化纤衣服,反而被认为是落伍者。人们现在大多回归自然,以穿棉麻丝绸皮毛为健康、高档、时尚。至于花色和样式,已经不能用百花齐放来形容,而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人们追求的是新颖性、独特性、奇异性。20世纪末,人们尚可将家中陈旧衣服捐献给农村和灾区。21世纪以来,连农村灾区的孩子,也穿上爱心志愿者捐献的崭新衣服。

再次,谈谈“用”的方面。改革开放前,年轻人结婚时,很多仅仅是将两人的被褥和衣服搬到一起而已,亲朋好友所送礼物无非是锅碗瓢盆之类。改革开放初,发展到需要手表、单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的“三转一响”。新旧世纪之交,一般都会备齐彩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至于今天,不少年轻人结婚时,已经住进新房,开上新车了。改革开放初,谁家拥有20吋的松下彩电,或100升的东芝冰箱,不但自家高兴,而且令人羡慕。今天国产长虹、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用电器,不但占领国内市场,而且成为家用电器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再以手机为例,改革开放初,一些人手握砖块般的大哥大,腰挂火柴盒般的屁屁机就神气十足。后来诺基亚和三星等掌上纸烟盒般的手机一统天下。如果说2000年多功能的苹果智能手机上市,成为人们日夜排队抢购的时髦货色,那么仅仅几年光景,中国人大多手握的是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智能手机了。在路上,在车上,男女老少,低头族成为普遍的风景线。

第四,谈谈“住”的方面。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口,大多住的是茅草房、土砖房、木构房。即使土改时所分地主的砖瓦房,也因人口的增加和风雨的侵蚀而残破不堪。现在无论坐火车,还是坐汽车,沿途所见,大多已是钢筋、水泥、红砖的楼房,有的墙面还贴上各色瓷板和石片。改革开放前,城市人口,极少私人拥有住房。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及群众,大多只在筒子楼中配上一间住房,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两三人拥挤在一间十来平米的房中。新旧世纪之交,全国实行房改以后,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既逐渐缓解了人们的住房问题,也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现在大部分城市人口已经拥有自己的住房,户居平均110平方米,人均40平方米。大陆北上广深,以及东中部一些省会的基础建设,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并不逊色。有人预测,当80后、90后和00后的独生子女主导中国社会时,住房可能成为比较便宜的商品。因为很多小夫妻都为独生子女,他们如果分别继承各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的住房时,有的可能达到5至6套之多。

此外,谈谈“行”的方面。改革开放前,铁路上大多跑的是慢车,公路上大多铺的是砂石。大陆现在无论高速公路,还是高速铁路,或者内河航运的里程,都居世界第一位。现在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3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为5·23亿,占全国人口的37%。每年春运出行的人次,比美日德法英意人口的总和还多。每年出境的人次达到1·5亿,绝大多数乘飞机往返,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人口大国。1957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当时誉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在长江之上,已经架起100余座大桥。真可谓“百桥飞架南北,天堑变坦途”。现在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大陆占有7个。20世纪50年代,有人从苏联回来盛赞莫斯科地铁。现在中国,不仅北上广深和东中部一些省会,而且还有20余座地级城市已建成或正在建地铁。云桂高铁从昆明到南宁,80%是过桥和穿洞。北盘江大桥从桥面到水面的高差达565米,主桥跨度达720米。世界十大桥梁,中国占8座。现在人们如果在高速路上驰骋:经过桥梁,似在天空翱翔;越过河湖,像在水上飘荡;通过隧道,如在地下穿越。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

小康征程之回眸与展望(邹琦新)|山径

·

我仅仅从衣食住用行几个方面,简要回眸了大陆的小康征程,并未涉及“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东风快递”、“蛟龙入海”、“天眼探宇宙”、“北斗罩全球”等高科技领域,但是衣食住用行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但创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业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奠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人们中,如果有人从总体方面忽略这一历史巨变,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们中,如果有人从发展方面无视这一时代飞跃,就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占人类五分之一,相当于美日德法英意加,即G7人口总和2倍的中国人民,已经从总体上较好地解决了衣食住用行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实为成就辉煌,彪炳史册。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最大城市纽约街头,仍然能够见到一些流浪乞讨者。在人均收入远高于美日德英法意等发达大国的北欧小国的街头,我也曾看到身穿古典绅士服的卖唱者和身着马戏小丑服的耍猴者以及追逐游客兜售纪念品的贩卖者。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虽然仍要同美日德英法意等发达大国相比看到差距,也须同其他人口超过一亿的印度、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墨西哥、菲律宾等发展中大国相比。他们大多与大陆于同一时期建国,甚至建国更早。但是今天大陆在整体上不但并不逊色,而且较大地超过了他们的水平。只有从总体角度观察分析社会大局,才能较为全面发展地研究思考大陆小康征程的成就、不足和前景。(2016年12月7日起笔,12月31日三稿,2024年4月20日删改)

·

小康征程之回眸与展望(邹琦新)|山径

(小康征程,高速前进)

·

附--程凯华教授的赠联:

·

嵌名联赠琦新

·

琦行瑰意惯看秋月春风知人论世

新朋旧友闲斟清茶美酒谈古说今

·

程凯华注:琦新,邹琦新。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文学评论家。(2024.4.22)

·

【本文作者简介】

小康征程之回眸与展望(邹琦新)|山径

(邹琦新教授)

邹琦新,男,1938年生于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后在湖南邵阳市一中任教,1970年调到邵阳师专中文科任教,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在邵阳学院中文系退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邹琦新教授是编者在邵阳师专学习时的恩师。)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山径文学社)_文集_都市头条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肖殿群)_广州头条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