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康征程之回眸與展望(鄒琦新)|山徑

作者:山徑主編肖殿群

【山徑文學社推介】(夕陽淺唱)

背景音樂:明天會更好

·

小康征程之回眸與展望

·

【鄒琦新】

·

我曾經多次讀到一類大同小異的網帖:“有一個笑話說得好,世界上隻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中國人活得真累,既要和白人比科技,又要和黑人比體育,既要和德國比汽車比機床,又要和日本比電子比動漫,更要和美國比飛機比航母,還要和南韓比整容,和泰國比按摩,和印度比民主,和北歐比福利,和非洲比草原,和南美比森林,和紐西蘭比牛奶,和阿根廷比牛肉,和巴西比足球,和俄國比核彈,和英國比貴族,和意大利比古迹……”

各個民族,在奧運賽場上,沒有絕對冠軍,沒有全面冠軍,沒有永遠冠軍。各個國家,在地球村裡,都是優劣并存,參差不齊,此消彼長。當今中國同世界各國相比,尤其同發達國家相比,某些方面尚有差距,是需要直接面對的,是應該努力追趕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同1640年英國資産階級革命,同1776年美國宣告獨立,同1789年法國大革命,同1862年德國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同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同1870年意大利完成統一等相比,在現代化道路上,新中國落後發達國家300年至80年。何況在人類近代史上,中國是唯一遭受過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雖然大陸于2010年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究竟還是一個個人所得居于世界第60餘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僅規劃于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

·

小康征程之回眸與展望(鄒琦新)|山徑

·

隻有橫的比較,才能發現差距,才能自知之明,中國曆史才能前進,中華民族才能升華。不過,我們既要從全球的廣度進行橫的比較,發現差距,也要從曆史的高度進行縱的比較,看到進步。這才是全面地、發展地觀察、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辯證方法。因為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尤其改革開放40餘年來,我們已經将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的新中國,并且已經奠定了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堅實基礎。網帖說“中國人活得真累”。如果僅僅從橫的方面看到差距,可能喪失朝氣、元氣,而增添暮氣、惰氣,确實“活得真累”。如果還從縱的方面看到進步,即使“身累”,但可“心不累”,而胸豪膽壯地堅定志氣,強化銳氣,提升正氣,鼓起勇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竭力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簡要回眸小康征程,對于我們展望前程,增強底氣,振奮士氣,可能産生些許促進作用。

首先,談談“吃”的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因為長達百餘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緻使當時的中國經濟極端落後,中國人口為5·42億,人均糧食隻有210公斤。當時為了緩解“民以食為天”的大事,是以于1953年開始實行糧食等農産品的“統購統銷”。改革開放前,大陸糧油肉禽糖蛋等主食和副食,無一不憑票供應。改革開放初,黨和政府吸收安徽鳳陽小崗村等地農民實行包産到戶的成功經驗,在全國推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并連續多年在年初釋出第一号檔案推進農村改革。終于在1992年取消糧油票證,放開糧油價格,實行長達40餘年的統購統銷退出曆史舞台,标志大陸基本解決了“吃”的問題。2006年又取消農業稅,标志長達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被送進曆史博物館。2008年還開始實行糧食種植補貼政策,更進一步标志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援農村的曆史跨越。現在全國人口總數為14·1億,人均糧食竟達490公斤。誰也不能否認,誰也不會無視,現在主要不是如何“吃飽”,而是如何“吃好”。也就是吃得如何營養,如何美味,不僅吃國内的,還要吃國外的,不僅吃精細的,反要吃粗雜的,總之要豐盛多樣的,能調衆口的。

其次,談談“穿”的方面。改革開放前,每人每年隻配給7尺布票,往往需要夫妻互讓,或者父母讓兒女,才可能拼湊一人一年做一套新衣服。哥哥穿過的衣服給妹妹穿,姐姐穿過的衣服給弟弟穿,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街上,在會場,一眼望去,不是灰色人民裝,就是黃色解放服,或者藍色勞動衫,少有穿紅着綠顯花者。改革開放初,西裝、夾克成為新潮服裝,境外陳舊衣服被進口到中國,一度成為人們搶購的時髦貨色。現在的中國,早已成為紡織品生産的大國,成為出口創彙的重要商品。僅從質地來說,如果有人還穿純尼龍和滌綸等化纖衣服,反而被認為是落伍者。人們現在大多回歸自然,以穿棉麻絲綢皮毛為健康、高檔、時尚。至于花色和樣式,已經不能用百花齊放來形容,而是千奇百怪,千變萬化,人們追求的是新穎性、獨特性、奇異性。20世紀末,人們尚可将家中陳舊衣服捐獻給農村和災區。21世紀以來,連農村災區的孩子,也穿上愛心志願者捐獻的嶄新衣服。

再次,談談“用”的方面。改革開放前,年輕人結婚時,很多僅僅是将兩人的被褥和衣服搬到一起而已,親朋好友所送禮物無非是鍋碗瓢盆之類。改革開放初,發展到需要手表、單車、縫紉機和收音機的“三轉一響”。新舊世紀之交,一般都會備齊彩電、冰箱、空調和洗衣機等家用電器。至于今天,不少年輕人結婚時,已經住進新房,開上新車了。改革開放初,誰家擁有20吋的松下彩電,或100升的東芝冰箱,不但自家高興,而且令人羨慕。今天國産長虹、海爾、美的、格力等家用電器,不但占領國内市場,而且成為家用電器生産大國和出口大國。再以手機為例,改革開放初,一些人手握磚塊般的大哥大,腰挂火柴盒般的屁屁機就神氣十足。後來諾基亞和三星等掌上紙煙盒般的手機一統天下。如果說2000年多功能的蘋果智能手機上市,成為人們日夜排隊搶購的時髦貨色,那麼僅僅幾年光景,中國人大多手握的是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産智能手機了。在路上,在車上,男女老少,低頭族成為普遍的風景線。

第四,談談“住”的方面。改革開放前,農村人口,大多住的是茅草房、土磚房、木構房。即使土改時所分地主的磚瓦房,也因人口的增加和風雨的侵蝕而殘破不堪。現在無論坐火車,還是坐汽車,沿途所見,大多已是鋼筋、水泥、紅磚的樓房,有的牆面還貼上各色瓷闆和石片。改革開放前,城市人口,極少私人擁有住房。黨政部門和事業機關的上司及群衆,大多隻在筒子樓中配上一間住房,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多兩三人擁擠在一間十來平米的房中。新舊世紀之交,全國實行房改以後,房地産業蓬勃發展,既逐漸緩解了人們的住房問題,也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産業。現在大部分城市人口已經擁有自己的住房,戶居平均110平方米,人均40平方米。大陸北上廣深,以及東中部一些省會的基礎建設,同發達國家的大城市相比,并不遜色。有人預測,當80後、90後和00後的獨生子女主導中國社會時,住房可能成為比較便宜的商品。因為很多小夫妻都為獨生子女,他們如果分别繼承各自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和爸爸媽媽的住房時,有的可能達到5至6套之多。

此外,談談“行”的方面。改革開放前,鐵路上大多跑的是慢車,公路上大多鋪的是砂石。大陸現在無論高速公路,還是高速鐵路,或者内河航運的裡程,都居世界第一位。現在全國機動車保有量4·3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為5·23億,占全國人口的37%。每年春運出行的人次,比美日德法英意人口的總和還多。每年出境的人次達到1·5億,絕大多數乘飛機往返,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遊人口大國。1957年建成武漢長江大橋,當時譽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現在長江之上,已經架起100餘座大橋。真可謂“百橋飛架南北,天塹變坦途”。現在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大陸占有7個。20世紀50年代,有人從蘇聯回來盛贊莫斯科地鐵。現在中國,不僅北上廣深和東中部一些省會,而且還有20餘座地級城市已建成或正在建地鐵。雲桂高鐵從昆明到南甯,80%是過橋和穿洞。北盤江大橋從橋面到水面的高差達565米,主橋跨度達720米。世界十大橋梁,中國占8座。現在人們如果在高速路上馳騁:經過橋梁,似在天空翺翔;越過河湖,像在水上飄蕩;通過隧道,如在地下穿越。

江山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

·

小康征程之回眸與展望(鄒琦新)|山徑

·

我僅僅從衣食住用行幾個方面,簡要回眸了大陸的小康征程,并未涉及“神舟飛天”、“嫦娥奔月”、“東風快遞”、“蛟龍入海”、“天眼探宇宙”、“北鬥罩全球”等高科技領域,但是衣食住用行乃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不但創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輝業績,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而且奠定了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前出生的人們中,如果有人從總體方面忽略這一曆史巨變,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人們中,如果有人從發展方面無視這一時代飛躍,就有可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占人類五分之一,相當于美日德法英意加,即G7人口總和2倍的中國人民,已經從總體上較好地解決了衣食住用行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問題,實為成就輝煌,彪炳史冊。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的最大城市紐約街頭,仍然能夠見到一些流浪乞讨者。在個人所得遠高于美日德英法意等發達大國的北歐小國的街頭,我也曾看到身穿古典紳士服的賣唱者和身着馬戲小醜服的耍猴者以及追逐遊客兜售紀念品的販賣者。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雖然仍要同美日德英法意等發達大國相比看到差距,也須同其他人口超過一億的印度、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奈及利亞、墨西哥、菲律賓等發展中大國相比。他們大多與大陸于同一時期建國,甚至建國更早。但是今天大陸在整體上不但并不遜色,而且較大地超過了他們的水準。隻有從總體角度觀察分析社會大局,才能較為全面發展地研究思考大陸小康征程的成就、不足和前景。(2016年12月7日起筆,12月31日三稿,2024年4月20日删改)

·

小康征程之回眸與展望(鄒琦新)|山徑

(小康征程,高速前進)

·

附--程凱華教授的贈聯:

·

嵌名聯贈琦新

·

琦行瑰意慣看秋月春風知人論世

新朋舊友閑斟清茶美酒談古說今

·

程凱華注:琦新,鄒琦新。湖南邵陽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文學評論家。(2024.4.22)

·

【本文作者簡介】

小康征程之回眸與展望(鄒琦新)|山徑

(鄒琦新教授)

鄒琦新,男,1938年生于湖南長沙,1962年畢業于湖南師院中文系後在湖南邵陽市一中任教,1970年調到邵陽師專中文科任教,1995年晉升為教授,2007年在邵陽學院中文系退休。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新文學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鄒琦新教授是編者在邵陽師專學習時的恩師。)

·

【推薦閱讀山徑文學社作品】

點選連結-邵陽師專(山徑文學社)_文集_都市頭條

點選連結-山徑文學社小記(肖殿群)_廣州頭條

·

【山徑文學社肖殿群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