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作者:生态雅安

4月22日,中法建交60周年暨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国际青年大熊猫溯源之旅活动,在我市宝兴县举行。中外大熊猫专家学者、来自10个国家的国际青年、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在青山绿水中齐聚一堂,溯源大熊猫文化、感受宝兴自然人文之美、共话熊猫保护和文化传播、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进一步讲好中法友谊故事、生态文明发展故事,传播好大熊猫文化,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嘉宾都有哪些见解?本报记者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嘉宾的发言或采访内容。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

凝聚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更大共识

大熊猫以其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圈粉无数、萌化世界,是中国的“国宝级”友谊使者,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符号。守护好这些可爱精灵,赓续中外友好“熊猫情”,需要国内外各界携手合作,以大熊猫为载体,凝聚起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更大共识。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讲好大熊猫故事,让更多人通过大熊猫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让中国通过大熊猫走近世界人民、扩大中外人文交流,促进各国民心相通。

熊猫是和平友好的“天才使者”。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文化纽带,大熊猫架起了连接中外的民心之桥。比如“香香”“福宝”返乡回国时,无数落泪送别的人们;比如去年7月在法国出生的第一只大熊猫“圆梦”回家时,法国总统夫人亲赴机场送行。时至今日,法国媒体和民众仍关注着“圆梦”在中国生活情况,将这份缘起大熊猫的和平与友谊,永远留在了法国。

熊猫是文明对话的“天生活宝”。大熊猫被科学发现至今,就以独特的颜值和魅力吸引着全球人民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独一无二的标识。通过大熊猫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离不开深入人心的文学表达,也离不开搭建更多大熊猫文明对话平台。

熊猫是青年交往的“天然纽带”。要守护好、讲好大熊猫故事,还要充分发挥青年的探索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中,“鼓励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此次14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在此开启大熊猫溯源之旅,了解大熊猫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感受中国人民为保护这一生物“活化石”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非常期待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四川省和雅安市的合作,一起为推动世界了解大熊猫文化做更多的事,一起打造大熊猫这张金名片。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大熊猫文化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

“宝兴”这两个字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次是我第一次到宝兴,来之后发现确实是这样。而且早在此行前,我就知道这里有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大熊猫、金丝猴等为代表的绿色文化。

大熊猫文化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大熊猫第一次科学发现和现在的大熊猫繁育、救治等,都离不开科学的精神。而更多人开始接触到大熊猫,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熊猫咪咪》那首歌开始。那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帮助大熊猫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和大熊猫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大熊猫为什么让全世界都喜欢?因为它代表着和谐、和平、和气、和睦的精神。在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加持下,相信宝兴和大熊猫、中国和世界,都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如今,由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开启的大熊猫之旅,今天以这样的形式传承下去、走向世界,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身上承载了太多“美”的元素,而“美”是全世界都能够的一种共性,所以我相信秉持着这样美美与共的精神,我们就会达到天下大同的局面。

对于雅安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我觉得可以将大熊猫文化发展的思考更多向这里集中。因为国内游客已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正渐渐从大城市、中心城市走向乡村、乡野,走向文化呈现更丰富多彩的地方。

对于雅安和宝兴,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擦亮这些文化符号,让其散发出的独特色彩足够吸引更多人来。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

大熊猫是中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100只,如今已增长到近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这是巨大的进步,得益于四川及其他周边省份的共同努力。

大熊猫是中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中国藏羚羊的数量、中国西部的雪豹,也都在增加,这是好事。目前,中国正建立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更大的国家公园,保护工作也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高效。

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对于共同保护野生动物非常必要,例如为守护大熊猫,中国和法国就在大熊猫繁育和保护方面有很多务实合作,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充分证明世界各国间的充分交流,可以让我们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能够走得更快、更远。

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大家共同探讨中国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国际青年们能够把来自世界的故事与中国分享,同时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分享。感谢活动主办方邀请我参与此次活动,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来宝兴参观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去体验四川美丽的风景,看一看可爱的大熊猫。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中法对话》法籍记者、国际青年代表车梦竹:

感受人与大熊猫和谐共生的真实故事

去年,也是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我第一次来到美丽的雅安。

中国朋友常说“一回生,二回熟”。时隔一年,今天再次来到“大熊猫的故乡”,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宝兴人的热情好客,更是让我倍感亲切并深深爱上了这座小城,有了想要留下来的冲动。

作为本次国际青年大熊猫溯源之旅活动的代表,我相信各位国际青年也会和我一样,用心感受宝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人与大熊猫和谐共生的真实故事,在这里开启一段美好的人生旅程。

作为一名法国人,今天能来到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155年前,正是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这里科学发现了大熊猫,自此世界上一个美丽的物种从宝兴走向世界。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它们憨态可掬,长相可爱,成了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大熊猫在中法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此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为青年一代要更加珍惜这份特殊的情谊,为中法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国际传播从业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也希望更多人都能行动起来,为讲好大熊猫故事,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做出最大努力。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香港广西总商会会长、香港乐轩集团董事长林梓轩:

把“熊猫老家”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这是我第一次到宝兴,来到这里后才知道,宝兴和当地群众为保护大熊猫作出了很多牺牲和贡献,为国宝大熊猫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当宝兴人民与大熊猫和谐共生的故事成为大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时,我们这支由10家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港商代表团,也在宝兴看到了共赢生态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此次来宝兴,我的首要任务就是交流与学习,用心感受“熊猫老家”的深厚文化;第二个任务就是探讨和对接,我们每一位企业家代表都是带着满满诚意而来,愿在推动“熊猫老家”走出四川、走向世界方面,付出智慧和努力。相信此次活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作为香港广西总商会会长,多年来,我始终在发挥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香港同胞与内地的沟通交流。

更多的了解和认同需要彼此间更有效的互联互通,就像此次活动,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宝兴,在沟通、了解、彼此认同的基础上,才会建立更好的互信、推进更有效的合作。有了这次接触和会面,我们会介绍更多香港工商界人士来宝兴考察投资和开展商贸活动,大家齐心协力把“熊猫老家”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我们中国人常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希望我们能够在这里达成共识,许下美好夙愿,携手打造“熊猫老家”的美好明天。

溯源熊猫故乡 共话交流交往 共促和谐共生

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中法对话》策划总监马力:

依托大熊猫文化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我和雅安的缘分,开始于2012年雅安在北京开展的一个推介活动,雅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邀请我到雅安来看一看。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来自雅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向我发出邀请。

同年5月初,我第一次来到雅安,并拍摄了题为《大藏茶》的视频,探访了很多年过八旬的背夫,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也是从那时起,我对雅安有了深厚感情,是一种即便离开后也不会改变和忘记的感情。

此后,我每隔两三年就会来一次雅安,每次来都有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在雅安做了题为《共同的家园》的《中法对话》法语专刊,以环境保护、生物专项保护等为切入点,讲述了这里大熊猫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故事。当时,我们的法籍记者车梦竹,还采访了雅安有名的“熊猫记者”高富华。

去年,也是在雅安,我们还做了一个题为《熊猫故乡寻访记》的视频,就是在宝兴拍摄的。视频先后发布在《今日中国》法文脸书账号,以及《中法对话》脸书和推特账号上,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浏览量达到219.4万次,播放量达到108.1万次,至今仍位居我们近年来所做视频的榜首。

特别有意思的是,众多国外网友的留言中,绝大多数都表达了羡慕和祝福,总结起来就是特别喜欢大熊猫这一物种,赞扬我们生态保护做得好,给大熊猫提供了好的生存家园。我认为雅安的国际传播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有“大外宣”的思想。还是以大熊猫为例,大熊猫在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群中都具有很高的共情感,认为它圆滚滚的、萌萌哒的,象征着温暖和和平。

今年3月,雅安成立的雅安国际传播中心,以及此次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国际传播实践基地在雅安启动,就是上下互通的良好开始,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自身多年来的经验向地方传授国际传播经验,并通过选题的共同探讨、策划和思考,共同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本报记者 孙振宇 李丽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