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机携手为民乐作曲,评弹一哥对话机械臂歌手!申城艺术家拥抱AI,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作者:劳动报
人机携手为民乐作曲,评弹一哥对话机械臂歌手!申城艺术家拥抱AI,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逐渐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文化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创作到表演,从幕后到台前,人工智能究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神奇的角色?站在文化与科技交汇点的艺术创作者们,又将如何展望行业未来?

近日,申城文艺舞台给出了答案,从音乐到曲艺、再到电影,各行业积极拥抱AI,以“科技之力”展“艺术之美”,也无形中激活了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整个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关键增量。

人机携手,

打造全国首台AI国乐音乐会

上海民族乐团率先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日前,《零·壹|中国色》登台1862时尚艺术中心,这是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天琴实验室共同打造的全国首台AI创作的国乐音乐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艺术总监罗小慈告诉记者,这台音乐会其实是乐团交给AI的一个命题作文。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灵感,由20多位演奏家参演,运用数十件民族乐器,创作9首展现中国色的作品。时间也非常紧张,“两个多月前,我们才将一些过往演出的音频资料,按情绪、音色等分类交给了天琴实验室,用于对音乐生成大模型的训练。”

人机携手为民乐作曲,评弹一哥对话机械臂歌手!申城艺术家拥抱AI,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上海民族乐团演奏AI创作的音乐会《零·壹|中国色》。受访者供图

但AI的工作效率没有让大家失望。从基础的学习训练到创作初稿、再到根据艺术家个性化需求的不断试验重组,4月中旬,一台完整的国乐音乐会已经与观众正式见面。以中国传统色为主题,配以古代诗句、多元音色、服装舞美,随着AI接收的系列文字指令的“导览”呈现在屏幕上,《娇红》《菡萏》《轻紫》《揉蓝》《玄天》等9首乐曲陆续奏响,一出国色盛宴让台下的观众耳目一新。

舞台上的演奏家们也十分兴奋,“拿到曲谱前,我们所有人都充满了好奇,AI究竟会赋予传统民乐怎样全新的表现力?”让琵琶声部首席俞冰惊喜的是,“没想到AI在保留琵琶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流行元素,写出来的旋律很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听感。”

唢呐演奏家胡晨韵也表示,AI创作打破了固有思维模式,为艺术家们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大更快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第一次拿到笙重奏《东方既白》初稿时,上海民族乐团笙声部首席赵臻感到缺乏了一些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实践调整,向AI提出修改指示,一点点拓宽作品的听感与美感。”于是,为了焕发民族器乐的个性化特点,演奏家们在创排过程中纷纷投入编曲,不断迸发灵感与想象,和AI一起赋予了作品更加丰沛的音乐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人机携手为民乐作曲,评弹一哥对话机械臂歌手!申城艺术家拥抱AI,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全国首台AI国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剧照。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共创经历也让罗小慈欣喜,“其实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AI不是洪水猛兽,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好、借助好这个工具,就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达到一个想要的作品雏形,再由乐手们去丰富它的血肉、演绎它的灵魂,这不仅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民乐的多元魅力,也可以在科技赋能下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能编曲还会演戏,

评弹和机械臂歌手跨时空对话

无独有偶,在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了推动数字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上海音乐厅也积极拥抱AI,创新打造了持续一个多月的“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几天前,作为音乐节展演板块演出之一的“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一经亮相就引发不少关注。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场音乐会是以现代电子音乐为载体,有着“吴韵一哥”美誉的评弹名家高博文化身讲述人,在两代评弹艺人俞筱泉与蒋玉卿师徒的故事中,百年前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歌手“艾莉”保留着上海音乐记忆,在舞台一侧的机械臂中缓缓醒来,以“AI数字灵魂”的状态复活,与评弹歌者相遇,由此展开了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舞台监督刘晶坦言,“过去大家提到AI更多的是讨论它在幕后过程中的功能,但这次我们通过动作编排、深度图像采集、智能照明、实时演算等技术进行了创造性整合开发。同时配合真实资料、模型与文字,基于原创剧本进行的数字化设计创作而成的影像设计,使得AI不仅会编创音乐,还让‘机械臂歌手’走到了台前,在音乐会里流畅地表演。”

人机携手为民乐作曲,评弹一哥对话机械臂歌手!申城艺术家拥抱AI,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评弹名家高博文和机械臂歌手跨时空对话。受访者供图

这无论对观众还是艺术家来说都意义非凡。首次与AI搭档的高博文直呼过瘾,“这既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传统评弹表演可以在短短一小时里,借助AI跳进跳出,不停来回穿越时空;这也是一种全新的观演关系,以前大家是‘听’评弹,现在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AI正在帮助传统评弹突破原有的那道墙。”

的确,新质生产力时代,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愈发突出,甚至渗透到了文化生产全程,极大赋能了人的文化生产能力。此次音乐科技融创节就是最好的缩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与民乐、爵士、电音、评弹等多种艺术形态的跨界合作,也见证了AI逐渐融入编曲、表演、舞美等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

在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看来,这是大势所趋,但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技术的背后是创意,而创意的背后始终需要人类艺术家以中华文化为基底进行创作,“科技的底色永远是文化,人的即时性感受与现场性表达始终宝贵。最理想的状态是,让数字赋能艺术,艺术得以更好的呈现;艺术加持技术,技术的研发找到更有艺术价值的运用,最终实现传统表演与未来呈现的双向奔赴。”

入课堂、进片场,

行业上下全方位入局AI影视

如何实现双向奔赴?上海电影人已经行动起来。今年4月初,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并拿出10万美金的巨额奖金池用于发掘和寻找优质AI影视创投项目,极大增长了全行业的热情和动力。

而这只是其中一环,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提到了更广阔布局的 “iNEW战略”,其中就包括了AI赋能IP内容焕新的“iPAi星球计划”。记者了解到,上影股份已经成立数字业务中心,未来将牵头整合上影制作等集团旗下公司资源,进行IP数字资产化,推动AI技术应用研发和算力搭建。

人机携手为民乐作曲,评弹一哥对话机械臂歌手!申城艺术家拥抱AI,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上海发起“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受访者供图

比如中国超级动画厂牌上美影将重点探索“AI+动画”创作方向,上译厂将瞄准“AI+有声”的创作之路,上海电影技术厂开始全力寻找“影视基地+AI”一站式解决方案,VR、AR+文旅实景体验成为上海影视乐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仅如此,去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也悄然将AI软件引入了教学中,这是沪上电影院校的首个AI电影课。电影制作系高级讲师奥黛尝试教学生们用AI为自己的作品生成分镜图、美术概念图、选角参考图等,“在虚拟摄影棚拍摄作品时,学生们也可以用AI技术进行视觉化形象设计,参与虚拟拍摄的演员通过AI软件扫描建模,大约5-10分钟后就可生成类似游戏里NPC的数字小人。当一些镜头较远的全景画面需要补拍时,如果演员无法来到现场,可由这些数字人代劳,这项技术在一些剧组里已投入使用。”

在奥黛看来,除了降本增效,虚拟拍摄的更大价值在于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它不仅扩大了创作的空间范围,还拓宽了创作者的想象空间。王健儿也深有同感,“我们始终珍视大银幕上真实的人类表演,AI 电影的出现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尤其在科技变革的关键阶段,上海电影人必须认清趋势,积极拥抱AI浪潮,集聚人力、物力、财力、算力,突破新命题,抢占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头图为“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演出照。受访者供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