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作者:文史砖家

文|格瓦拉同志

1979-1988年间,号称“红色帝国”的苏联曾派出百余万军队,对中亚内陆国家阿富汗进行长达9年的侵略。但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苏联非但没有实现彻底控制阿富汗的目标,反而被战争拖垮,在撤军3年后便解体。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何会在阿富汗折戟沉沙?

一 悍然入侵

上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为了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总目标,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持续不断地在各大洲“输出革命”,意在控制、颠覆所有中立或敌对的国家。其中,阿富汗由于地处中亚、南亚、西亚交界处,对苏联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支点”作用,因而成为它重点关注的对象。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勃列日涅夫

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帮助阿富汗首相达乌德推翻国王查希尔、建立共和国后,便不断地加强对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并扶植人民民主党作为自己的“代理人”。随着人民民主党实力的飞速壮大,深感威胁的达乌德决定采取“中立主义”的外交,通过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来抵消苏联的渗透,并千方百计削弱人民民主党的势力,结果引起勃列日涅夫的憎恨。

1978年4月28日,在苏联的支持下,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攻占总统府所在地达鲁拉曼宫,并将达乌德全家杀害。政变成功后,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宣布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自封为国家元首兼总理。同年12月,苏联与阿富汗签署《友好睦邻合作条约》,规定双方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从而为苏联全面控制阿富汗大开“方便之门”。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阿明因对抗苏联被杀害

塔拉基上台后不久,人民民主党内部因争夺权力而陷入分裂,最终“人民派”获胜,其核心人物阿明不仅攫取到党的最高领导权,并且架空塔拉基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权力。1979年3月27日,阿明出任总理,随即在国内推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在两大阵营间采取“中立主义”立场,并尽量抑制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可想而知,阿明的改革无疑引起苏联的猜疑和忌恨。

为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勃列日涅夫暗中授意塔拉基铲除阿明,但该计划尚未实施便遭泄露,塔拉基非但没能完成主子交待的任务,反而在当年9月14日被阿明逮捕并处死。塔拉基死后,成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的阿明,虽然还高唱“阿苏友好”的论调,但背地里却在加紧清洗亲苏分子,甚至还公然驱逐苏联大使普拉诺夫,以作为对勃列日涅夫意图铲除他的回击。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坦克部队

阿明的种种举动令勃列日涅夫大为恼火,在威逼利诱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从肉体上消灭这个“叛徒”。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苏联集结重兵入侵阿富汗,并在12月27日攻占首都喀布尔。当日晚,苏联军队攻陷达鲁拉曼宫,并将阿明乱枪打死。阿明被杀后,苏联随即扶植起卡尔迈勒傀儡政权,并派重兵驻守喀布尔、坎大哈、马扎里沙里夫等大中城市,将阿富汗变为自己的附属国。

二 泥足深陷

苏联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并公然杀害其国家元首,如此行径无疑是对国际公义和国际法的野蛮践踏。正因如此,包括中、美两大国在内,所有爱好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国家都对苏联进行强烈谴责,而此后历届联合国大会都会通过决议,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与此同时,包括中、美两国在内,有67个国家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阿富汗战争形势图

对于执迷不悟的苏联来讲,仅有谴责和抵制是不够的,援助阿富汗人民赶走侵略者才是关键。对此,美国、巴基斯坦、沙特、埃及等国相继向阿富汗境内的反政府武装施以援手,为他们提供物资、军火援助,并派出军事人员进行战术培训。1981年,在美、巴、沙、埃等国的努力下,阿富汗国内最重要的7支反政府武装联合成立“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对苏联占领军发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攻。

与此同时,在“圣战”的名义上,大批来自其他穆斯林国家的志愿者赶赴阿富汗,加入到抵抗苏联占领军的活动中。为了增强这支特殊部队的作战能力,美国不仅派出军队顾问到阿富汗协助训练圣战者,同时也在国内开设训练营,并将大批美国产武器转交给圣战组织。颇具讽刺意味的,当苏联被迫从阿富汗撤军后,许多“圣战者”转而成为美国的敌人,其中便包括日后制造“911恐怖袭击”的元凶奥萨玛·本·拉登。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号称“潘杰希尔雄狮”的反政府武装领导人马苏德

得到全方位援助的反政府武装,在“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等人的率领下,利用国内多高原和山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有利条件,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机动灵活地在各地袭击占领军,而以摩托化部队为主的苏军却无法发挥兵力兵器优势。等到1985年底,尽管苏联军队已增加到12万人,外加傀儡政府军7万人,但依然无法消灭人数不足10万人的反政府武装,战事由此陷入焦灼的状态中。

三 狼狈撤军

阿富汗虽然战略地位很重要,但却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农业国,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此给苏联的后勤补给带来大难题。由于无法实现“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目标,苏联只能从本国或在阿富汗的核心控制区运送大量的物资,来养活庞大的军队。如此一来,在无法短期内消灭反政府武装的情况下,苏联的战争开支异常庞大,久而久之,难免会将它“拖垮”。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从阿富汗撤军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均承受巨大压力,为了破解困局,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出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联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苏联加紧武装傀儡政府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政府军,苏军则主要负责防守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

但在反政府武装的强势反攻下,苏联的战略意图被彻底打乱,导致苏军和傀儡政府军损失惨重,就连首都喀布尔也遭到长达数月的围攻。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由阿富汗傀儡政府与巴基斯坦签订并得到苏美两国保证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至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至此,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最终以失败收尾。

红色帝国的噩梦:苏联派军百万入侵阿富汗,为何最终以惨败收场?

准备撤离阿富汗的苏联士兵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持续9年时间,给苏联、阿富汗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则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高达450亿卢布。由于这场得不偿失的侵略战争,苏联的国力严重被削弱,外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和平演变”,最终在3年后走向解体。

参考书目

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刘啸虎:《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