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作者: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1979-1988年間,号稱“紅色帝國”的蘇聯曾派出百餘萬軍隊,對中亞内陸國家阿富汗進行長達9年的侵略。但這場戰争的結果卻出人意料,蘇聯非但沒有實作徹底控制阿富汗的目标,反而被戰争拖垮,在撤軍3年後便解體。那麼問題來了,作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蘇聯為何會在阿富汗折戟沉沙?

一 悍然入侵

上世紀70年代,由于美國深陷越南戰争的泥淖,美蘇争霸出現“蘇攻美守”的局面,為了實作稱霸全球的戰略總目标,蘇聯上司人勃列日涅夫持續不斷地在各大洲“輸出革命”,意在控制、颠覆所有中立或敵對的國家。其中,阿富汗由于地處中亞、南亞、西亞交界處,對蘇聯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無疑具有極重要的“支點”作用,因而成為它重點關注的對象。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勃列日涅夫

從1973年開始,蘇聯在幫助阿富汗首相達烏德推翻國王查希爾、建立共和國後,便不斷地加強對該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并扶植人民民主黨作為自己的“代理人”。随着人民民主黨實力的飛速壯大,深感威脅的達烏德決定采取“中立主義”的外交,通過與西方國家發展關系來抵消蘇聯的滲透,并千方百計削弱人民民主黨的勢力,結果引起勃列日涅夫的憎恨。

1978年4月28日,在蘇聯的支援下,一批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攻占總統府所在地達魯拉曼宮,并将達烏德全家殺害。政變成功後,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宣布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并自封為國家元首兼總理。同年12月,蘇聯與阿富汗簽署《友好睦鄰合作條約》,規定雙方在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進而為蘇聯全面控制阿富汗大開“友善之門”。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阿明因對抗蘇聯被殺害

塔拉基上台後不久,人民民主黨内部因争奪權力而陷入分裂,最終“人民派”獲勝,其核心人物阿明不僅攫取到黨的最高上司權,并且架空塔拉基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權力。1979年3月27日,阿明出任總理,随即在國内推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試圖在兩大陣營間采取“中立主義”立場,并盡量抑制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可想而知,阿明的改革無疑引起蘇聯的猜疑和忌恨。

為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勃列日涅夫暗中授意塔拉基鏟除阿明,但該計劃尚未實施便遭洩露,塔拉基非但沒能完成主子交待的任務,反而在當年9月14日被阿明逮捕并處死。塔拉基死後,成為黨政軍最高上司人的阿明,雖然還高唱“阿蘇友好”的論調,但背地裡卻在加緊清洗親蘇分子,甚至還公然驅逐蘇聯大使普拉諾夫,以作為對勃列日涅夫意圖鏟除他的回擊。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入侵阿富汗的蘇聯坦克部隊

阿明的種種舉動令勃列日涅夫大為惱火,在威逼利誘無果的情況下,他決定從肉體上消滅這個“叛徒”。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蘇聯集結重兵入侵阿富汗,并在12月27日攻占首都喀布爾。當日晚,蘇聯軍隊攻陷達魯拉曼宮,并将阿明亂槍打死。阿明被殺後,蘇聯随即扶植起卡爾邁勒傀儡政權,并派重兵駐守喀布爾、坎大哈、馬紮裡沙裡夫等大中城市,将阿富汗變為自己的附屬國。

二 泥足深陷

蘇聯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赤裸裸的侵略,并公然殺害其國家元首,如此行徑無疑是對國際公義和國際法的野蠻踐踏。正因如此,包括中、美兩大國在内,所有愛好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國家都對蘇聯進行強烈譴責,而此後曆屆聯合國大會都會通過決議,要求蘇聯從阿富汗撤軍。與此同時,包括中、美兩國在内,有67個國家公開抵制或拒絕參加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使蘇聯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阿富汗戰争形勢圖

對于執迷不悟的蘇聯來講,僅有譴責和抵制是不夠的,援助阿富汗人民趕走侵略者才是關鍵。對此,美國、巴基斯坦、沙特、埃及等國相繼向阿富汗境内的反政府武裝施以援手,為他們提供物資、軍火援助,并派出軍事人員進行戰術教育訓練。1981年,在美、巴、沙、埃等國的努力下,阿富汗國内最重要的7支反政府武裝聯合成立“聖戰者伊斯蘭聯盟”,對蘇聯占領軍發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攻。

與此同時,在“聖戰”的名義上,大批來自其他穆斯林國家的志願者趕赴阿富汗,加入到抵抗蘇聯占領軍的活動中。為了增強這支特殊部隊的作戰能力,美國不僅派出軍隊顧問到阿富汗協助訓練聖戰者,同時也在國内開設訓練營,并将大批美國産武器轉交給聖戰組織。頗具諷刺意味的,當蘇聯被迫從阿富汗撤軍後,許多“聖戰者”轉而成為美國的敵人,其中便包括日後制造“911恐怖襲擊”的元兇奧薩瑪·本·拉登。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号稱“潘傑希爾雄獅”的反政府武裝上司人馬蘇德

得到全方位援助的反政府武裝,在“潘傑希爾雄獅”馬蘇德等人的率領下,利用國内多高原和山地、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滞後等有利條件,采用遊擊戰的方式,機動靈活地在各地襲擊占領軍,而以摩托化部隊為主的蘇軍卻無法發揮兵力兵器優勢。等到1985年底,盡管蘇聯軍隊已增加到12萬人,外加傀儡政府軍7萬人,但依然無法消滅人數不足10萬人的反政府武裝,戰事由此陷入焦灼的狀态中。

三 狼狽撤軍

阿富汗雖然戰略地位很重要,但卻是一個極度貧窮的農業國,并且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滞後,由此給蘇聯的後勤補給帶來大難題。由于無法實作“因糧于敵、以戰養戰”的目标,蘇聯隻能從本國或在阿富汗的核心控制區運送大量的物資,來養活龐大的軍隊。如此一來,在無法短期内消滅反政府武裝的情況下,蘇聯的戰争開支異常龐大,久而久之,難免會将它“拖垮”。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從阿富汗撤軍

曠日持久的戰争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均承受巨大壓力,為了破解困局,戈爾巴喬夫自1985年出任蘇共總書記後,決定逐漸從阿富汗脫身。為了實作這個目标,蘇聯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程序,将戰争規模保持在較低水準。同時,蘇聯加緊武裝傀儡政府并将“清剿”任務移交給政府軍,蘇軍則主要負責防守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

但在反政府武裝的強勢反攻下,蘇聯的戰略意圖被徹底打亂,導緻蘇軍和傀儡政府軍損失慘重,就連首都喀布爾也遭到長達數月的圍攻。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由阿富汗傀儡政府與巴基斯坦簽訂并得到蘇美兩國保證的《日内瓦協定》,并于同年5月15日至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争,最終以失敗收尾。

紅色帝國的噩夢:蘇聯派軍百萬入侵阿富汗,為何最終以慘敗收場?

準備撤離阿富汗的蘇聯士兵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争持續9年時間,給蘇聯、阿富汗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戰争期間,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則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高達450億盧布。由于這場得不償失的侵略戰争,蘇聯的國力嚴重被削弱,外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的“和平演變”,最終在3年後走向解體。

參考書目

A·利亞霍夫斯基:《阿富汗戰争的悲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劉嘯虎:《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争全史》,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