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塑料袋越囤越多,我能怎么办?

作者:南方周末

狭小的厨房里,墙角地面堆放着两个常见的无纺布购物袋,里面鼓鼓囊囊地塞满了各式白色塑料袋,间或有几个别的颜色。走进这样的厨房,看见被一堆“白色泡沫”占据的地方,你会产生一个判断,这地盘可能属于一个生活节俭的老妇人,当然也有可能是个秉持同样生活态度的老头。但,这厨房的主人仅仅才是中年早期而已。

我无意为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冠以“环保主义者”的身份标签,但若要升华一下,好像也无不妥。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做着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未曾点过一次外卖。此种生活方式,绝无任何事先的规划或执念以达成某项目的。

有人说,外卖产生大量垃圾,不利环保,可是没有外卖又有多少人在关注、践行环保?现实是,我在我的厨房里囤积了大量的塑料袋,初衷只是让它们稍稍延迟成为“一次性”物品和“白色垃圾”。塑料袋越积越多的时候,我也开始直面它们,甚至有了厌恶,为什么塑料袋如此之多?我仅仅是正常简单地生活着,我能怎么办?只能继续在角落里囤着。环保?根本算不上!

走进超市买菜,两个西红柿装一个袋,三根黄瓜装一个袋,几个土豆一个袋,一把小葱一个袋,几乎一个品种一个袋,若你担心不够牢套两个也可以,连卷袋或其他袋都像公厕的免费纸一样。有时,我刻意把两三个品种装在一个稍大的袋拎到称重台,心直口快的营业员直接告诉我,下次分开装。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吧,得把每一样菜拿出来单独称重,条码贴在一个袋子上,称完再一样样装进去。遇到后面排长队时,鄙夷的目光一道道贴在我脸上,我也不好意思啊,记住以后少干这事。到了收银台,按照政策,一些塑料袋不能免费了,但三五毛的,多少人在意呢?何况,商品区免费的大号连卷袋多卷几个出来也不花钱啊。

要是在传统的菜市场买菜,更没见管顾客收塑料袋钱的。大多数夫妻档的生活小超市里,根本没有底气和勇气找顾客收塑料袋钱,生意难做,顾客的脸面比塑料袋更薄。否则,下次老主顾就在隔壁店提着哗啦啦的塑料袋从你门前路过了,边走边想,一个袋子能值多少钱?若有小老板在心里问自己,这“限塑令”也好“禁塑令”也罢,不执行犯法吗,没见谁因为免费提供违反规定的塑料袋怎么样啊?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光顾的一家本地超市门口布置了两台机器,可以扫码自动领取可降解塑料袋。操作程序(或者说代价)是用手机扫一扫机器提供的二维码,关注某个公众号,然后点击“出袋”,就会从机器里吐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天最多可领取五个,但每次需要关注点击的公众号并不一样,意味着要重复操作五次。

作为一个熟练操作手机的中年人,每领取一个袋子差不多要一分钟,那些手持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能花费时间更长,经常需要超市营业员帮忙。而且有的人在机器吐出一个袋子后,拉扯切断袋子时操作不当或以为袋子可以像免费的连卷袋一样无限拉扯,很容易在机器里卡住,于是又需要营业员用钥匙打开机器折腾一番。

出于新奇,我操作机器领过几个袋子,这些可降解塑料袋,手感比同样大小的传统塑料袋要略重,光滑细腻柔软,不会有那种哗哗响的声音,承重也无多大问题,但好像更容易被尖锐的东西刺破。

不多久,连楼下的小超市里也添了一台同样的机器。扫码机器关注的公众号里,大多是一些关于生活、情感方面的内容,看起来无毒无害,但好像也没什么多大价值,我几乎都是领完即取关,典型的卸磨杀驴。不知道是不是我这样的人太多,或者有其他方面的阻力、困难,这些免费提供可降解塑料袋的机器没坚持多久便消失了。对环境更友好的塑料袋,下次会以什么方式卷土重来?

人们常把城市称作钢筋水泥森林,人类远离真正的森林,进入新材料建立的城市森林,其实更多的还是幸福,只不过偶尔添了几分对大自然的怀念。如今,另一种年轻的材料——塑料,也快200岁了,才是无时不刻包裹着你的生活,从头到脚的衣物鞋子,从厨房到餐厅到客厅,坐进汽车火车飞机,从商场到景区,从城市到乡村,你已做不到把塑料从生活中删除了,要不然只能穿越回原始森林。

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开始令我有了一丝焦虑,真正的人类麻烦可能在塑料诞生那一刻起已开始同步。医学研究者已经在人类诸如血液、心脏、肠胃、肺部甚至胎盘中均检测到大小不等的微塑料颗粒,而这些塑料颗粒难以被人体代谢吸收,未能排出的亦会在人体内蓄积。“微塑料”是否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仍存在巨大未知性,亟需相关科学研究。环境科学家与地质学家已在自然界发现了“塑料岩石”,这些塑料与岩石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而不是物理作用,意味着人造塑料产品已进入到自然界的地质记录中,或许,以后的考古学家会像今天人们发现恐龙化石那样去探寻一个新的地质物种了——塑料化石。从北极到南极,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上,不断发现微塑料的踪迹。飞鸟、海龟、鲸、江豚、猛兽,不断命丧塑料。

4月22日,又一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今年的主题刚好是“全球战塑”。我害怕有一天坐在医生面前,诊断书上写着——“塑料综合征”,医生摊开双手、摇头叹气:无能为力!为了地球,为了我们,真的需要“塑身”了!

(作者为湖北荆门自由职业者)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焦橙

责编 温翠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