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作者:心语文化

顾士云 崇明区建设镇人,1952年出生。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退伍同年任村党支委兼16队队长。1974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12月参加首次高考,1978年5月入读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1980年7月毕业后到建设中学任教。1985年1月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98年11月转任学校校长。2009年8月离任后担任崇明县教育局党建督导员。2012年退休后至2021年底,先后担任崇明区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和扬帆教育评估中心成人培训的专职督导员。现为崇明区文史研究会会员。©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投稿及咨询请联系本公众号。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童年的生活是困苦的,缺吃少穿的难题困绕着每一个家庭。在农村,很少见到有几户人家的日子是舒畅的。那些年,举国上下度难关,百姓勒紧裤腰带,艰辛的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但艰辛归艰辛,孩子们的玩乐天性还是不可抑制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玩法。这些玩法,现在讲出来可能要被人笑话,但在当年,却是孩子们苦中作乐的必然选择,内中的童真和童趣,只有我们这代人才可体会。

五、暑期玩乐天地大

同寒假相比,暑假的活动时间更长,活动天地更加广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的玩乐天性得到了尽心发挥。

1.粘知了,崇明话讲得知了。孩子们在芦头顶部扭一个三角型,也有用竹篾弯成圆圈状插入芦头顶部,然后去绞蜘蛛网。因蜘蛛网具有捕猎飞虫的粘性,因而也用它来粘捕知了。粘到知了后,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把知了放在火上烤,它背部有一块肉是可以吃的,烤起来很香;还一种是用马齿苋(猪专草)的种子壳,套住知了的眼睛后把它放飞。被蒙住眼睛的知了,会在空中一边叫,一边没命地飞,一直飞到看不见,其结局肯定很惨。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2.捉夜时带。夜时带是蝉的一种,个子中等,湖蓝色。停留在不是很高的树干或其它农作物上,其叫声里常带有“吱吱嗒、吱吱嗒”的声响。相对知了来说,夜时带容易捕捉。旧时人们把有身份的人称为先生,于是就流传了一首贬低先生的童谣:夜时带,夜时带,先生娘娘毻脱裤子带。

3.捡知了壳。知了壳是一味中药,每年知了蜕壳季节,在地下蛰伏三年的知了虫胚,就会在雨后从地里爬出来蜕壳。知了壳蜕在小树上,芦苇上,随手可捡,在林场的小树上,知了壳就更多了。知了壳晒干后,可以卖到药店里。当年农村家庭都不富裕,孩子们换到钱后都会交给家长补贴家用。

4.养唭节。唭节也叫唭狗,是一种会鸣叫的秋虫,有飞翅。把它养在笼子里,每天给它喂一点豆叶和南瓜花,吃饱后,它会发出一种“唭节、唭节”的叫声,它的存活期要有半个月之多。孩子们会把小笼子挂下屋檐下,有时还拿出来,比谁养的唭节叫得响。

5.养织布娘娘。织布娘娘也叫促织,《聊斋》里有一个故事就叫《促织》的,它也是一种食豆叶的秋虫,体形比唭节要小好多。夏夜里,它会发出一种“吱呔、吱呔”的织布声。孩子们抓到后,也会把它养在笼子里。

6.养喀喀娘。喀喀娘又叫做纱笼子、筒管娘娘,大肚皮,体形比唭节要大。夏夜里,成群的喀喀娘会在草丛中发出“喀喀喀喀”的叫声。因其声响如经纱时纱筒杆子在经纱竹头间的转动声,所以才叫做纱笼子。喂养方法和生长期与上述两种秋虫类似。

7.捉萤火虫。萤火虫是一种在夜间发出光亮的虫子。夏日乘凉时,孩子们会追逐着在草丛中捉拿萤火虫。捉到后,有的会放在瓶子里,有的会放到蚊帐里,睡觉时也能见到光亮。当年还留传这样一首童谣:萤火虫,夜夜红,飞到哪里那里红。因为它一边飞一边发光,像夏夜里的流星一样,所以在崇明人的口音里,萤火虫常被叫成游火虫。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8.捉绽蝍斗绽蝍。绽蝍就是蟋蟀,崇明人把斗蟋蟀叫做斗绽蝍。玉米收割以后,地里的绽蝍多起来了。凡是有玉米柴堆放的地方,就有它的踪影,还有在碎砖堆里也能找到它。捉来以后,大家就把它放到脸盆里,用绽蝍草进行挑斗,促使两个绽蝍间斗起来。

9.学游泳。小孩学游泳,是无师自通的。天热时,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跟着大孩子学游泳。名为学,实际上是玩水,一会儿用小手拷水打水仗,一会儿拉住芦青打脚洞,有时也会闭眼屏气,在水中打个没头。崇明话常讲:揪结子芦青打脚洞。一是专指小孩学游泳,二是形容有些人做不开事体。

10.汏冷水浴。学游泳是汏冷水浴的前提,学不会游泳就不能汏冷水浴。而崇明话里的汏冷水浴就是游泳。暑假天热,孩子们常会去泡水。学会了游泳,就取得了水里的自由权,他们在水里尽心玩耍,比仰泳,比侧泳,比潜泳(崇明话叫入没头顶)。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入没头顶时,一根细芦杆插入鼻孔,其中有一段一寸多长的细芦杆一直留在鼻腔深处,直到初二年级参加滑翔员体检时,才被医生钳出来。

11.捉蛸蜞。当年蛸蜞多,河滩上、沟渠边、低田里,到处都有蛸蜞洞。大热天,蛸蜞也会出洞,但见到人后,就会逃入洞中。孩子们就会想办法捉蛸帺:一是用竹竿在洞边斜插,堵住蛸蜞退路,崇明话叫拒蛸蜞;二是用油老棉絮钓蛸蜞。当年蛸蜞也可食用,除烧煮外,最普通的吃法是舂蛸蜞浆烧汤吃。把蛸蜞洗净去壳,捣成肉浆,和入水,滤去骨渣,用肉浆水烧汤,味道极其鲜美。

12.摸蟹。当年崇明水源清洁,生态好,沟、河里边螃蟹特别多。在几个沟头摸一通,准能抓到几十只螃蟹。雨后去沟头边浅水处蟹转悠,还会捉到几只软壳蟹(新蜕壳的蟹)。如在民沟、宅沟的蟹洞里摸蟹,摸出来的都是老毛蟹。同一个洞里有时钻有两只蟹,而且今天摸了,一二天后又有了。在蟹洞里摸蟹叫挦蟹,在半腰深的沟河里用脚踩污泥蟹叫踏蟹。摸到蟹后,小的烧面拖蟹,大的用山芋藤扎串去镇上卖,十只一串的蟹可换二角钱。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13.扛网抢白鱼。与钓鱼相比,扛网抢白鱼的乐趣来得更大。用一口网,两边生好网杠。两个孩子在前边扛网,其余的孩子跟在后边抢鱼。扛网向前移动,随时都有白鱼活蹦乱跳,那些跳在芦苇中的白鱼,就会被后边的孩子抢到手。扛网扛到沟梢头时,鱼没处逃,就会跳得像流星。这时,孩子们乐得合不拢嘴,洋干面袋里,准会抓上大半袋鱼。

14.偷瓜采挑子。暑假里,正是瓜果收获期。这时的孩子们又会野趣横生,动起了偷瓜采桃子的小脑筋。特别是汏冷水浴的沟河边,如有谁家种有瓜果,就难免会被孩子们顺手牵羊了。儿时桃子比较稀有,嫁接的桃树少,都是一些半生不熟的野毛桃和裂崩桃,但在饥荒年代,也会感到特别好吃。当年家里都种的菜瓜,不仅容易种而且产量高,大家都不稀罕。但偷瓜是孩子们的一种野趣,尤其是集体种的西瓜,轮到女孩子看瓜时,一帮光屁股的小男孩,包括有些刚刚发育还稀稀拉拉吊着几根毛的男孩,更是大摇大摆地摘起瓜来。看瓜的小女孩,只能偷偷地看着,却羞于声张。孩子们得意洋洋地重回河里,用拳头砸开西瓜,你一块、我一块地啃起来了。

暑假,就像是留给孩子们的一方舞台,孩子们在这个舞台上尽心地玩乐,演出了一幕幕的童子戏。以至于暑假快要结束时,才赶忙急抢地做起了暑假作业。

六、寻常玩乐野趣多

儿时的玩乐,不仅天地大,项目多,面且还充满了各种野趣。孩子们不仅在上述时段玩出了各种名堂,就是在平时,也会尽心尽力地展示自己的玩乐才能。现在想起来,寻常辰光的各种玩乐,更是充满了各种野趣。

1.络竹头。那时有竹园的人家多,孩子们经常到竹园里络竹头。他们像小猴子一样,经常在竹头间爬上爬下,翻来翻去。比谁爬得高,比谁的斤斗翻得好。

2.爬树。爬树是孩子们经常性的玩乐,也没有那个家长会阻止孩子们的这种活动。孩子们在树上,比谁爬得快,爬得高。那时孩子多,家长都放手。孩子们在树上采摘各种野果子后,还会相互间投掷玩乐。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3.闸羊草,也叫羊草输赢或斩鸡卖肉。孩子们用挑到的羊草做输赢,这种活动,我在《挑羊草》一文中有过专门表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4.掏鸟窝,也叫剿(“剿”字,读chāo,袭取之义)将窠。当年最好剿的是麻雀窠、黄藤窠和鹁鸪窠。麻雀在崇明话中叫麻将,它的窠常做在瓦屋的瓦楞里或草屋的箯扣里,剿起来比较容易。黄藤是一种生活在芦苇丛中的小鸟,体形比麻雀还要小一点,它以芦苇上的虫子芦虱为食。现在沟边芦苇没有了,这种鸟就很少见了。掏鸟窝一是为了抓小鸟养,二是为了煮鸟蛋吃。最有趣的是掏鹁鸪窝,它下了五个蛋,你抓了二个,它还会继续下。真是乌鹁鸪,二百五,鸟蛋被偷还糊涂。

5.养蚕宝宝。清明时分,桑树长出了嫩叶,这是养蚕的天然季节。当年,摆地摊的人也很会做孩子的生意,他们不知从哪里搞来蚕籽,向学生出售。买到蚕籽的学生,会把产满蚕籽的纸撕开分一点大家。我们都会像宝贝一样把蚕籽放到胸口里保暖催孵,甚至课间也要拿出来看看。一旦幼蚕出壳,我们马上会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到纸盒子里,摘鲜嫩的桑叶喂养。快到吐丝时,我们又把它放到一个茶杯盖上,让它吐一个母亲她们擦头油用的油老棉絮。

6.采桑葚,也叫采桑果、采桑点。当年林场种桑养蚕,端午节之际,正是满树桑果成熟之际。去林场采桑葚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趣。那里的桑葚又多又大,大家一边采,一边吃。当桑葚采满篮子时,肚子也填饱了,嘴唇已经吃得墨墨黑了。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7.摔跤,崇明话叫孛跤打滚。春天的草头地,好像铺上了一层绿色地毯,大家都尽心在这地毯上孛跤打滚,弄得滿身草青,回家后准会被母亲骂上一顿,这个草青染上了很难洗掉。

8.豁虎跳。豁虎跳也叫侧身翻跟斗,其动作特点表现为:双手接连侧撑地面,头朝下,脚向上,作侧身的旋转翻。这个活动难度较大,一般的人翻不多也翻不好,动作不标准。我小学同学妙生他身轻灵活,能在操场上一口气豁几十个虎跳。春天的草头地,是孩子们学豁虎跳的最好练习场地。

9.钓麦狗。麦狗是生长在麦田边的一种黑色小虫,它有一个一个的小洞,这虫子头像狮子头。刨开麦田边的地面表层,就会露出一个一个的小洞,用麦芒或小蒜叶子放到洞里,拔几个灰麦穗,把粉尘掸在洞口,用手在地上轻轻拍几下,边拍边说:麦狗,麦狗,快点出来吃羹饭;吃点酒,吃点菜;出来个么动一动,不出来么一动也拗动。不一会儿,在麦芒和小蒜叶上,一只只黑色的麦狗被扚(diǎo,提拉)出来了。

10.捕钓黄鳝。儿时,稻田里很少用农药,稻田一开田,蛰伏在地下的黄鳝就开始在田埂边打洞栖息,晚间甚至出洞捕食。只要稻田灌水,总能捕钓到不少黄鳝。捕捉黄鳝用的黄鳝夹,是一种用毛竹片做的带锯齿的夹子。晚间黄鳝徜徉在水里,用电筒照好,再用夹子轻轻一夹就能抓到。钓黄鳝的钩子,是用自行车车轮或伞骨头的钢丝磨尖后烧弯成的,穿上蚯蚓后,在黄鳝洞口轻轻抽动,不一会黄鳝就上钩了。

11.钓菜花鳗鲡。油菜花开时春意盎然,也是沟里的鳗鲡浮游交配之季。这个季节的黄昏时分,用引线钩子串蚯蚓,下到沟里,鳗鲡最容易上钩,崇明话叫甩鳗鲡,一晚上会有好多收获。

12.钓鱼。儿时的钓鱼,最为原始。用一根缝衣针,崇明话里叫引线,放到煤油灯上烧红弯钩,就成了钓鱼钩子,穿上线,系到小竹竿或芦头秆上,就成了最简易的钓竿。挖一点蚯蚓,就成了天然的饵料。孩子们会自己制作钓具,寻找饵料。一帮孩子聚在沟边,鳑鲏郎、麦夹郎、小鲫鱼什么的,随时都会上钩。如若有人钓到一条大一点的鲫鱼或小鲤鱼,大家都会欣喜若狂。

13.钓黑鱼,这是钓鱼中的最简单、最有趣的钓法。当年民沟里,多的是黑鱼。这鱼比较凶残,以小鱼为食。初夏季节,正是黑鱼产卵时,鱼卵一般都产在蕰草上。产卵和孵化幼鱼期间,老黑鱼护在黑鱼污周围,生怕别的生物捕食鱼卵或鱼苗。这时候,用头发团或小田鸡扎在钓钩上,用钓钩在鱼卵或苗群边的水面上轻轻抖动,老黑鱼误以为受到侵袭而跳起来咬钩,一条二三斤重的黑鱼就会轻易上钩。黑鱼还比较愚笨,公母黑鱼中,钓走了一条,另一条还会上钩,真是护仔心切,铤而走险。

14.钓蟹。入秋以后,天凉了,摸蟹的人少了,钓蟹的人多了。钓蟹的钓竿,用芦秆和细竹竿都可以,竿上系一段二尺长的鞋底线,线上扎一段田鸡肉或黄鳝肉作饵料,把竿子插入沟脚沿,二十分钟起一遍,竿子上一般都有蟹。提起竿子,蟹还在吃饵料,将要提到水面时,用盆抄一抄,准会有一只老毛蟹。也有用蟹罾来罾蟹的,把两根八十公分左右的竹片弯成半圆的竹片环,十字交叉固定,下边兜一个四十公分见方的网片,在网中上扎上饵料,在蟹罾上安个提襻绳,系上一个浮漂,用一根竹竿装个弯钩,蟹吃饵料时,把蟹罾钩出来就可抓到。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15.排蟹。做一个网兜,网兜的前部开一个口子,面向河底,口子边上装铁脚,网兜前上部装横杆,把拖网绳系在横杆上,排网就做成了。力气大的孩子,就用排网来排蟹。蟹汛时,在河边排一个小时,准会排到几十只螃蟹。

16.听蟹。民谚云:西风爽(“爽”字,音同“省”,吹之义),蟹脚痒。意思是秋冬季节,西北风吹来时,螃蟹要向大河直至长江里迁徙了。这个时候,在水闸的闸门边,阻拦鱼虾的箔子边,甚至拦水的堤坝边,晚间经常有螃蟹爬上来。螃蟹攀爬时,会发出“唧呖、唧呖”的声响,这是它呼吸时吐泡沬的声响。这时候,你用水电筒照上去,就能一抓一个准。水闸的拦水箔子边,是听蟹的最佳位置,小伙伴们为抢到好位置,很早就铺了麻袋在那里守候。有时为占据好位置,相互间还会打起架来。

17.小烧饭。秋收季节,田里的秋熟作物收割了,孩子们在收割的田野里忙着拾稻穗,拾黄豆。捡到了黄豆后,又玩起了小烧饭的游戏。大家在田埂上挖一个灶洞,支个小铁锅或小铁盆,抱来柴禾,在小铁锅里炒起了黄豆,野炊的黄豆炒得又黑又香,大家吃起来特别起劲。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农村的广阔天地,为孩子们的玩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寻常的各种玩乐,又使孩子们找到了各种天然的野趣,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

上述六个方面的七十四玩,是我们这辈人童年时的大体玩乐项目。限于个人的识见,实际的玩乐项目还不止这些。时过境迁,这些玩乐项目,很少能保留到现在,大多数项目已不再出现了。如不加以收集整理,许多项目就会永久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起现在的小孩,我们童年的玩乐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人生如梦,几十年一晃,我们都成了古稀之人。重忆往事,童年的玩乐趣事,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逝去的岁月是苦涩的,但荡漾在心头的童真和童趣是难以忘却的。“分担艰苦,苦中寻乐;承受煎熬,乐而忘苦。”这是我们这辈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苦乐相伴,才使我们找到了童年的乐趣,演完了童年玩乐的连续剧。

(全文完)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顾士云|旧事重忆——童年的玩乐(下)

Copyright © 2014 - 2024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