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译论||秦腔术语翻译

作者:翻译教学与研究

本文转自:戏剧网、译匠

人类自古就开始了对翻译的研究,在这期间,中外的翻译大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如享有盛名的奈达的“等效”理论,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大标准,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等翻译标准,直译、意译、音译法等翻译方法。这些理论相互作用,取长补短,为目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笔者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参考较为成熟的京剧翻译,对秦腔的术语进行了尝试性的翻译,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今后秦腔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秦腔术语试译

  • 1、秦腔表演手法的翻译

秦腔主要有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手法:

唱 singing

念 reciting

做 acting

打 acrobatics

  • 2、秦腔行当术语的翻译

为表演各类不同气质、性格的人物,在戏曲中产生了行当。一般说来,戏曲行当大体可分为生、旦、净、丑。在此,笔者根据行当性质的不同,采用意译法将四大行当翻译为:

生 male role

旦 female role

净 painted-face role

丑 clown

而另一方面,生、旦、净、丑为中国戏曲独有的行当名称,可以参考中国美食“饺子”、“包子”、“馒头”的翻译方法,将四大行当直接用汉语拼音音译为:

生 Sheng

旦 Dan

净 Jing

丑 Chou

秦腔行当素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这“十三门”指是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小旦、老旦、媒旦、花旦、大净、副净和丑。同样,笔者根据各个行当的特点和本质,对它们进行如下翻译:

老生 elderly male role

须生 male role with a beard

小生 young male role

武生 acrobatic male role

娃娃生 child male role

正旦 chief female role or chief Dan

小旦 young maiden

老旦 elderly female role

媒旦 matchmaker role

花旦 piquant female role

大净 primary painted-face role or leading Jing

毛净 secondary painted-face role or supporting Jing

丑 clown or Chou

  • 3、秦腔脸谱术语的翻译

秦腔脸谱的整体构图与类型秦腔脸谱的整体构图,是由色彩、纹饰、图案与方、圆、长、扁等几何图形(包括人物的额、脸部位)共同构成的。从整体构图来说,秦腔脸谱主要有整脸、碎脸、老脸、少脸、三块瓦脸、四大块脸、阴阳脸、豆腐块脸、鸡心脸、歪脸、旋脸、元宝脸、腰子脸、两膛脸等等。秦腔脸谱的中文名称在命名时,是以脸谱的外形特点作为主要命名标准,比如,三块瓦脸就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结构很像三块瓦片,所以称为“三块瓦脸”。另一方面,在命名脸谱时,有时也会根据脸谱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特点命名,比如少脸、老脸就是根据其所描绘的人物年龄所命名的。结合秦腔脸谱的中文命名标准,笔者试用英文将脸谱的外形和特点进行描绘,将主要秦腔脸谱翻译如下:

整脸 full face

碎脸 multi-patterned fragmented face

老脸 elderly man’s face

少脸 young man’s face

三块瓦脸 three-tile face

四大块脸 four-tile face

阴阳脸 yinyang face

豆腐块脸 beancurd-shaped face

鸡心脸 chicken heart-shaped face

歪脸 twisted face

旋脸 gyrate face

元宝脸 gold ingot shaped face

腰子脸 kidney-shaped face

两膛脸 two sectioned face

秦腔脸谱的绘制技法概括地说,有八种技巧,俗称“勾脸八法”,即洗、抹、揉、勾、勒、意、粘、挂。可以看出,八种技巧的中文表述全为动词,即绘制脸谱所用的手法,笔者根据八种技法的实际操作要领和特点,将“勾脸八法”做以下翻译:

洗 wash

抹 smear

揉 rub

勾 delineate

勒 tighten

意 add a crowning touch

粘 glue

挂 hang

  • 4、秦腔服装,道具术语的翻译

秦腔传统戏的服饰分类,大体是按装箱决定的,有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箱四类。大衣箱专管文服,主要有男蟒、女蟒、男女官衣、马褂、道袍、褶子、帔等。试译如下:

蟒袍 ceremonial robe

官衣 official dress

马褂 mandarin jacket

道袍 robe

褶子 pleated dress

帔 short embroidered cape

二衣箱专管武装,主要有靠、箭衣(开衩袍,包括龙箭)、兵卒衣、龙套衣等。试译如下:

靠 armor

箭衣(开衩袍,包括龙箭) arrow resist dress

兵卒衣 fatigues

龙套衣 walk-on parts’ dress

三衣箱专管靴、鞋、丑角衣服和演员的衬垫衣物及各种把杖等。试译如下:

靴 boot

把杖 staff

头帽箱专管各类盔、冠、巾、帽、盔缨、帽翅、口条(须)、发髻等头部饰物。笔者试译如下:

盔 helmet

冠 crown

巾 turban

帽 hat

口条(须) beard

发髻 bob

秦腔术语的翻译方法

词语是翻译的最小单位,对秦腔术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对将来秦腔段落的翻译和秦腔剧本翻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般说来,对词语的翻译主要采用直译、意译、音译、音译意译相结合四种方法。

  • 1、直译法在秦腔翻译中的运用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③在秦腔术语的翻译中经常会采用直译法,使用直译法可以使秦腔词汇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得到良好的转换,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比如,在秦腔脸谱的翻译中,一般都会采用直译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传递秦腔脸谱丰富信息,表达秦腔脸谱的深刻内涵,让译文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各种脸谱的特点,如:整脸 full face、碎脸 multi-patterned fragmentedface、鸡心脸 chicken heart-shaped face等等。

  • 2、意译法在秦腔翻译中的运用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文化色彩斑斓,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的认识就会有所变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必定有很多词汇会出现空缺现象,秦腔中的很多术语就是文化空缺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使用意译法,适当地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力争使译文和原文的在内容上得到统一。比如,在翻译秦腔的服装蟒袍时,译者并没有直接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把握住了蟒袍的特点进行翻译,把它译成了ceremonial robe,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准确和快速地理解蟒袍,避免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再如,在翻译“勾脸八法”的过程中,“洗、抹、揉”等几种技法较容易被人理解,但其中的第六种手法“意”在理解上却不够直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译者深入把握,切不可望文生义,简单地对其进行直译,一定要对“意”的技法进行深入了解,清楚其实际操作要领和特点,将其进行准确表达。经查证,“意”实际上是在前五部完成的基础上着意点画一二笔,正如“画龙点睛”的效果,使之神气活现,这也就是笔者将“意”翻译为add acrowning touch 的原因。

  • 3、音译法在秦腔翻译中的运用

音译法是指以音位为单位在英译文中保留汉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③语言的符号系统不是封闭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吸收外来符号形成外来词,有些专有名词或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汇时,可以使用音译法来弥补词汇的空缺。将“麻婆豆腐”翻译成Mapo Tofu 就是采用音译法翻译的典型例子。在秦腔术语的翻译中,也可以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如将秦腔行当翻译成Sheng,Dan,Jing,Chou 等等,这样的翻译版本也是本民族特有文化的独特体现。4.音译意译结合法在秦腔翻译中的运用音译意译结合法是指在英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义,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相似。一般的形式为,在拼音之前或之后加上一个表意的词,这样翻译,既可以保持文化性,又能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便于外国人理解。如将秦腔翻译中的阴阳脸 yinyang face,正旦chief Dan,大净 leading Jing 等等。

结束语

秦腔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应当受到人们的保护。然而,在保护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使它发扬广大。越是从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才越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秦腔也不例外。

作者简介:

张碧航(198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

孙宏兵(1977-),陕西乾县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认知语言学。

译论||秦腔术语翻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