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作者:君兮寄相思

1925年7月,朱德根据组织的安排来到了苏联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军事。在那里,朱德不仅学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在中国山区剿匪时的实战经验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战争观。一次课堂上,当教官问及朱德回国后如何打仗时,朱德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回答:"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必要时拖队伍上山。"这18个朴实无华的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教官当时就被朱德的见解所折服,脸色都变了。那么,朱德这18字箴言的军事智慧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指导朱德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屡建奇功的呢?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朱德军事智慧的形成之路

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贫苦人家,家境贫寒,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名读书人。然而,朱德的命运却与书香无缘。1909年,朱德南下云南,考入了云南讲武堂,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云南讲武堂当时是中国西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军事学府,教学水平一流。朱德在那里结识了同窗好友朱培德,两人成为当年最优秀的学生。著名将领蔡锷曾亲自执教,对朱德十分器重,朱德可以随意进出蔡家府邸。

学习期间,朱德勤奋好学,尤其对军事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1911年,朱德所在的特别班提前毕业,他被蔡锷留在自己麾下,从此步入军旅。虽然仅仅学习了两年,但朱德已在军事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1922年,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前往欧洲,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及欧洲军事著作,开阔了视野,融合了中西方军事思想。

在哥廷根期间,朱德不仅潜心钻研,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两次因此入狱。1925年7月,朱德按照组织安排前往苏联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军事。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在莫斯科的日子里,朱德学习了苏联先进的军事理论,同时也将自己多年来在中国山区剿匪的实战经验与所学理论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诱敌深入"战略思想。

一次课堂上,当教官问及朱德回国后如何打仗时,朱德给出了那18字箴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必要时拖队伍上山。"这一看似朴实无华的回答,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令教官当时脸色都变了。

朱德的回答体现了他对中国国情和敌我力量对比的清醒认识。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孱弱,根本无力与国民党军队正面较量。因此,只有灵活机动、诱敌深入、打游击战,才能最大限度保存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反攻。

这种"先避其锐气,后击其疲敝"的游击战略,正是朱德在云南剿匪时形成的宝贵经验。它与苏联人强调的常规作战理论有所区别,但却极为贴近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正是这一独特的军事智慧,让朱德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共产党人民军队的重要开创者和领导者。

朱德军事智慧的独特之处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朱德的军事智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因敌制宜,灵活机动。这一点源于他早年在云南剿匪时的实战经验。

1914年,朱德随部队前往南疆剿匪。当时的土匪游击有术,化整为零,分散作战,给正规军队带来了极大困扰。朱德审时度势,提出了"流动群集作战"的策略,即将部队也分散为多个小分队,从不同方向进攻土匪,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

这一策略事半功倍,最终将南疆的土匪打得七零八落。朱德由此总结出"以少胜多"的奥秘,并自豪地说:"从辛亥革命起,我打了十年仗,总是能够以少胜多。"

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朱德虽只是一个团长,却屡次指挥三四个团,甚至一条战线的作战,表现出色。他回忆说:"打大仗,我还是从那时学出来的。"可见其军事指挥才能,已初露锋芒。

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3000人在三河坝抵御钱大钧一万多人的围攻,坚持了三天三夜。1928年,他又在湘南击溃了国军独立第二师师长许克祥的进攻,生擒了上千人。这些战役进一步锻炼了朱德灵活机动、诱敌深入的军事智慧。

到了井冈山时期,朱德与毛泽东密切合作,将自身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结合,总结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就是朱德军事智慧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取胜的法宝。

重视依靠群众,打人民战争

除了灵活机动外,朱德的另一大军事智慧,就是重视依靠群众打人民战争。这一点同样源于他早年的实战经历。

1914年剿匪时,朱德就注意到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他将部队分散为小分队后,不仅能灵活机动,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群众,宣传革命主张,发动群众加入武装。正是依靠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朱德才能打败游击有术的土匪。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到了南昌起义后,朱德更加重视发动群众的作用。1927年在三河坝,他就号召当地农民加入武装,并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1928年在湘南,朱德更是组建了大量民兵和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队作战,才能以少胜多,击溃了国军的进攻。

来到井冈山根据地,朱德进一步将依靠群众打人民战争的思想发扬光大。他亲自部署,在各县建立了党、政、军三结合的政权机构,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民兵武装。这支强大的群众武装力量,成为朱德打游击战的重要依托。

正是依靠了群众的力量,朱德才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屡建奇功。他后来回忆说:"我们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在于我们依靠了广大人民群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朱德重视群众作用的军事智慧。

注重战略指导,统筹全局

朱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家,更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善于从全局高度统筹部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朱德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面对战场不断扩大,朱德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决战决胜"的战略方针。他亲自部署了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集中了主力军队,寻找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使国民党军队遭受重创。

1948年,朱德亲自指挥了平津战役。他审时度势,决定先攻太原,切断敌人的根据地与前线的联系。随后又指挥部队向津浦线发起总攻,将敌人重兵困于津浦地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解放军最终攻克了天津和北平,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淮海战役打响。朱德亲自主持作战会议,确定了"先打徐蚌,后打淮阴"的作战方针。他指示部队要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打垮敌人的主力,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解放军全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期间,朱德还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汾河战役。他命令华东野战军主力向晋南挺进,切断敌人的退路。同时又指示陈谕部在晋北发起进攻,使敌人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最终,国民党军队在汾河一带遭到了彻底的歼灭性打击。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朱德不仅亲自指挥大战役,还时刻关注全国战局的变化。1949年春,他及时发现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兵力空虚,遂命令华中野战军向西渡黄河,配合陈谕部队发起战略进攻。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解放军攻克了武汉、南阳等重镇,彻底扫清了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势力。

正是有了朱德的英明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在战略进攻时期,连续打赢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这为最后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除了亲自指挥作战,朱德还十分重视战略决策。1949年初,他主持召开了著名的西柏坡会议,确定了"打扫战争遗毒,巩固新解放区"的战略方针。会议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发动城市人民群众,配合军队作战,加速解放全中国。

正是有了朱德的英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在战略进攻时期,连续打赢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最后的战略决战扫清了障碍。朱德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朱德军事智慧的卓越贡献

朱德的军事智慧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起义部队一路向南,在三河坝与钱大钧部队遭遇围攻时,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以3000人的兵力坚持了三天三夜。这为革命力量赢得了宝贵时间,避免了被当场歼灭。

1928年,朱德在湘南击溃了国军独立第二师师长许克祥的进攻,生擒了上千人。这不仅保存了革命队伍,还为之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锤炼

到了井冈山时期,朱德与毛泽东密切合作,总结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诱敌深入、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使革命力量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形势危急。在毛泽东的决策下,朱德亲自指挥红军打通了遵义会议的道路,挽救了党和红军。

1935年10月,朱德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在这万里跋涉中,朱德运用诱敌深入、突围等战术,多次化解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终于让红军主力突出了重重包围。

正是有了朱德的英明指挥,革命力量才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发展壮大。

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

朱德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战略战术,为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14年剿匪时,朱德就提出了"流动群集作战"的策略,即分散部队打游击战。这与苏联人强调的常规作战理论有所区别,但却极为贴近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到了井冈山时期,朱德与毛泽东总结出了"十六字游击方针",确立了以游击战为主的军事路线。这一路线与苏联人的经典观点有所不同,但却成为中国革命取胜的法宝。

在长征途中,朱德多次运用诱敌深入、突围等战术,化解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这些战术都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性。

1949年,朱德亲自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这种战略思想与苏联人的常规作战理论有所区别,但却极为适合中国革命的最后阶段。

正是有了朱德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朱德为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