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阳明先生常说的是心之本体、良知,为何此处又说性呢?

作者:阳明悟行学宫
阳明先生常说的是心之本体、良知,为何此处又说性呢?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初释

至善是人之本性,人之本性原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说它是至善。‘止于至善’只不过是回归人之本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阳明先生常说的是心之本体、良知,为何此处又说性呢?

壶天山人诠释

儒家是典型的性善论,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说的性善,是指人的本性的属性、趋向,不能说人的本性是至善。这里阳明先生说的“至善者性也”,指的是纯粹的天性,是人最原初的、尚未受到沾染的本性,因为其未受到丝毫私心物欲的沾染,自然是纯然清静的,是圆满无缺的,也就是至善的。

阳明先生常说的是心之本体、良知,为何此处又说性呢?

阳明先生常说的是心之本体、良知,为何此处又说性呢?这是因为阳明先生之前的宋明儒者对心与性有明确的界定,他们认为⼈是靠⼼动去认识⾃我和认识事物的,⼼动符合性的就是道⼼,不符合性的就是⼈⼼,即是私欲,主张存天理⽽去⼈欲。⼼即理则是说,本⼼是⼈⼀切活动的主宰,本⼼是天道在⼈层⾯的存在⽅式,本⼼本⾝就是天理。基于这样的逻辑,理就在⼼中,⽽不在事物中,吾性⾃⾜,不假外求。

阳明先生常说的是心之本体、良知,为何此处又说性呢?

阳明先生也主张格物致知,这⾥的格物致知是格出物欲,达致良知。本⼼知善知恶,知是知⾮,本⼼在没有接触外界事物的情况下,处于本然的中正状态,表现为寂,当主观与外界发生关联的时候,便产生了意,因此说,⾝之主宰便是⼼,⼼之所动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发出的意,符合本⼼就是诚意,不符合本⼼就是私欲,诚意就是正⼼。⼼即理告诉我们,理就在⼼中,格物就是诚意,就是正⼼,致知就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