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汇笔会|顾文艳:《坠落的审判》,“你想知道什么?”

作者:文汇
文汇笔会|顾文艳:《坠落的审判》,“你想知道什么?”

电影《坠落的审判》剧照(下同)

大概是去年3月的时候,我写了个小说叫《恩托托阿巴巴》(今年夏天要用这个奇怪的标题出本小说集),里头主人公结婚没发朋友圈,所以没人知道她结婚了,有天碰到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抛了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你觉得要先看到才能知道呢,还是要先知道才能看到?”

老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说,先知道。

“为啥?”

“因为这年头看到的都是假的。”

我很喜欢这个问题,所以经常到处抛掷,后来还抛过好几次。有一次在小学讲座的时候抛下台,台下一名机智的小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住,叫起来:当然是先知道啦,不然盲人怎么办哪?

嗯,有道理。后来我有好一阵没抛过这个问题了,直到最近看《坠落的审判》,我突然感到这个问题回旋着向我抛来了,莫名其妙。就像开场那个从楼梯上坠落弹跳的网球,也不知是谁抛的,反正最后是被狗狗一口接住了。一并接住的还有全片第一句话,女主桑德拉对前来采访的女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我们用力地看,但大多数时候就跟身处案件中心那位视觉受损的小男孩一样,拨不开视网前那层忧伤的迷雾般的白膜。人是被真相和好奇驱使的动物,真相却不可知,不可见。真相是烟雾和欺骗。听觉的感知功能在这里被逐渐放大了——震耳的音乐、法庭上的交叉盘问、喋喋不休的控诉、作为呈堂证物的吵架录音——除了片头和片尾的两段音乐,这里几乎容不下任何叙境(diegesis)之外的声响。因为你必须沉浸其中。有一个清冷而强势的声音(差不多就是桑德拉的声音)在用平静得吓人的音调宣布:如果你想要知道,想要看到,就必须沉浸——你必须沉浸到这个虚构的、但也是精心营造的视听世界的深处。剖析的功能是将不可见变为可见,打开表层,贴近深处,袒露本质;可剖析坠亡、剖析人心,人事内部的“真相”依然一无所见,一无所知;只有话语,无穷无尽。

于是,在这部影片里,什么是“真相”的问题慢慢被另一个更有意义的、福柯式的提法所取代:成为“真相”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福柯告诉我们,条件千千万,反正都跟权力有关。所见即所知,这原本就是理性主义以“求真”之名攫取、确立、巩固权力的重要信条。《坠落的审判》的主要戏剧张力都在一并支撑着这场构建、争夺“真相”的权力游戏——戏剧性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物之间不对等、但同时不断起伏变动的权力关系之上的。性别议题恰好在这样的游戏框架中出场,因为很显然,争辩真相、争夺权力的敌我是由性别划分的。法庭上的对弈最明显,除了爱慕女主的男律师以外,试图为女主脱罪的律师团队和证人全是女的,就像咬定女主杀夫的律师和证人全是男的一样。女导演的倾向性当然更明显:控诉女主的男律师形象是个滑稽丑角,多少给一个多小时冗长的审讯上了点儿荒诞喜剧色,同时也讽刺画般地展现了男性以求真求理为名、实则不惜扭曲现实来压制对手的支配欲,是多么愚蠢、顽固,不可理喻。

文汇笔会|顾文艳:《坠落的审判》,“你想知道什么?”

这么看来,北大首映礼的风波难以避免,大概就是因为戏里戏外的男性实在太镜像。无论是谈及“真相”还是文本,口若悬河的男人都不肯卸下争权的武装,把身上储备的所有证据、知识,所有理性的(因此也是“真”的)话语颠来倒去地用。戏里这么做这么说其实倒也没什么,因为法庭本来就是战场,但戏外对谈这么照演,必然会削弱交流的价值。毕竟,这部电影的情感主线也执意一并探讨亲密关系(当然也是权力关系)中的交流——交流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有关这个主题的处理,在我看来是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其集中体现就是最后在法庭上随着录音重现的那场夫妻争吵。有一点我得预先承认,我是真心地不喜欢女主桑德拉。同名的桑德拉是个很牛的德国演员,这个角色又是为她写的,演得很真。我猜她是个水瓶座,那种冷自内而外地淌,举手投足,连笑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极尽疏离的傲慢。虽然她本不想去老公的法国雪山小村生活,但她那冷静无情的形象确实跟这天寒地冻的环境无比契合。我受不了太冷的人,所以当她老公的声音在法庭上萦绕,一句句说“你是个怪物”“你真冷酷”的时候,我几乎都能理解他的心情!但她确实也有令人崇敬的超能力,能随时入睡蓄能,随时随地高效工作:噪音、压力、创伤,没有什么能削弱她工作的激情和效率。这些能量特质可能是成功人士的标配,但强大的精神配上冰冷漠然的气质,当然容易给亲密关系中相对脆弱的另一方(还是同行!)带来压力——尤其是在两人需要共同承担孩子因男方的失误而意外失明的创伤时。所以,我觉得传统性别强弱反转的角色设定在这里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情感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导致交流失去了意义,交流彻底失败了。无论真相是凶杀还是自杀,婚姻已经坠落了。法庭上纠结个体“意图”(或动机)的审讯看似跟《局外人》里冗长的审判一样荒谬,但在这里,对婚姻关系的剖析才是真正的叙事核心:剖析死者的坠亡,与剖析这场婚姻的坠落是完全等同的。

我觉得这场吵架戏有趣,是因为我的个人倾向实在太明显了。由于我不喜欢桑德拉,我早就做出了自己的判决——我一开始就觉得肯定是她杀了她老公,而她最后一定会想办法脱罪的。那场争吵虽然也没让我看到、知道更多事实,但我看完就更确定她是凶手了。要知道她本来就是赢家,是那个在事业上得到了一切的人,此时还反复强调她老公脆弱的精神、他的一事无成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听得我都开始生气了。这时镜头切回到法庭上,他们用英文争吵的法文字幕一点点下滑,我意识到如果我在现场跟大家一起分析这段对白,我肯定会想给桑德拉定罪的。原因不是这段剖析揭露了任何被遮蔽的事实,而是因为,我真的不喜欢她!因此我判断,婚姻矛盾主要是她有问题,坠亡也主要是她的责任。中文译名在这里把“剖析”翻成“审判”其实挺好的。因为剖析不过是一种理性赋权的形式、程序;剖析本身就基于个人好恶的审判,是让“真相”成为真相、真理的前提条件。开场那句“你想知道什么?”在这里或许应该换一个问法:“你真的,想知道吗?”

我想,桑德拉站在那里接受审判,听这段录音的时候,她或许也想知道真相。就像每个不得不面对一段情感关系终结的普通人,总想看到事实,真相,总是在对过去进行剖析、审判:究竟是谁错了?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重来一次,一切还会有逆转的可能吗?可大家也都知道这些问题没意义,因为在故事世界之外,没人能获得全知视角。没人能看到,所以没人能知道。

文汇笔会|顾文艳:《坠落的审判》,“你想知道什么?”

在《坠落的审判》里,唯一有可能看到坠落的是狗狗snoop(上图)。可snoop无法参与剖析,更不会审判。(前几年《黑镜》里面有一集,有一种技术是能把所有生物看到的一切都提取成影像,所以最后是一只沉默小仓鼠的见证破了案,可惜这种设定没法用在这里联动。)假如snoop真的能说话能作证,它真的会参与审判吗?或许有时候,正是因为看到的足够多,知道的足够多,人才会变得和动物一样宽容,不再轻易下判断。假如我也看到了这段关系的全部,假如导演让我看到更多我不喜欢的桑德拉身上高贵的品质,或许我也不会出于个人印象的偏颇,急于对她进行道德审判。

同样,在戏外,我们剖析首映礼上男教授自大膨胀、令人生厌的发言,我们对男性的缺陷和过失作出迅速而激烈的审判——可假如我们认识我们审判的对象,假如我们知道更多,我们是否也不会那么笃定,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相?

来源丨文汇笔会编辑丨王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