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作者:兰妈谈育儿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文/兰妈谈育儿

真正厉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都不会执着于一种方式,他们懂得转变教育方式,也知道结合策略去恰到好处地向孩子传递有用价值

上个周末,闺蜜雯雯来找我“避难”了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上初一的女儿嫌她烦,不希望再管东管西

就上周五放学那天来说,因为比平时回家晚了20分钟,她就随口唠叨说:

“今天怎么晚回家20分钟?是不是又跟哪个同学去商店瞎逛了,我告诉你呀,不管你看上了什么,反正我是不会给你拿钱的,趁早死了那条心吧”

也就是因为这番话,孩子当场就急了,母女俩你一言我一语,彼此相互不让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最后,情急之下,闺蜜就被她女儿喊话说:

“你怎么那么烦”

“你还是去上班吧,在家里待着整天都幻想症出来了”

“人家妈妈,都是孩子大了就出去工作,那你为什么不出去”

可见,这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孩子对妈妈的厌烦

也难怪闺蜜会因此气得离家避难,如果真正身临其中,恐怕很难有家长能优雅地应对自如吧

而闺蜜到了我这里,也一直想不通,总是在纠结:“为什么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到头来却惹得孩子厌烦,难道真的是养了一个白眼狼吗”

也看得出,闺蜜是很努力地培育她女儿,但苦于无法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而陷入僵局

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处于叛逆阶段,想要跟孩子建立友好沟通、修复亲子关系,那就是一件极具考验的事情了

在这里,兰妈建议大家多了解了解什么是“自己人”效应

因为,真正厉害的父母从来都不会和孩子硬碰硬,他们懂得运用智慧、也知道针对生理和心理特点去和孩子建立信任感

特别是以下5种沟通法则,就是“自己人效应”里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01

给嘴巴安上拉链

倾听和陪伴才是最好的爱

所有的孩子,都不是突然跟父母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他们之前也是那个眼里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呀

闺蜜就是如此,最让她想不通的就是,她女儿读幼儿园时是那么地喜欢分享聊天

特别是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哪怕是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只蚂蚁,都惊喜地拉着妈妈一起看

而女儿现在却如此疏远、厌烦她,难免会让人感到慌张不安

为了和女儿修复关系,她每次看到孩子都急不可耐地想要解释点什么

可真正见了女儿后,又忍不住审视她身上的问题

于是,解释就成了问责

看到女儿的第一句话也变成了:

“你怎么又…”

“ 这件事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你为什么就是记不住”

只是,这样的问责无非是把孩子推向得更远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记得心理学上有个“麦拉宾”法则,其宗旨就是: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

而人与人之间沟通,能让对方感知信息的方法也不只是讲话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例子

主人公是一个父亲,自从他儿子上高中之后,父子俩经常是话不投机就争吵不休

一说话就发生争辩,一争辩就喜欢翻旧账、不停挖苦,然后彼此伤害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父亲在家庭教育课上得到老师的建议:想要跟孩子好好说话,那就停下来好好陪陪孩子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也半信半疑,每周三、和周日就趁着休息时间给儿子做一顿丰盛大餐

起初,第一个星期的两天时间,父子俩都是各吃各的,沉默不语

可到了第二个星期,一向都没有好言好语的儿子突然找到父亲,问他:“今天吃什么呀”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父亲真正相信:“陪伴会改变孩子”的说法

这就是属于“麦拉宾”法则里的方法大于语言

当孩子不想听你讲话时,说什么都打动不了孩子,当孩子愿意听你讲话时,随便说一句都能让孩子放在心里

所以,和孩子搞好关系的第一步就是给嘴巴安上拉链

特别是孩子情绪烦躁易怒时什么都不要说,闭上嘴巴静静地陪伴,然后再倾听孩子的话,当孩子需要你时自然就会主动寻求帮助了

爱孩子先获得孩子的好感,真正把孩子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人,这也是“自己人”效应里的第一步要则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02

说孩子想听的话

讲自己曾经的傻事、糗事

仔细想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所有隔阂,大概率都是源自于被批评、指责的内心不满

兰妈自己也曾深陷其中

为了把女儿教育得更好,我一直认为“好孩子都是从小抓起”

每次但凡有一点没有做好的地方,我也会周而复始地唠叨,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纠正

可女儿呢,越大越叛逆、越大越不听话

有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还任性地对我说:“我要去饭店洗盘子,我可以养活自己,还能把自己教育得很好”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还有一点讽刺,对着女儿就开始敲打说:“就你还洗盘子,在家里让你洗个碗都像是欺负你一样,再说,你才这么点年纪,哪家饭店敢收你呀”

没想到,也就是这番话,彻底把女儿激怒了

她生气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不吃不喝,也不愿意理人

而冷静过后,我也为说过的那番话深感惭愧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回想小时候,老爸也曾用类似的话打击我,那时候我的内心就像是被抽空了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长大后也是如此,很多已经决定的事情到了眼前又犹豫不决,最终浪费了时间、也消耗了能量

现在想想,又怎会忍心让曾经的情景再次上演在女儿身上呢

于是,趁着女儿情绪平静之后,我郑重地向她道歉

可认错归认错,自从经历硬碰硬被嫌弃的碰壁后,我也意识到养孩子就的顺应人性

成年人都不喜欢听批评的、打击的坏话,孩子也是一样

意识到这一点后,结合“自己人”效率,我想到了用自己过去糗事来激发孩子的正确认知

就拿女儿期末考试成绩来说吧,她的反抗,本意是为了掩盖“没考好”的真相

而我也顺势讲起了自己曾经没考好成绩,偷偷篡改分数被老爸狠揍一顿的糗事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最大的收获还是女儿不再针锋相对,临睡之前还主动朗读课文、然后把书包收拾好

这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的第二点,和孩子讲曾经干过的傻事、糗事,这并不丢人,反而是在重温童年味道的同时,和孩子搭建心灵认知的一次机会

教育孩子之前,先曝光自己的缺点,这种“自己人”效应,会帮助孩子消除对父母的防备、和误解,也会从某些经历中感同身受地吸取教训,帮助孩子做出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决定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03

换一种沟通方式

写便利贴传情、提醒孩子

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孩子,一般都是不经意间触碰了孩子的逆鳞,你或许觉得无关紧要,可对孩子却是极为反抗、厌恶的事

有一个15岁少年,他曾经在笔记本上写了这一段话:

真羡慕那些说话轻言细语的妈妈,我的妈妈真是天底下最烦人的,每天都在不停地唠叨,白天听着她的话,晚上还会做噩梦

妈妈看到这段话后,还愤愤不平地找到儿子

她说:“我不唠叨能行吗?总不能看着你犯错吧?我这样做明明都是为了你好,怎么就不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

很明显,男孩是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妈妈的做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笔记本上宣泄不满

如今,唯一清净的地方又被妈妈发现了,男孩只觉得被压抑得快喘不过气,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急躁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小时候跟爷爷上山放牛,每年到了春秋、和夏季左右,田野里的牛就变得格外暴躁、还喜欢攻击人

爷爷告诉我,这是因为牛身上有牛蜱虫在吸血

而这东西,它们每吸血一次,就会分泌一次神经毒,导致牛匹会无法控制地暴躁

有的时候还会莫名地暴躁奔跑,其目的也是试图甩掉这些牛蜱虫

这跟传说中的野马效应就比较相似,其实就是受干扰后无法抑制的情绪

我们和孩子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时候能造成和孩子针锋相对的关系,也或许并不是孩子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我们对孩子“不能不说”的控制和要求罢了

这个时候不想失了责任,也不想失去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信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孩子想做的事情,和他们结盟为友

其中,《读懂青春期孩子》中就提供了一个应对之策,即:给孩子留便利贴纸条

也就是说,我们每提醒孩子做什么事情,就在便利贴上留下详细介绍

这比起父母张口就来的批评,更容易平缓情绪、让人接受

最重要的是父母若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那孩子也会跟着陷入情绪危机

纸条传情,传的不仅仅是父母的爱,还有稳定的情绪、包括对孩子有价值的信息提醒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04

认真回复孩子的话

不要敷衍地回应“嗯”、“哦”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永远无法依附单向付出,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从平时的回应态度就能看得出

还有一个妈妈,之前和她的女儿关系很好

后来因为工作忙了,无法经常回家陪伴孩子,关系也渐渐疏远冷淡起来

前不久,就因为女儿住校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唯一主动联系的那次,还是学校饭卡里没有生活费了

这样的母女感情让她觉得很压抑,甚至还怀疑女儿跟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坏了

奈何每次说到这个话题时,孩子都不给她继续讲话的机会,一言不和就拉黑不说,还动不动就玩消失地离家出走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后来,妈妈为了不继续刺激女儿做出更叛逆的事情就没有步步紧逼

她选择沉默性闭嘴,等到女儿需要她时才出现,而那个时候女儿语气稍好,也不容易发生争吵

可有一次,女儿却暴躁地质问她:你能不能不要总是说“嗯”、“哦”、“好的”,就我一个人在说话,你这样让我很没有面子

原来,女儿并不是有多么讨厌妈妈而叛逆,而是渴望得到妈妈更多关注才不停地制造麻烦

直到妈妈意识到这一点并改正后,她们母女的感情才得到了快速缓解

这就是认真倾听、认真回应的重要性,你让孩子体会到了被优待的重视感,那他们自然就在积极内心中拥有更多底气了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05

把孩子想象成自己

如果你遇到这事会怎么做

有人说,父母教育里的成功之处,就是在孩子青春期时,还能和他们有话可说

很明显,这一点特别重要

有一位妈妈曾在网上求助说: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十二、三岁的孩子看起来那么纯真,和父母讲话的时候却没有一句真话,难道撒谎都是天生的吗

还别说,撒谎就像是孩子不想起床的耍赖一样,人生难免会经历几遭

但倘若我们不允许这些事情发生,那孩子就会被束缚、从而和父母离心争吵

事件中的小主人公就是如此,他除了对父母撒谎之外,沉迷玩游戏、逃课逃学,还公然顶撞老师,这些几乎都是常有的事情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而每次一说起这些问题,妈妈都愁眉苦脸,仿佛也在酝酿着如何说尽挖苦的话

后来,当挖苦、批评和唠叨都不起作用,反而让孩子越发叛逆后,他选择换位思考

又一次和英语老师顶嘴后,她不再跟着挖苦讽刺,而是讲起了她当年和老师作对的混行为

最后,妈妈还不忘告诉儿子一句:“我能理解你,如果我现在站在你的位置,说不定比你还暴躁,甚至还不如你”

随着孩子眼里一闪而过的诧异,也代表着儿子在慢慢接受她这个妈妈

再后来,儿子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事情、情绪烦躁的时候,都喜欢找妈妈诉苦、求助方法

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意义

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也透过孩子的叛逆瞧见了他们的诉求,这就是走进孩子心的最直接方式

这位妈妈的做法呢,用传统话来说就是将心比心,也被称为角色互换

我们和孩子沟通、相处恰恰也需要这种平衡,了解孩子背后的行为动机,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最终在不打不骂里让孩子心服口服

“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厉害的父母,从来不会和孩子硬碰硬

那么,关于“自己人”效应的良好沟通引导,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