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作者:崔以安💟

公元422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病重,临终前将皇位托付给四位顾命大臣。然而,就在少帝刘义符登基的第二年,四位大臣却联手将其废黜并杀害。同时,刘裕最疼爱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也未能幸免于难。四位身负重托的大臣,为何要铤而走险,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举?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权力角逐?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谲云诡的南朝宋史,揭开这段历史悬案的面纱。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刘裕托孤与四位顾命大臣

公元422年3月,南朝宋武帝刘裕身患重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在弥留之际,这位开国皇帝将皇位托付给了四位心腹大臣: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和护军将军檀道济。

刘裕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开创了南朝宋的基业。他虽出身寒微,但胸怀大志,善于用人,麾下将才济济,文臣武将皆为一时之选。刘裕在位时,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等失地,令南朝宋国力达到顶峰。

在四位顾命大臣中,徐羡之和傅亮是文臣,谢晦和檀道济是武将。徐羡之原本是刘裕心腹刘穆之的副手,刘穆之去世后,他便接替了刘穆之的位置,成为刘裕身边的红人。徐羡之为人宽厚,处事果断,颇有宰相之风,深得刘裕信任。

傅亮则在刘裕即位时立下汗马功劳。当年,刘裕讨伐桓玄后,有意篡位,却又难以启齿。在一次宴会上,刘裕故意说要还政于司马氏皇室,退隐山林。群臣皆称颂刘裕忠君爱国,唯有傅亮察觉到了刘裕的真实想法。当晚,傅亮叩宫求见,主动请缨,前往建康游说司马氏退位。傅亮不负所托,司马氏皇室最终将皇位禅让给了刘裕。自此,傅亮成为刘裕心目中的股肱之臣。

谢晦是刘裕的心腹谋士,他明断果决,足智多谋,是刘裕北伐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然而,谢晦为人耿直,常常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刘穆之就曾多次向刘裕进谗言,称谢晦目无君上,妄议朝政。刘裕虽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但谢晦的仕途也因此受阻。直到刘穆之去世,谢晦才得以在朝中崭露头角。

檀道济则是刘裕的嫡系武将,他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是刘裕北伐的主力。刘裕曾言:"檀道济虽武勇,但无远谋,易于驾驭。"可见,刘裕对檀道济也是十分信任的。

在托孤时,刘裕对太子刘义符和次子刘义真寄予厚望。刘裕44岁才得子,刘义符和刘义真都是他的心头肉。然而,谢晦曾直言,刘义符贪玩,刘义真轻浮,皆不堪大任。刘裕虽不悦,却也无可奈何。临终前,他叮嘱太子提防谢晦,又吩咐四位大臣辅佐太子,维护刘宋江山。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刘裕驾崩仅一年,四位顾命大臣便联手废黜了少帝刘义符,并将其杀害。刘裕的托孤之言,竟成为压在四位大臣头上的一座大山,最终酿成了一出惊天血案。

少帝刘义符的为人及执政

刘义符是刘裕的长子,自幼聪颖,深得刘裕宠爱。然而,刘义符自小生活优渥,养成了骄纵贪玩的性格。他喜欢结交一些狐朋狗友,整日在宫中胡闹。

刘义符即位后,朝政几乎荒废。他不理朝政,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宫中设立酒肆,刘义符亲自扮演店小二招揽生意;又在御花园内搭建市场,与宫女太监们玩起过家家的游戏。

刘义符还喜欢在宫中养鹦鹉、鹿等珍禽异兽,大兴土木建造豪华行宫,挥霍无度。他还经常微服出宫,结交京城中的地痞流氓,喝酒赌博,甚至不惜亲自下场与人斗殴。

朝中大臣对少帝如此荒唐的行为深感不满,屡次进谏,刘义符置若罔闻。徐羡之、傅亮等辅政大臣想要觐见少帝,商讨国事,少帝却常常推脱不见。即便有时召见群臣,也是兴致阑珊,不理政事。

刘义符即位不久,北魏军大举南下,攻陷洛阳、虎牢等地,河南全境沦陷。这对于刘宋朝廷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洛阳是西晋旧都,刘裕曾经费尽心力将其收复,如今却在少帝统治下失守,令众将士军心动摇。

然而,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少帝刘义符依然我行我素,不思进取。他非但没有亲自统领六军,力挽狂澜;反而日日与小人厮混,荒废军国大事。

刘义符还经常虐待宫女、太监,动辄打骂,甚至将人打死。他还纵容身边的狐朋狗友在外作恶,京城治安日益混乱,盗贼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徐羡之等辅政大臣眼见少帝如此昏庸无道,国势日衰,却又无可奈何。他们本想辅佐少帝,匡扶大业,然而少帝却全然不理政事,朝中也难以统一步调,协同作战。

面对北魏的步步进逼,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深感大势已去,若再让少帝继续当政,恐怕大梁江山难保。他们不得不考虑废黜少帝,另立明主的计划。

然而,废黜少帝并非易事。少帝虽然昏庸,但毕竟是先帝亲子,又有宗室豪强为其撑腰。贸然废帝,恐怕会遭到朝野的反对。况且,废帝之后,新君人选也是一大难题。

徐羡之等人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谢晦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初他就认为刘义符不堪大任,然而先帝心意已决,他们也不好多言。如今少帝果然无能,但要废黜他,却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继任者。

经过一番考虑,徐羡之等人一致认为,当以先帝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继任人选。刘义隆虽然是庶出,但为人谦恭有礼,不失王者之风。他虽然不喜武事,但却有治国之才,若能辅佐得当,定能挽狂澜于既倒。

就这样,废帝之议在几位辅政大臣中渐渐成型。他们商议废帝之事,已经是势在必行。唯一令他们担心的,就是当时统领禁军的檀道济。

檀道济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忠厚,颇得军心。若没有他的支持,废帝恐怕难以成功。徐羡之等人多次探问檀道济的口风,然而檀道济却始终不愿表态。

就在徐羡之等人一筹莫展之际,少帝刘义符却又做出了令人愤慨的荒唐事。他竟然命人在宫中搭建龙舟,日夜在龙舟上饮酒作乐,置国事于不顾。

消息传到徐羡之等人耳中,无不恼怒不已。他们当即决定,废帝之事,就在今夜!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四位顾命大臣的矛盾与抉择

少帝刘义符即位后的荒唐作为,令辅政大臣们深感忧虑。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常在私下议论朝政,对少帝的所作所为颇多微词。唯有檀道济态度暧昧,始终不愿表态。

徐羡之曾当面劝谏少帝,希望他能够收敛,专心朝政。然而,少帝对徐羡之的话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徐羡之无奈,只得与傅亮、谢晦商议对策。

傅亮开门见山地说:"少帝如此荒唐,实在难以托付社稷。先帝在天之灵,必不会坐视刘宋江山毁于一旦。我们身为辅政大臣,理应有所作为。"

谢晦点头附和:"不错。少帝虽为先帝亲子,但其所为实在有负先帝所托。我看不如废之,另立贤君,以安天下。"

徐羡之沉吟片刻,说道:"废君之事,关系重大。我们虽为先帝托孤,但毕竟只是辅政之臣,若贸然行事,恐怕难以服众。"

谢晦反驳道:"事已至此,再不行动,只怕为时已晚。北魏虎视眈眈,河南已失,大梁危在旦夕。少帝荒唐,国之将亡,岂能坐视不理?"

徐羡之和傅亮对视一眼,心中虽然赞同谢晦之言,却也深知废君之难。三人你来我往,争执不下。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檀道济开口了:"诸位所言甚是。然而,废君之事,非同小可。若要动手,必须有万全之策,方能成事。"

徐羡之问道:"檀将军有何高见?"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檀道济缓缓说道:"要废少帝,首先需得军中将领的支持。我身领禁军,可为诸位保驾护航。其次,废后新君人选,也需从长计议。"

傅亮说:"先帝诸子中,惟有宜都王刘义隆贤明有德,可堪大任。"

谢晦却有所保留:"刘义隆虽才华出众,但为人多疑,难以驾驭。不如择庐陵王刘义真,虽年少,但恪守本分,易于掌控。"

徐羡之摇头道:"刘义真虽为先帝所宠,但毕竟年幼,难当大任。况且,他与少帝情同手足,若立之为君,恐难服众。"

几位大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檀道济见状,便道:"诸位不必争执。此事容我三思,择日再议。"

徐羡之等人虽心有不甘,但碍于檀道济的军权,也只得作罢。

次日,檀道济单独召见徐羡之,开门见山地说:"徐公,废少帝之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我军中尚有不少将领对少帝忠心耿耿,若贸然行事,恐引起内乱。"

徐羡之叹了口气,说:"我明白将军的顾虑。但少帝荒唐,国势日衰,再不行动,恐为时已晚啊。"

檀道济沉吟片刻,说:"这样吧,我先在军中布置,待时机成熟,再议废帝之事。徐公且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徐羡之无奈,只得应允。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又过了几日,少帝刘义符的一个荒唐之举,彻底激怒了徐羡之等人。原来,少帝竟命人在宫中搭建龙舟,日夜在龙舟上饮酒作乐,置国事于不顾。

消息传到徐羡之等人耳中,无不恼怒不已。谢晦当即拍案而起,说:"少帝如此荒唐,还能容他在位?"

傅亮也义愤填膺:"不错!再这样下去,国将不国矣!"

徐羡之沉声道:"诸位且息怒。此事容我与檀将军商议,择日发动,废黜少帝!"

就这样,在少帝刘义符荒唐的刺激下,四位顾命大臣终于达成了废帝的共识。他们暗中约定,择日发动政变,先将少帝废黜,再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政变前夕,少帝刘义符竟又做出了更加荒唐的举动。他竟命人在宫中搭建市场,与宫女太监们玩起过家家的游戏,彻底将朝政弃之不顾。

消息传来,徐羡之再也按捺不住,当即召集傅亮、谢晦、檀道济,商议发动政变之事。

四人一拍即合,当夜便带兵入宫,将熟睡中的少帝刘义符擒拿。刘义符还来不及反抗,便被士兵们押解出宫,幽禁于吴郡。

次日,四位顾命大臣发布诏书,宣布废黜少帝刘义符,拥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朝野震动,举国上下,无不为之侧目。

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在四位顾命大臣的策划下,悄然落幕。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政变,竟成为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最终酿成了一出惊天血案。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政变与血腥清洗

废帝之议在四位顾命大臣中已成定局。次日清晨,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率兵入宫,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少帝刘义符尚在龙舟上酣睡,醒来时身边侍卫已被杀,自己也被士兵擒拿。

刘义符被押解出宫时,朝中百官已在宫门外列队"送别"。少帝先被幽禁于吴郡,不久便被徐羡之派人杀害。据说,刘义符临死前还拼死挣扎,试图逃跑,却被追兵用门闩击倒,惨遭杀害。年仅二十出头的少帝,就这样像一条丧家之犬般死去。

更令人震惊的是,刘裕最宠爱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也未能幸免于难。他甚至比少帝死得更早。显然,这是四位顾命大臣精心策划的一场血腥政变。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废黜皇帝在古代向来被视为大逆不道,更何况是杀害皇帝。四位大臣此举,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不仅毁掉自己的前程,更有可能殃及家族。

然而,四位大臣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政变后,他们迅速扶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改元景平。刘义隆是刘裕第三子,虽为庶出,但才华出众,颇有政治手腕。

刘义隆继位后,对四位顾命大臣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他一方面大加赞赏,称他们为"社稷之臣",另一方面又暗中削减他们的权力。徐羡之、傅亮多次请求退休,刘义隆假意挽留,实则借机架空了他们。

谢晦看出了刘义隆的心思,暗中谋划反击。他请缨出任荆州刺史,负责上游军事,以此牵制刘义隆。徐羡之、傅亮也把希望寄托在谢晦身上,以为这样就能保住性命。

然而,刘义隆岂是等闲之辈。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拉拢了檀道济。檀道济本就是武将出身,对权谋之术并不精通。刘义隆许以高官厚禄,很快就把他收买。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景平二年,刘义隆发动政变,下诏诛杀徐羡之、傅亮、谢晦,罪名是"谋反"。徐羡之闻讯后走投无路,只得自缢身亡。傅亮被捕后遇害。谢晦则率军自荆州杀回,欲夺取皇位。

谢晦的叛乱让刘义隆颇为恼火。他派遣檀道济率大军前往平叛。谢晦得知檀道济倒戈,部下军心涣散,很快溃不成军。谢晦被俘后,遭到残酷杀害。

至此,四位顾命大臣全部被诛杀殆尽。刘义隆则牢牢掌控了大权,再无后顾之忧。

数年后,刘义隆身体欠佳,看到檀道济的儿子们都已高官在位,忧心他会重蹈司马懿的覆辙。于是,刘义隆又以"谋反"的罪名,将檀道济满门抄斩。

临刑前,檀道济悔恨交加,大骂刘义隆忘恩负义,却不想当初背叛同僚、助纣为虐的,正是自己。

至此,这场腥风血雨的宫廷政变落下帷幕。四位顾命大臣全部丧命,刘宋文帝刘义隆则稳坐江山。这一结局,恐怕是刘裕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四位大臣原本可以辅佐少帝,匡扶大业,却因一时之念,铸下大错。他们虽然一时掌控朝政,却无法跳出权力斗争的怪圈,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结尾

而刘义隆虽然得到了皇位,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杀害兄长,诛灭功臣,在位期间战战兢兢,生怕遭到报复。这样的皇帝,又怎能真正安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