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中国广告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你对所居住的城市了解有多深入?如若不借用新媒体渠道,你是否还能准确指出上海的独特元素?当漫步在这座城市中,你又会选择何种方式来记录你的所见所感?

那些看似熟悉的风景、日复一日走过的街道,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光影下,却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在这个数字化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坚信,仍然有一些纯粹而深刻的内核,值得我们去沉淀、去珍视,它们应该在那些经历过的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上海。那么,你眼中的上海又是怎样的?The Shanghairen 沪志项目邀请百位中外插画艺术家执鲜明笔触,与你共话这座城市的多面魅力。《中国广告》杂志的编辑特别采访到了THE SHANGHAIREN插画项目的创始人沛本诺(Benoit Petrus),聆听他关于这一项目与这座城市之间独特关联的分享。

关于沛本诺(Benoit Petrus)

沛本诺是THE SHANGHAIREN插画项目的创始人,同时也在创意行业中担任数码制片人的工作。来自于法国的Benoit,在巴黎攻读完“艺术与科技”专业后,创作了一系列让观众铭记的经典的项目:法国凡尔赛宫的艺术装置展览、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网络纪录片和病毒式体验网站等。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关于 THE SHANGHAIREN

The Shanghairen 是一个由来自上海和世界各地的百位插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创意项目。是向“TheNew Yorker”(纽约客)杂志标志性的插画封面致敬,亦是“The Parisianer巴黎人”和“The Tokyoiter东京人”的灵感延续。插画师以个人视角和风格,完全自由地创作自己心目中的上海。从2019年至今共有插画百余幅。

缘起

理解、致敬与献礼

上海,这座历史文化交汇的城市,在不同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印象。它既是中国的象征,也是国际的窗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在此碰撞,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2019年,在为广告创意工作物色中国艺术家时,我发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中国插画师,同时注意到了巴黎致敬《The New Yorker》标志性插画封面的城市项目“The Parisioner”。

身为外国人的我,当时已在上海生活了五年,深感国外对于上海的认知相对有限,这与我亲身体验的感受大相径庭。我更加坚信,上海的魅力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其多元文化的独特之处。

因而,我萌生了创作《The Shanghairen》的念头。这既是对我们深爱的这座城市的一种致敬与献礼,期望能与其他类似的项目并肩,向全球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也是对中国年轻一代插画师的一种赞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非凡才华。

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在2019年尝试性地发起了《The Shanghairen沪志》项目,令我深感欣慰的是,这一构想得到了广大人士的热情响应与支持。

瞬间

视角、体验与艺术

每一位插画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生活体验,将魔都上海的多元化面貌巧妙地融入每一幅作品中。他们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天赋,展现了上海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微小的浪漫瞬间,还是壮观的都市风光,无论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还是记忆中的故事风情,都跃然纸上。透过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喜好的插画师们的丰富视野,相信每一位生活在魔都的观众都能从中产生共鸣和惊喜,找到属于自己的上海瞬间。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张文绮

介绍:两年前,张文绮与参与了思南公馆和新天地建设的郑炳泽先生聊天,谈论“海派”风格时,郑炳泽说:“海派没有特定的风格。”她深表赞同。在上海,时间、文化和地域的界限被打破了。这幅画体现了城市“打破界限”的特征:女孩的旗袍融合了古代婚纱和20世纪30年代的爵士风格。空间中既有北方的风筝,也有南方的戏曲乐器,既有上世纪的古董家具,也有时髦的年轻人探索城市步道。植物、马和鹤等自然元素,反映了20世纪武康路社区建设时,由埃比尼泽·霍华德领导的“花园城市”运动的影响。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Luckya

介绍:荣宅,作为上海现存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历经Prada六年精心修缮,其投入时间甚至超越了原建筑的建造时长。置身于荣宅之内,木浮雕、彩绘玻璃与珐琅砖等经典元素交织,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雅氛围。昔日,这里曾是权贵名流的宅邸;如今,则荣膺时尚之都的美誉,吸引了无数网红与明星前来探访。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尹昕

介绍:上海这个城市在尹昕的印象中既有着传统中国的一面又有着现代中国的一面。通过一个中国女人不同的穿着与所处不同的背景环境来表现老上海与新上海的特点。左侧的女人身着装扮是典型的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上海女人的打扮,背景中的玉兰花是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中国传统花朵。右侧的女人身着白色西装,装扮简洁干练,是现代都市女性的代表,背景中的三个建筑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夜景(上海中心大厦、东方明珠塔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棱小宇

介绍:上海最令棱小宇感触的便是它抽象的时间感,融合了不同时代的新与旧,快和慢。在这种对比关系中,能清楚地看到时间的流逝在一个城市留下的印记。封面插画中,他用海鸥双反相机(出自十九世纪60年代上海照相机厂)为视觉元素,记录下了一对老夫妻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的历程。正如诗中所言:“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一切都在加速变化之中,所以“不变”才显得那么可贵。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高宁

介绍:作品灵感来源于上海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它像一个缩影,展示出上海刻在骨子里的时髦。在这里东西方文化耳鬓厮磨了一百多年,已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像演奏西洋乐器的老爷叔和穿旗袍的异域女子偶然相遇在和平饭店这座百年建筑中的场景,既独特又和谐,如同我心中的上海,是一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混血的美人。

意义

回忆、共鸣与铭记

每个人心中对上海的印象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上海的理解也会有所变化。“城市更新”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众多上海建筑正经历变迁改造。而《The Shanghairen沪志》项目通过一幅幅不同艺术家的创作,将上海这座城市通过这种跨越时代的艺术形式“留存”了下来。

举例而言,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石库门元素,正是上海历史和建筑翻新的见证。它既在岁月中被推倒重建,也成为每位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认同的符号。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游客和生活者,都能够通过作品深入感受并发现上海这座城市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我们期望以一种既充满熟悉感又富有创意的方式,引领大家走进上海,触摸它的历史脉络,领略它的现代风采,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项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上海记忆和情感共鸣。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卷耳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Yulong Lli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作者:Luca Lu

土壤

多元、包容与自由

一个城市若要成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多元、包容和自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在这方面,上海这座城市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典范。这座城市汇聚了历史的厚重底蕴与现代的先锋潮流,二者交融,赋予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丰富多变的气质。

我们热切期望各方能在这片自由的天地中,凭借独特的视角和艺术理念,塑造出他们心中独一无二的上海形象。希望通过这一创意项目,让全球的目光聚焦上海,同时也期待这座城市作为文化的摇篮,能够孕育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与创作氛围。

致敬、铭记、孕育 ——《The Shanghairen沪志》,一次城市专属记忆的深情回眸

2023年11月28日,我们与数十位艺术家和上海各界的艺术文化人士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巴赛别墅欢聚一堂,举办了《The Shanghairen沪志》再版庆祝晚会,并特邀法国驻上海总领事撰写法文的序言。此次晚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对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文化理念的最好证明,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与空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