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AI刘强东”今日直播首秀,助力京东直播带货

作者: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近日,京东高调宣布将投入10亿元现金和10亿流量作为激励,吸引更多原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机构入驻,而在京东宣布加码内容生态后,关注刘强东下场直播的声量也持续走高,不少网友都期待刘强东能够进行一场直播。

为此,有记者向京东相关人士求证,得到的回应则是:在准备,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敬请关注。

4月15日傍晚,京东发布消息,京东"1号采销"东哥AI数字人将开启直播。据悉,4月16日下午6点18分,以刘强东为原型的AI数字人"采销东哥"将在京东采销直播间进行首秀。届时,"采销东哥"将在京东家电家居、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亮相。根据京东公开内容,该视频由京东言犀提供技术支持。

“AI刘强东”今日直播首秀,助力京东直播带货

京东豪赌数字人带货

在最近几年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家们亲自下场为自家产品站台已经渐渐成为潮流,雷军、李斌、周鸿祎等大佬频频通过直播和用户互动,也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刘强东此时来到台前为京东直播造势,既符合当下的行业趋势,又不失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手段。

据悉,刘强东通过“AI数字人”的形式此次参与直播,主要是为进一步预热京东的内容生态和短视频创作。

此前,京东推出了言犀大模型,并且目前已接入到京小智、虚拟主播、智能外呼等AI产品。言犀虚拟主播成本不足真人的1/10。除开一台电脑和一个运营人员外不需要其他投入,上百个优质形象与音色可供选择,借助基于大模型的直播文案自动生成、商品一键配置、高灵活性的直播间视觉搭建,可实现2小时内高效开播,每日运营精力投入低至30分钟不到。不久前,京东云言犀数字人与真人主播接力闲时打造了"日不落"直播间,带动超10亿元GMV。

京东有大量的自营产品,很难雇佣大量主播去讲解,成本也较高,如果用数字人直播,可以在很多产品里做镶嵌。

短视频直播近年成为电商领域的"标配",而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主播是直播带货领域的新变化。

据了解,根据数字人物的图形维度,常见的虚拟主播有两类:一类是2D数字人,通过采集真人的图像、声音,利用唇形驱动、动作驱动等相关算法制作数字人形象,短视频平台常见的带货数字人便是此类。另一类为3D数字人,这类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涉及真人扫描、3D建模等技术,从面部轮廓到服饰场景需要自定义打造,往往以动画人物形象出现,适用于虚拟IP人物的制作。

从整个行业来看,数字人已经成为直播行业发展的重点。艾媒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虚拟人核心市场规模为120.8亿元,同比增长94.2%,预计2025年将达480.6亿元。2023年中国AI数字人行业产品需求量TOP5的行业分别是电子商务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金融和交通运输业。

京东大力发展直播带货

京东内容生态相关负责人表示,优秀的视频创作者是推动内容生态繁荣的重要力量。为了招募更多优秀的达人和机构入驻,京东拿出10亿现金以及10亿流量作为奖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产出更专业、有趣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还设置高达500万元的机构激励榜。只要机构引入的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每月都将有机会获得一次性现金补贴。机构入驻后,京东各类目负责人还将对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提升其运营能力。

目前,京东正在积极筹备头部达人的孵化,计划在年底选出百大达人,仅在储备达人阶段就已投入上亿现金,未来还将拿出更多奖励。

事实上,京东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在加大对于直播赛道的投入,希望能够进一步拉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去年3月,京东曾宣布推出面向达人的“super新星计划”,为首播的内容型新账号,提供流量及账号权重的扶持。

此外,京东还在全网范围内挖来了不少头部主播入驻,包括罗永浩、瑜大公子、金星、黄圣依夫妇等知名度较高的行业头部主播与明星主播,都曾在京东平台内进行过直播带货。

而在去年双11期间,京东采销直播间还曾因隔空怒怼拼多多而成功出圈,京东采销直播首周,就有超过1.4亿消费者涌入直播间,家电直播最高场观达1000多万人。

不过虽然京东直播也频频引发关注,但由于缺少具有全网知名度的原生主播,使得京东的直播电商业务难以具有长期效应,而刘强东的这次出山直播,可能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京东直播的发展添上一把猛火。

AI是否还能让消费者有情感共鸣

不过,复制真实的主播,需要技术,也需要解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这种以低成本的复制逻辑搭建的生意模式,虽然快在了效率,但并不意味着每个消费者都买账。

"相比于商家自播,达人直播更强调人设和内容,和粉丝形成的是精神、情绪层面的联结,所以能解释为何一些达人转化不高,但粉丝黏性很强。"一位头部直播平台的业务高管指出。

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无论是以AI数字人,还是以切片形式复制达人直播画面,都很难真正替代真人在直播间与粉丝实时互动时所产生的情感认同,而"复制品"的增量基础又是建立在达人、直播机构长期沉淀的口碑之上的,一旦达人、机构陷入舆情,这些达人"分身"们也难逃牵连。(来源:北京商报、第一财经、澎湃新闻、人民日报、京东黑板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