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作者:慢慢失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唐】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诗人都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如果缺乏感情,对任何事情都很冷漠,又缺乏想象力,对任何客观对象只能就事论事,不能生发开去,这样的人是很难成为诗人的。诗人就不同了,他们情之所至,放眼望去,连花草鸟兽也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这也是诗歌创作中的“拟人”手法。

拟人就是将物比作人,这里所说的“物”,既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没有生命的山川河流等。罗隐的这首《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就运用了诗歌的拟人手法。诗人曾经和蔡氏两兄弟两次游览锦城,一次在东风拂面的春天,一次在天高气爽的秋季,都是适合游览的季节,所以诗的开头说:“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锦城”是四川成都市的别名;“绵州”即今天四川绵阳市,约在成都东北二百里;“绵谷”在绵阳东北约三百里,即今广元市,离成都就更远了。诗人在成都和蔡家两兄弟共同游览,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如今离开成都向东北走去,越走越远。此诗就是诗人到达绵谷后回忆往事,回寄给成都蔡氏兄弟的抒情佳作。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诗的中间两联是诗人回忆同蔡氏兄弟从游览到分手的情景。“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诗人妙在不说自己和友人一起骑马缓行,流连忘返,而偏说“芳草有情”,似乎芳草有意绊着诗人和蔡家兄弟的马蹄,好让他们多留一会儿。诗中也不说远处楼台耸立,赢得游人驻足观望,而偏说白云舒卷,似乎白云理解诗人们的心情,特意在那里美化楼台,使得楼台看上去格外掩映多姿。将物比作人,正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觉得芳草、白云特别可爱,和人们特别亲近。

同是运用拟人手法,其中也有高下之分。倘若作者水平不高,想象力不够丰富,就不会让芳草去绊住马蹄,让白云去遮掩楼台,而写上“芳草含情”“白云有意”之类的话就完了。虽然这也是运用拟人手法,但由于缺乏鲜明的动态的表现,效果就一般了。

“山牵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诗人要和蔡家兄弟分手了,在他眼里锦江的山峰好像因此而牵绕着别恨,锦江的水也似乎带着离情,一直流到自己梦中。明明是诗人和蔡氏兄弟充满了感情,到了难舍难分的程度,却不直接道出,而把这份感情让给了锦江山水,这样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很巧妙的。

读完全诗,只觉得绿的芳草、白的云朵、高耸的山脉、弯曲的河流一起迎面扑来,它们有声有色,形神兼备,正在散发着无限的情意。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这首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所作。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云物凄清”,灰蒙蒙的云雾带有寒意;“拂曙”,有的解释为拂晓,也有的把“拂”字作动词用,指一缕曙光驱散了残留的黑暗。“汉家宫阙”,本指唐皇宫,这里兼指环境。“高秋”,指深秋。两句连起来,就是:拂晓时诗人凭栏远眺,只见曙光驱散了黑暗,飞动的云物呈现出一片凄清,高耸的宫殿楼阁染上了高爽的秋气。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指星星很少,因为天已亮了;“雁横塞”,深秋季节,长空有飞越吴塞的北雁经过;“横”是渡、飞越。诗人骋目远望,天上挂着几颗残星。那一群群大雁正往南飞过,诗人心中感到有些哀愁,不知何处又传来一阵清亮哀怨的笛声,这种景象不禁使诗人倚楼出神。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据说杜牧十分欣赏,因此他把赵嘏称为“赵倚楼”,杜牧为此还借用过这句,写下了“倚遍江南寺寺楼”的佳句。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紫艳”指竹篱间的紫菊,“红衣”指红莲花瓣。同一般登楼诗一样,诗人的眼光由远及近,天色也更明亮了,所以他看到了眼前之景。竹篱间的紫菊闲静地半开半闭,红色的莲花已脱落了美丽的衣裳,凋谢于水池中。一个“静”,一个“愁”,将眼前的景物赋以生机,景物本无情,此时都变得有情了。这个“情”同诗人的“愁”连在一起组成了“伤秋”这个主题。

最后两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鲈鱼”和“南冠”是两个典故。“鲈鱼”,是指西晋张翰,原为吴地人,曾在齐王司马冏处做官,秋风起,他托词想念家乡的鲈鱼、莼羹,便辞官回家,后来司马冏谋反失败,他没有受牵连。“南冠”,据《左传》载,晋侯在军府中见到钟仪,问:“戴南冠被囚的人是谁?”别人回答他是“楚囚”。楚国当时属南方,所谓“南冠”即楚国人的冠饰,后人就把“南冠”作为囚犯的代称。作者感叹自己由眼前之景想到古代张翰辞官的故事,想效法陶渊明“归去来兮”却做不到,被身边的事缚住了,只有学那戴南冠的楚囚,所以他要发出感叹。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午枕

【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攲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通读这八句诗,可以看到真正写午睡入梦的仅是头两句,其余六句皆为梦醒后的所思所感。“百年春梦去悠悠”,午睡的时间不长,但梦中却像是经历百年之久,“去悠悠”三字表明了他对梦境的惋惜之情。

王安石一生从政,致力变法,但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王安石内心十分痛苦。这次午睡即在这个时期,可以猜测他梦中可能又梦见了如何实施新法的情景,但醒来却知是春梦一场,怎不叫他感叹惋惜!

“不复吹箫向此留”,“吹箫”用的是《列仙传》中的典故,说有个神仙曾吹箫跨凤飞上天,这里泛指神仙的道术。这句是说我没有神仙的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进一步说对午睡春梦的留恋。这两句开篇叙事点题,意在借梦境述怀。

“野草自花还自落”,自然界里花开花落,自然更迭。“鸣禽相乳亦相酬”,鸠鸟喂养幼雏鸟,幼雏鸟长大之后衔食反哺其母,这叫“相乳相酬”。从对梦境的留恋转而写到自然界花开花落有规律,鸟类相乳相酬的繁衍,这之间似乎关联不大,可却是有深意的。作者意在指出,自然界一切都是生机勃发的,这是因为它们都遵循着新陈代谢的规律,这是不可逆转的。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前句是说旧的小路如被埋没了,就必须开辟一条新的路来走,透过字面,他告诉读者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所代替。后一句也是这样。“朱户”,古指门上加朱,多指贵族宅第。此句是说,朱户如破败倾斜了,人们还会造起更漂亮的画楼。王安石的意思是说这种兴废迭代也势所必然,不可违背。

王安石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写到人类社会的兴废迭代,是为了说明:我的新法是有生命力的,这正如自然界的规律不可违背,社会中的兴废迭代皆有序一样。可见以上几句看起来句句是在写景,实际上句句是在说理。景与理的结合,既表现了诗人的冷静,又表现了诗人善于在逆境中用哲理来激励自己,对新法永不失去信念。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诗人举杯独饮无一人相伴,眼看废的是他的新法,怎能不让他哀愁。其实他的愁绪一直深埋心中,这从“百年春梦去悠悠”即可看出,只不过到末句他坦言罢了。尽管这样,这首诗总的基调不消沉,他从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自勉自励,并形成哲理借以排遣眼前的兴废之愁。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夜宿田家

【宋】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人,这首《夜宿田家》是他在浪迹江湖时写下的作品。“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簦”是古代有柄的笠,据说样子类似后世的雨伞,“簦笠”即斗笠和雨具;“走路歧”是“走歧路”,表示行迹不定,四处漂泊;“征衣”,指远行者出门的衣服。这两句是说自己只身一人四处奔波,过了整整一春,只有与簦笠相随,连身上的衣服也没换过,风尘仆仆,十分辛苦。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山崦”,山坳,山曲;“黄泥坂”即黄泥坡;“白板扉”,白色的木门。这两句沿着前两句而来,继续描写自己的行踪。雨行山中,经过黄泥坡的跋涉,到晚上才来到一家农户,刻画了旅途的艰苦和孤单,明白如话但描绘十分真切。所以接下去两句自然写他的疲劳:“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化蝶”用的是古时候庄子做梦化为蝴蝶的典故。庄周梦蝶本来是被别人用滥的典故,但他用在这里却显得很自然。

四首冷门好诗,一眼惊艳千年

最后两句是醒了以后对自己身世的感叹:“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由于自己到处漂泊,行踪不定,所以寄来的家书十有八九是收不到的,徒见那高空的鸿雁天南地北地飞去飞来。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就像一只飞去飞来的孤雁。

“言为心声”,戴复古终生不仕,浪迹江湖,所以他写出的诗出自真心,不像后代有些身居高位或攀龙附凤的文人假清高,他们所谓的“隐居”“山居”往往是给别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