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作者:慢慢失憶

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唐】羅隐

一年兩度錦城遊,前值東風後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

山牽别恨和心斷,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澹煙喬木隔綿州。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詩人都具有豐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如果缺乏感情,對任何事情都很冷漠,又缺乏想象力,對任何客觀對象隻能就事論事,不能生發開去,這樣的人是很難成為詩人的。詩人就不同了,他們情之所至,放眼望去,連花草鳥獸也會帶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這也是詩歌創作中的“拟人”手法。

拟人就是将物比作人,這裡所說的“物”,既包括動物、植物,也包括沒有生命的山川河流等。羅隐的這首《綿谷回寄蔡氏昆仲》,就運用了詩歌的拟人手法。詩人曾經和蔡氏兩兄弟兩次遊覽錦城,一次在東風拂面的春天,一次在天高氣爽的秋季,都是适合遊覽的季節,是以詩的開頭說:“一年兩度錦城遊,前值東風後值秋。”

“錦城”是四川成都市的别名;“綿州”即今天四川綿陽市,約在成都東北二百裡;“綿谷”在綿陽東北約三百裡,即今廣元市,離成都就更遠了。詩人在成都和蔡家兩兄弟共同遊覽,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如今離開成都向東北走去,越走越遠。此詩就是詩人到達綿谷後回憶往事,回寄給成都蔡氏兄弟的抒情佳作。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詩的中間兩聯是詩人回憶同蔡氏兄弟從遊覽到分手的情景。“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詩人妙在不說自己和友人一起騎馬緩行,流連忘返,而偏說“芳草有情”,似乎芳草有意絆着詩人和蔡家兄弟的馬蹄,好讓他們多留一會兒。詩中也不說遠處樓台聳立,赢得遊人駐足觀望,而偏說白雲舒卷,似乎白雲了解詩人們的心情,特意在那裡美化樓台,使得樓台看上去格外掩映多姿。将物比作人,正是運用了拟人的手法,讓人覺得芳草、白雲特别可愛,和人們特别親近。

同是運用拟人手法,其中也有高下之分。倘若作者水準不高,想象力不夠豐富,就不會讓芳草去絆住馬蹄,讓白雲去遮掩樓台,而寫上“芳草含情”“白雲有意”之類的話就完了。雖然這也是運用拟人手法,但由于缺乏鮮明的動态的表現,效果就一般了。

“山牽别恨和心斷,水帶離聲入夢流。”詩人要和蔡家兄弟分手了,在他眼裡錦江的山峰好像是以而牽繞着别恨,錦江的水也似乎帶着離情,一直流到自己夢中。明明是詩人和蔡氏兄弟充滿了感情,到了難舍難分的程度,卻不直接道出,而把這份感情讓給了錦江山水,這樣拟人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很巧妙的。

讀完全詩,隻覺得綠的芳草、白的雲朵、高聳的山脈、彎曲的河流一起迎面撲來,它們有聲有色,形神兼備,正在散發着無限的情意。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長安晚秋

【唐】趙嘏

雲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阙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鲈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這首詩是趙嘏客居長安時所作。詩人獨在異鄉,見深秋凄涼景象,頓生懷鄉思歸之情,創作了這首詩。“雲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阙動高秋。”“雲物凄清”,灰蒙蒙的雲霧帶有寒意;“拂曙”,有的解釋為拂曉,也有的把“拂”字作動詞用,指一縷曙光驅散了殘留的黑暗。“漢家宮阙”,本指唐皇宮,這裡兼指環境。“高秋”,指深秋。兩句連起來,就是:拂曉時詩人憑欄遠眺,隻見曙光驅散了黑暗,飛動的雲物呈現出一片凄清,高聳的宮殿樓閣染上了高爽的秋氣。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殘星”,指星星很少,因為天已亮了;“雁橫塞”,深秋季節,長空有飛越吳塞的北雁經過;“橫”是渡、飛越。詩人騁目遠望,天上挂着幾顆殘星。那一群群大雁正往南飛過,詩人心中感到有些哀愁,不知何處又傳來一陣清亮哀怨的笛聲,這種景象不禁使詩人倚樓出神。這兩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據說杜牧十分欣賞,是以他把趙嘏稱為“趙倚樓”,杜牧為此還借用過這句,寫下了“倚遍江南寺寺樓”的佳句。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紫豔”指竹籬間的紫菊,“紅衣”指紅蓮花瓣。同一般登樓詩一樣,詩人的眼光由遠及近,天色也更明亮了,是以他看到了眼前之景。竹籬間的紫菊閑靜地半開半閉,紅色的蓮花已脫落了美麗的衣裳,凋謝于水池中。一個“靜”,一個“愁”,将眼前的景物賦以生機,景物本無情,此時都變得有情了。這個“情”同詩人的“愁”連在一起組成了“傷秋”這個主題。

最後兩句:“鲈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鲈魚”和“南冠”是兩個典故。“鲈魚”,是指西晉張翰,原為吳地人,曾在齊王司馬冏處做官,秋風起,他托詞想念家鄉的鲈魚、莼羹,便辭官回家,後來司馬冏謀反失敗,他沒有受牽連。“南冠”,據《左傳》載,晉侯在軍府中見到鐘儀,問:“戴南冠被囚的人是誰?”别人回答他是“楚囚”。楚國當時屬南方,所謂“南冠”即楚國人的冠飾,後人就把“南冠”作為囚犯的代稱。作者感歎自己由眼前之景想到古代張翰辭官的故事,想效法陶淵明“歸去來兮”卻做不到,被身邊的事縛住了,隻有學那戴南冠的楚囚,是以他要發出感歎。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午枕

【宋】王安石

百年春夢去悠悠,不複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還自落,鳴禽相乳亦相酬。

舊蹊埋沒開新徑,朱戶攲斜見畫樓。

欲把一杯無伴侶,眼看興廢使人愁。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通讀這八句詩,可以看到真正寫午睡入夢的僅是頭兩句,其餘六句皆為夢醒後的所思所感。“百年春夢去悠悠”,午睡的時間不長,但夢中卻像是經曆百年之久,“去悠悠”三字表明了他對夢境的惋惜之情。

王安石一生從政,緻力變法,但宋神宗去世後,新法被全部廢除,王安石内心十分痛苦。這次午睡即在這個時期,可以猜測他夢中可能又夢見了如何實施新法的情景,但醒來卻知是春夢一場,怎不叫他感歎惋惜!

“不複吹箫向此留”,“吹箫”用的是《列仙傳》中的典故,說有個神仙曾吹箫跨鳳飛上天,這裡泛指神仙的道術。這句是說我沒有神仙的道術可以留在夢境之中,進一步說對午睡春夢的留戀。這兩句開篇叙事點題,意在借夢境述懷。

“野草自花還自落”,自然界裡花開花落,自然更疊。“鳴禽相乳亦相酬”,鸠鳥喂養幼雛鳥,幼雛鳥長大之後銜食反哺其母,這叫“相乳相酬”。從對夢境的留戀轉而寫到自然界花開花落有規律,鳥類相乳相酬的繁衍,這之間似乎關聯不大,可卻是有深意的。作者意在指出,自然界一切都是生機勃發的,這是因為它們都遵循着新陳代謝的規律,這是不可逆轉的。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舊蹊埋沒開新徑,朱戶欹斜見畫樓。”前句是說舊的小路如被埋沒了,就必須開辟一條新的路來走,透過字面,他告訴讀者一個深刻而樸素的道理:舊事物必然會被新事物所代替。後一句也是這樣。“朱戶”,古指門上加朱,多指貴族宅第。此句是說,朱戶如破敗傾斜了,人們還會造起更漂亮的畫樓。王安石的意思是說這種興廢疊代也勢所必然,不可違背。

王安石從自然界的新陳代謝寫到人類社會的興廢疊代,是為了說明:我的新法是有生命力的,這正如自然界的規律不可違背,社會中的興廢疊代皆有序一樣。可見以上幾句看起來句句是在寫景,實際上句句是在說理。景與理的結合,既表現了詩人的冷靜,又表現了詩人善于在逆境中用哲理來激勵自己,對新法永不失去信念。

“欲把一杯無伴侶,眼看興廢使人愁”,詩人舉杯獨飲無一人相伴,眼看廢的是他的新法,怎能不讓他哀愁。其實他的愁緒一直深埋心中,這從“百年春夢去悠悠”即可看出,隻不過到末句他坦言罷了。盡管這樣,這首詩總的基調不消沉,他從大自然和人世中汲取力量,自勉自勵,并形成哲理借以排遣眼前的興廢之愁。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夜宿田家

【宋】戴複古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雨行山崦黃泥坂,夜扣田家白闆扉。

身在亂蛙聲裡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戴複古是南宋江湖詩派的代表人,這首《夜宿田家》是他在浪迹江湖時寫下的作品。“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換舊征衣。”“簦”是古代有柄的笠,據說樣子類似後世的雨傘,“簦笠”即鬥笠和雨具;“走路歧”是“走歧路”,表示行迹不定,四處漂泊;“征衣”,指遠行者出門的衣服。這兩句是說自己隻身一人四處奔波,過了整整一春,隻有與簦笠相随,連身上的衣服也沒換過,風塵仆仆,十分辛苦。

“雨行山崦黃泥坂,夜扣田家白闆扉”,“山崦”,山坳,山曲;“黃泥坂”即黃泥坡;“白闆扉”,白色的木門。這兩句沿着前兩句而來,繼續描寫自己的行蹤。雨行山中,經過黃泥坡的跋涉,到晚上才來到一家農戶,刻畫了旅途的艱苦和孤單,明白如話但描繪十分真切。是以接下去兩句自然寫他的疲勞:“身在亂蛙聲裡睡,心從化蝶夢中歸。”“化蝶”用的是古時候莊子做夢化為蝴蝶的典故。莊周夢蝶本來是被别人用濫的典故,但他用在這裡卻顯得很自然。

四首冷門好詩,一眼驚豔千年

最後兩句是醒了以後對自己身世的感歎:“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由于自己到處漂泊,行蹤不定,是以寄來的家書十有八九是收不到的,徒見那高空的鴻雁天南地北地飛去飛來。也可以了解為,詩人就像一隻飛去飛來的孤雁。

“言為心聲”,戴複古終生不仕,浪迹江湖,是以他寫出的詩出自真心,不像後代有些身居高位或攀龍附鳳的文人假清高,他們所謂的“隐居”“山居”往往是給别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