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负青山 书写崭新画卷——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绿色蝶变

作者:北碚发布

高天层云舒卷,巍峨九峰延绵,苍翠林海无边。这就是缙云山,重庆中心城区的“绿肺”及天然屏障。

曾经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无序开发、管理滞后等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北碚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两大定位”,做好“四篇文章”,大力实施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倾力书写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

青山多妩媚,绿水流不尽。如今,这颗嘉陵江畔的绿色明珠已焕然蝶变,正涌动着勃勃生机与希望。

上春山 千年诗意情景再现

“二月天黛湖醉春烟/三月三花石青草漫漫/最美是缙云四月的天/一江嘉陵绿如蓝/上缙云山约你来见/我攒了千年诗意般思念/今天原是平常一天/龙登缙云要你不平凡。”

这个春节,一首《上春山》火遍大江南北,而在北碚人的朋友圈里,由该曲改编的《上缙云山》也被不少网友转发。歌词中描绘的缙云春景,以及MV中的美丽风光,令大家对这座熟悉无比的大山再度心生向往。市民陈琪涵就是其中一员。

“我住在冉家坝,虽然离缙云山不算远,但已经很多年没来过了。”陈琪涵告诉记者,自己在朋友圈刷到那首改编曲后,便决定趁着清明小长假期间,约上几位闺蜜一起“上春山”。

当陈琪涵和闺蜜们结伴走到位于半山腰的雨鸣涧时,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霏霏细雨、袅袅云雾、阵阵花香,在这个以“巴山夜雨涨秋池”为主题的网红打卡点,她们体味到传世千年的古诗韵味。

雨鸣涧是缙云山上重要水系的交汇点,其水系上接黛湖等三个山间湖泊,下接山中多条溪流等,水量丰沛,随地形梯度流淌而下,形成自然的“高山流水”景观。

也正因为如此,过去附近不少村民搭起水坝建塘养鱼,不仅破坏了自然美景,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缙云山综合整治启动后,该片区拆除1500余平方米建筑,并进行生态修复。打造一新的雨鸣涧,布局“巴山夜雨”“野径闻雨”等八个核心景点,栽种了适应重庆气候和地形的植物,游客漫步其中,视觉、听觉、嗅觉都能获得完美的体验。

“没想到缙云山变化这么大,景色变得更美,‘耍事’也多了。在山下的三花石游客中心,还开设了文创集市,我们体验了一下DIY活动,学做手工青团,特别有意思。”陈琪涵说道。

陈琪涵提到的DIY活动,是“龙登缙云”系列主题活动的其中一环。随着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的全力全速推进,“解锁缙云山新玩法”“美丽重庆 缙在北碚”“龙登缙云”等系列主题活动相继举办,与沿线的温泉、民宿等旅游产品产生联动效应,缙云山正在实现由绿变美、因美而富的华丽转变。

赏秋池 山间“绿宝石”重放光彩

如果说雨鸣涧再现了“巴山夜雨”的韵味,那黛湖就是“秋池”的具象化呈现。曾有人考证,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提到的“秋池”,指的便是黛湖。

黛湖由卢作孚组织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湖里生长着130多种藻类,被称为“藻类基因库”。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黛湖周边陆续建起不少乡村酒店和农家乐,对黛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在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北碚启动黛湖生态修复工程,湖水水质逐渐变得清澈,构建起高效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打造出“缙云山生态修复的样本”。

“大家快来看!缙云山有猴子了,还是一对!”前不久,市民赵忠秀和老伴带着小外孙去黛湖边游玩,意外邂逅了这对“新住客”。她赶忙录了段视频发在朋友圈,很快便收到一大堆点赞和回复。

“我的老家在金刚碑,小时候经常跟哥哥姐姐们一起上山捡柴,那时在缙云山上看见猴子并不稀奇,山上还有许多别的动物。”赵忠秀回忆道。然而近年来,这些“动物原住民”渐渐不知所踪,直到黛湖重焕生机,“秋池”碧波荡漾,沿岸草木环生,它们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在黛湖之畔,三面环山处,有一座设计新颖别致的建筑,这就是缙云山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它是缙云山综合整治成果的展示厅及教育学习基地,曾获得2023国际建筑奖(IAA)。展示馆所在地曾是一处违规建筑,拆除违建后,留下一块约1400平方米的平整场地,设计者们以“洞天缙云”为设计理念,以“山”为设计核心,将其打造为一处可观、可游、可学的沉浸场景。

今年3月末,来自全国各地的“舞林高手”齐聚展示馆,大秀舞技。在这场主题为“舞动缙云山”的全国群众舞蹈邀请展演上,新时代群众舞蹈与北碚的好山好水碰撞融合,呈现出和谐美好的艺术面貌。

据介绍,目前,北碚以黛湖为核心,已经打造了雨鸣涧、腾龙垭、马中咀等景观节点,形成了春观花、夏纳凉、秋登山、冬赏雪的四季旅游格局。

宿缙云 从“靠山吃山”到共享青山

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驶向缙云山核心地带,即可抵达澄江镇缙云村。这里是缙云山保护区实验区,常住村民200余人,村民们大多以经营农家乐为生。在过去,村民们“靠山吃山”,总担心“坐吃山空”,而如今,村民周红对于“靠山吃山”有了独到的见解。

周红是“北漂”归来的酒店管理人员,她们家曾在缙云山经营了20多年农家乐。“才回来时,农家乐是我爸在经营,我有好多想法但实现不了。”2020年,随着缙云山综合整治的推进,当地积极引导农家乐转型升级,周红对农家乐提升改造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终于得以实现,昔日老旧的农家乐变身为特色民宿“山之语”。

“山之语”有着与别家民宿完全不同的装饰风格。墙壁上挂着一个个玻璃框,里面装的不是装饰画,而是植物、昆虫标本,就连房间里的灯笼,也是用缙云山模式植物样式来制作的。

原来,周红的丈夫龙杰是缙云山景区的护林员,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动植物“土专家”,缙云山的一花一树一草一虫,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自民宿开门迎客后,夫妻俩别出心裁,把自然教育和夜观缙云作为民宿的独特名片,每逢周末、节假日,他们就会组织游客走进山林中,识植物、辨昆虫,与大自然对话,探究缙云山的奥秘。

“我开农家乐那阵,山上其他农家乐都‘卷’得很,100块钱一天,包吃三顿饭还包住宿,又累又找不到钱。”周红告诉记者,现在房间减少了,收入却增加了,“回头客不少,每逢长假,客房都会爆满。”

谈及缙云山之变带来的喜人变化,“渡娘”孙德红也有颇多感触。

孙德红经营的“清欢渡”是缙云山“网红”民宿,其前身雷氏农家乐因存在违建现象,在政府的引导下,孙德红一家拆除了原有违建,投入400多万元,将50多个房间的农家乐,改造成只有13间客房的民宿。

“经营农家乐那阵,做的是走量的生意,每天从早累到黑,年收入也不过十几万块钱。”孙德红感慨地说。“清欢渡”火了之后,仅2019年,收入就超过一百万元,她还被客人亲切地称为‘渡娘’。

一项项政策措施,绿了山坡,也暖了心窝。像周红和孙德红一样坐拥绿水青山的村民们,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学无境 “五色”研学带你读懂北碚

来缙云山的游客多了,具有红色文化、生态资源等地方特色的研学项目也应运而起。

在缙云山核心区域,几栋碧瓦朱窗黄墙的老建筑,浸透了岁月的痕迹,无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里是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曾在这里决策过重要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

2024年恰逢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西南局成立50周年,1月3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启动仪式在北碚举行,该工程作为全市2024年文博项目重点工程,将努力探索缙云山综合整治致富于民的发展案例。

目前,该项目已选址于西南局所在地附近闲置的原缙云村小学,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实施改扩建,将依托“1主馆+3旧居+N”的红色研学教育中心建设体系。“1”即选址缙云村小学建设1000余平方米展教中心;“3”即把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办公地旧址复原陈列为3个故事馆;“N”即依托“四篇文章”,联动小平干部学院等原西南大区资源,延链到国家军事博物馆等全国特色研教基地。

在缙云山,“红”与“绿”两大主题色颇为亮眼,但在这座富含宝藏的山中,还有更多优质资源等待人们去挖掘和探索。为了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2024年,北碚决定开发以红、绿、金、蓝、黛“五色”研学为载体的缙云山研学产业体系。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五色”即“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金色”乡村振兴、“蓝色”民营经济、“黛色”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北碚将以“研学+培训+游学”为发展定位,研发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契合核心价值且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研学产品,打造生态文明思想缙云山教学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缙云山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暨研学旅行基地。

截至目前,缙云山“五色”研学产业正在加快推进中。未来的缙云山,将逐步发展成为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踏寻中共中央西南局红色印记、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传承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和开展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首选之地。

后记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近年来,北碚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构建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全力书写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加快推动缙云山片区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发展“组合拳”的推动下,这个位于中心城区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一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等殊荣,正在逐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更显“颜值”,金山银山更有“价值”。

记者 卫庆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