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作者:三口人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赵匡胤带着一群侍卫外出狩猎。走进一片幽深的密林,四下无人,赵匡胤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身后的侍卫们说:"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侍卫们大吃一惊,面面相觑,不知主子为何突然说出这番话。难道赵匡胤对他们的忠诚产生了怀疑?还是这其中另有隐情?赵匡胤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一、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之谜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大周宰相范质坐立不安。他刚刚接到军情,称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进犯。此时周世宗柴荣已经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为帝。朝中权臣范质虽掌握朝政大权,但并无兵权在手。他思前想后,决定找来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商议对策。

次日清晨,赵匡胤率军出征。然而奇怪的是,大军行至陈桥驿附近,竟然就此停下,再也不愿前进半步。更令人惊诧的是,当晚赵匡胤在军中"被迫"接受臣下拥立,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史书中记载,赵匡胤对此毫不知情,是在梦中被披上龙袍的。但这番说辞,实在令人将信将疑。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首先,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的消息来源不明,真假难辨。范质作为宰相,理应详加核实军情,再做定夺。他却轻率下令,让赵匡胤匆忙出兵,难免让人生疑。其次,赵匡胤领兵出征,理应星夜兼程,直奔前线。可他才走出都城数十里,便停下休整,实在不合情理。再者,赵匡胤登基为帝后,非但不理会边患,反而径直返回京城,逼迫柴宗训禅位,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综合以上种种疑点,不禁让人怀疑: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会不会只是赵匡胤放出的烟雾弹?他率军出征,会不会就是为了摆脱朝廷控制,伺机发动兵变?至于他"不知情"、"被迫"接受臣下拥立,会不会也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码?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正史的记载。但从赵匡胤登基前后的种种行径来看,他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已是昭然若揭。无论陈桥兵变是预谋已久,还是临时起意,赵匡胤都绝非全然无辜,更非被动接受。他在这场"变局"中,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

陈桥兵变,成就了赵匡胤的帝王之梦,却也为他日后的统治埋下隐患。他靠兵权起家,自然明白兵权的重要。因此,他对手握重兵的臣子,始终心存疑虑,唯恐哪天自己的皇位也被人"兵变"夺去。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赵匡胤在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皇权的谋略,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杯酒释兵权"的佳话。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二、赵匡胤巩固皇权的谋略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登上皇位,但他深知,自己若想稳坐江山,还需采取一系列谋略来巩固皇权。他以自身经历为鉴,深明兵权的威胁。当年他能够逼宫夺位,全仗手中掌握着重兵。如今他已为帝王,理应防范别人步自己后尘。

环顾左右,赵匡胤发现,当初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部下,如今都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石守信担任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王审琦、李处耘分别担任马步军都指挥使,统领精锐;李崇贤、王继恩等人也都兵权在握。这些心腹旧部虽然忠心耿耿,但赵匡胤还是放心不下。毕竟他们都是军中出身,若哪天也想效仿自己,发动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赵匡胤决定施展他的拿手好戏——演戏。一天,他设宴款待石守信等人,席间举杯邀之共饮。几巡酒过,赵匡胤突然长叹一声,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食不甘味,岂有宁日?做个节度使倒还自在。"石守信等人大惊,忙问缘由。赵匡胤又叹道:"你们都是军中出身,若哪天部下拥立你们为帝,岂不是谁都能做这皇帝?"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石守信等人闻言,吓得面如土色,连连摇头称不敢。他们当即表示,愿将兵权尽数交出,以表忠心。赵匡胤见状,又装作宽宏大量,说什么"爱卿等不必多虑"、"朕岂是猜忌之人"云云。但他暗地里却迅速采取行动,将禁军指挥权从石守信手中收回,归于内廷掌控;又陆续削减王审琦、李处耘等人的兵权。至于李崇贤、王继恩等人,赵匡胤则赐以厚禄,令其解甲归田,逍遥晚年。

至此,赵匡胤身边那些心腹旧部,有的被削权,有的被远调,有的被养老,总之是一个也不剩了。朝中再无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赵匡胤终于可以高枕无忧,稳坐江山了。

从赵匡胤的这番谋略可以看出,他对权力的敏感和警惕已经到了极致。他深知自己是靠兵变上位的,因此对手下将领始终存有戒心。即便是跟随多年的老部下,赵匡胤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宁可伤了人心,也要将兵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种近乎偏执的心态,恐怕只有位高权重者才能体会吧。

当然,赵匡胤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并非只用强硬手段。对于那些没有实权的臣子,他还是愿意笼络的。赐金遣散便是他的惯用伎俩。对于李崇贤、王继恩等人,赵匡胤非但没有贬黜,反而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安享晚年。这看似仁慈,实则是高明的权术。赵匡胤明白,与其逼人太甚,不如给条后路。只要这些人远离权力中心,不构成威胁,那就最好不过了。

总之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赵匡胤可谓煞费苦心,处处小心。他时而雷霆手段,时而柔性策略,将那些潜在的威胁一一化解。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这种步步为营的谋略,正是他得以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三、狩猎试探:赵匡胤的权谋手段

赵匡胤削弱重臣,收回兵权,终于可以安枕无忧了吗?非也。他虽然控制了朝中大权,但对身边的侍卫,却始终放心不下。这些侍卫日夜侍奉左右,若心存不轨,后果不堪设想。赵匡胤对他们的忠诚,一直心存怀疑。

为了测试侍卫们的反应,赵匡胤想出一个妙计。一天,他带着侍卫们外出狩猎,来到一片幽深的密林。四下无人,正是动手的好时机。赵匡胤忽然勒马停步,转身对身后的侍卫们说:"此地无人,尔等若想为帝,可先杀了朕!"

这话犹如平地惊雷,侍卫们大惊失色,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他们面面相觑,惶恐不安,生怕皇帝真的认为他们心存不轨。有的侍卫当即跪地请罪,有的侍卫慌忙解释,有的侍卫甚至吓得说不出话来。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赵匡胤见状,心中暗喜。他故作惊讶,说道:"爱卿等何故如此惶恐?朕不过是说笑罢了。"侍卫们这才如释重负,连连称臣不敢,誓死效忠。赵匡胤又装作宽宏大量,说什么"朕岂是猜忌之人"、"爱卿等不必多虑"云云。

这场狩猎试探,赵匡胤可谓是演得惟妙惟肖,将那些侍卫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虽然没有造反的意图,但在皇帝面前,还是不敢有丝毫懈怠。赵匡胤通过这种方式,敲打了侍卫们,让他们时刻警醒,不敢生出异心。

事实上,这并非赵匡胤第一次用这种手段试探臣下。早在他刚登基时,就曾设宴款待群臣,席间故意叹气,说做皇帝不如做节度使自在。当时在场的石守信等人,也是吓得面如土色,连连表忠心。如今赵匡胤又在狩猎时玩这一招,可见他对权力的警惕,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

当然,赵匡胤并非真的认为,侍卫们会图谋不轨。他这样做,更多是出于一种预防性的考量。在他看来,与其等到出事后再补救,不如未雨绸缪,先发制人。通过这种时不时的试探,赵匡胤可以让侍卫们如履薄冰,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从赵匡胤的这番权谋手段可以看出,他对权力的掌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深谙人性的弱点,懂得如何利用恩威并施来控制臣下。他的那些侍卫虽然没有实权,但毕竟离他最近,容易产生非分之想。赵匡胤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才会采取这种预防性的措施。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总之在赵匡胤的治下,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身边侍卫,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或被收权,或被试探,始终处于一种提心吊胆的状态。这种人人自危的氛围,正是赵匡胤巩固皇权的法宝。他用自己的权谋手段,将那些潜在的威胁一一化解,从而稳坐江山,成就了一代帝业。

四、赵匡胤的帝王之术

纵观赵匡胤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权谋的教科书。他从一个普通的节度使,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其间施展的种种谋略,无不体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帝王之术。

赵匡胤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操控臣子。他深知人心隔肚皮,任何人都有私心杂念。与其一味地防范提防,不如适当地放纵,再予以控制。这样既能笼络人心,又能掌握主动。赵匡胤对石守信等心腹旧部,就是采取这种策略。他先是设宴款待,装作不想当皇帝,让他们放松警惕;再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逼他们交出兵权。这种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手段,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免除了后患,又收买了人心。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赵匡胤还善于因势利导,见机行事。对于那些没有实权的臣子,他往往采取怀柔政策,赐以金帛,让其安享晚年。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笼络人心,又可以避免树敌。毕竟这些人没有多少威胁,何必逼人太甚?相反,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赵匡胤则丝毫不敢大意。他时不时地试探他们,敲打他们,让他们如履薄冰,不敢生出异心。这种区别对待的策略,充分体现出赵匡胤的权谋智慧。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松,什么时候该收紧。

在巩固皇权的过程中,赵匡胤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他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威胁,还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在狩猎时试探侍卫,要不断地提防身边的人。在赵匡胤看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威胁,哪怕是最亲近的侍卫。与其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补救,不如先发制人,将风险降到最低。这种预见性的思维,这种未雨绸缪的谋略,正是赵匡胤得以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

当然,赵匡胤的帝王之术,并非只有权谋一面。他在位期间,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屯田垦荒;他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他还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之风。这些措施虽然不如权谋那样耀眼,但却是赵匡胤赢得民心,稳固江山的重要基础。

总之,赵匡胤的帝王之术,可以说是集权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于一身。他善于利用人性弱点,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既有雷霆手段,也有柔性策略。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国方略,不仅巩固了他的皇权,也为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正是凭借这种非凡的智慧和谋略,赵匡胤才能够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就一代帝业,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