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作者:三口人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趙匡胤帶着一群侍衛外出狩獵。走進一片幽深的密林,四下無人,趙匡胤突然停下腳步,轉身對身後的侍衛們說:"此處無人,爾輩要作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侍衛們大吃一驚,面面相觑,不知主子為何突然說出這番話。難道趙匡胤對他們的忠誠産生了懷疑?還是這其中另有隐情?趙匡胤此舉,究竟是何用意?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一、陳橋兵變:趙匡胤登基之謎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大周宰相範質坐立不安。他剛剛接到軍情,稱契丹和北漢聯合南下進犯。此時周世宗柴榮已經去世,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為帝。朝中權臣範質雖掌握朝政大權,但并無兵權在手。他思前想後,決定找來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商議對策。

次日清晨,趙匡胤率軍出征。然而奇怪的是,大軍行至陳橋驿附近,竟然就此停下,再也不願前進半步。更令人驚詫的是,當晚趙匡胤在軍中"被迫"接受臣下擁立,黃袍加身,登基稱帝。史書中記載,趙匡胤對此毫不知情,是在夢中被披上龍袍的。但這番說辭,實在令人将信将疑。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首先,契丹和北漢聯合南下的消息來源不明,真假難辨。範質作為宰相,理應詳加核實軍情,再做定奪。他卻輕率下令,讓趙匡胤匆忙出兵,難免讓人生疑。其次,趙匡胤領兵出征,理應星夜兼程,直奔前線。可他才走出都城數十裡,便停下休整,實在不合情理。再者,趙匡胤登基為帝後,非但不理會邊患,反而徑直傳回京城,逼迫柴宗訓禅位,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綜合以上種種疑點,不禁讓人懷疑:契丹和北漢聯合南下,會不會隻是趙匡胤放出的煙霧彈?他率軍出征,會不會就是為了擺脫朝廷控制,伺機發動兵變?至于他"不知情"、"被迫"接受臣下擁立,會不會也隻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戲碼?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正史的記載。但從趙匡胤登基前後的種種行徑來看,他對皇位的觊觎之心,已是昭然若揭。無論陳橋兵變是預謀已久,還是臨時起意,趙匡胤都絕非全然無辜,更非被動接受。他在這場"變局"中,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

陳橋兵變,成就了趙匡胤的帝王之夢,卻也為他日後的統治埋下隐患。他靠兵權起家,自然明白兵權的重要。是以,他對手握重兵的臣子,始終心存疑慮,唯恐哪天自己的皇位也被人"兵變"奪去。正是出于這種考慮,趙匡胤在稱帝後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皇權的謀略,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杯酒釋兵權"的佳話。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二、趙匡胤鞏固皇權的謀略

趙匡胤靠陳橋兵變登上皇位,但他深知,自己若想穩坐江山,還需采取一系列謀略來鞏固皇權。他以自身經曆為鑒,深明兵權的威脅。當年他能夠逼宮奪位,全仗手中掌握着重兵。如今他已為帝王,理應防範别人步自己後塵。

環顧左右,趙匡胤發現,當初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部下,如今都身居高位,權傾朝野。石守信擔任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王審琦、李處耘分别擔任馬步軍都指揮使,統領精銳;李崇賢、王繼恩等人也都兵權在握。這些心腹舊部雖然忠心耿耿,但趙匡胤還是放心不下。畢竟他們都是軍中出身,若哪天也想效仿自己,發動兵變,後果不堪設想。

趙匡胤決定施展他的拿手好戲——演戲。一天,他設宴款待石守信等人,席間舉杯邀之共飲。幾巡酒過,趙匡胤突然長歎一聲,說道:"朕自登基以來,夙興夜寐,食不甘味,豈有甯日?做個節度使倒還自在。"石守信等人大驚,忙問緣由。趙匡胤又歎道:"你們都是軍中出身,若哪天部下擁立你們為帝,豈不是誰都能做這皇帝?"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石守信等人聞言,吓得面如土色,連連搖頭稱不敢。他們當即表示,願将兵權盡數交出,以表忠心。趙匡胤見狀,又裝作寬宏大量,說什麼"愛卿等不必多慮"、"朕豈是猜忌之人"雲雲。但他暗地裡卻迅速采取行動,将禁軍指揮權從石守信手中收回,歸于内廷掌控;又陸續削減王審琦、李處耘等人的兵權。至于李崇賢、王繼恩等人,趙匡胤則賜以厚祿,令其解甲歸田,逍遙晚年。

至此,趙匡胤身邊那些心腹舊部,有的被削權,有的被遠調,有的被養老,總之是一個也不剩了。朝中再無人能夠撼動他的地位。趙匡胤終于可以高枕無憂,穩坐江山了。

從趙匡胤的這番謀略可以看出,他對權力的敏感和警惕已經到了極緻。他深知自己是靠兵變上位的,是以對手下将領始終存有戒心。即便是跟随多年的老部下,趙匡胤也不敢掉以輕心。他甯可傷了人心,也要将兵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這種近乎偏執的心态,恐怕隻有位高權重者才能體會吧。

當然,趙匡胤在鞏固皇權的過程中,并非隻用強硬手段。對于那些沒有實權的臣子,他還是願意籠絡的。賜金遣散便是他的慣用伎倆。對于李崇賢、王繼恩等人,趙匡胤非但沒有貶黜,反而給了他們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安享晚年。這看似仁慈,實則是高明的權術。趙匡胤明白,與其逼人太甚,不如給條後路。隻要這些人遠離權力中心,不構成威脅,那就最好不過了。

總之在鞏固皇權的過程中,趙匡胤可謂煞費苦心,處處小心。他時而雷霆手段,時而柔性政策,将那些潛在的威脅一一化解。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這種步步為營的謀略,正是他得以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三、狩獵試探:趙匡胤的權謀手段

趙匡胤削弱重臣,收回兵權,終于可以安枕無憂了嗎?非也。他雖然控制了朝中大權,但對身邊的侍衛,卻始終放心不下。這些侍衛日夜侍奉左右,若心存不軌,後果不堪設想。趙匡胤對他們的忠誠,一直心存懷疑。

為了測試侍衛們的反應,趙匡胤想出一個妙計。一天,他帶着侍衛們外出狩獵,來到一片幽深的密林。四下無人,正是動手的好時機。趙匡胤忽然勒馬停步,轉身對身後的侍衛們說:"此地無人,爾等若想為帝,可先殺了朕!"

這話猶如平地驚雷,侍衛們大驚失色,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是好。他們面面相觑,惶恐不安,生怕皇帝真的認為他們心存不軌。有的侍衛當即跪地請罪,有的侍衛慌忙解釋,有的侍衛甚至吓得說不出話來。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趙匡胤見狀,心中暗喜。他故作驚訝,說道:"愛卿等何故如此惶恐?朕不過是說笑罷了。"侍衛們這才如釋重負,連連稱臣不敢,誓死效忠。趙匡胤又裝作寬宏大量,說什麼"朕豈是猜忌之人"、"愛卿等不必多慮"雲雲。

這場狩獵試探,趙匡胤可謂是演得惟妙惟肖,将那些侍衛吓得魂飛魄散。他們雖然沒有造反的意圖,但在皇帝面前,還是不敢有絲毫懈怠。趙匡胤通過這種方式,敲打了侍衛們,讓他們時刻警醒,不敢生出異心。

事實上,這并非趙匡胤第一次用這種手段試探臣下。早在他剛登基時,就曾設宴款待群臣,席間故意歎氣,說做皇帝不如做節度使自在。當時在場的石守信等人,也是吓得面如土色,連連表忠心。如今趙匡胤又在狩獵時玩這一招,可見他對權力的警惕,已經到了偏執的地步。

當然,趙匡胤并非真的認為,侍衛們會圖謀不軌。他這樣做,更多是出于一種預防性的考量。在他看來,與其等到出事後再補救,不如未雨綢缪,先發制人。通過這種時不時的試探,趙匡胤可以讓侍衛們如履薄冰,進而将風險降到最低。

從趙匡胤的這番權謀手段可以看出,他對權力的掌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深谙人性的弱點,懂得如何利用恩威并施來控制臣下。他的那些侍衛雖然沒有實權,但畢竟離他最近,容易産生非分之想。趙匡胤對此心知肚明,是以才會采取這種預防性的措施。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總之在趙匡胤的治下,無論是朝中重臣,還是身邊侍衛,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間。他們或被收權,或被試探,始終處于一種提心吊膽的狀态。這種人人自危的氛圍,正是趙匡胤鞏固皇權的法寶。他用自己的權謀手段,将那些潛在的威脅一一化解,進而穩坐江山,成就了一代帝業。

四、趙匡胤的帝王之術

縱觀趙匡胤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部權謀的教科書。他從一個普通的節度使,一步步走上皇帝寶座,其間施展的種種謀略,無不展現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帝王之術。

趙匡胤最擅長的,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操控臣子。他深知人心隔肚皮,任何人都有私心雜念。與其一味地防範提防,不如适當地放縱,再予以控制。這樣既能籠絡人心,又能掌握主動。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心腹舊部,就是采取這種政策。他先是設宴款待,裝作不想當皇帝,讓他們放松警惕;再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逼他們交出兵權。這種柔中帶剛、剛柔并濟的手段,可謂是一箭雙雕,既免除了後患,又收買了人心。

趙匡胤去狩獵,走進密林,突然對侍衛說:這裡沒人,你們殺我了吧

趙匡胤還善于因勢利導,見機行事。對于那些沒有實權的臣子,他往往采取懷柔政策,賜以金帛,讓其安享晚年。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籠絡人心,又可以避免樹敵。畢竟這些人沒有多少威脅,何必逼人太甚?相反,對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領,趙匡胤則絲毫不敢大意。他時不時地試探他們,敲打他們,讓他們如履薄冰,不敢生出異心。這種差別對待的政策,充分展現出趙匡胤的權謀智慧。他懂得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松,什麼時候該收緊。

在鞏固皇權的過程中,趙匡胤還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遠見。他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威脅,還要未雨綢缪,防患于未然。這就是為什麼他要在狩獵時試探侍衛,要不斷地提防身邊的人。在趙匡胤看來,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威脅,哪怕是最親近的侍衛。與其等到問題出現後再去補救,不如先發制人,将風險降到最低。這種預見性的思維,這種未雨綢缪的謀略,正是趙匡胤得以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

當然,趙匡胤的帝王之術,并非隻有權謀一面。他在位期間,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他重視農業生産,鼓勵屯田墾荒;他整頓吏治,打擊貪官污吏;他還大力提倡節儉,反對奢靡之風。這些措施雖然不如權謀那樣耀眼,但卻是趙匡胤赢得民心,穩固江山的重要基礎。

總之,趙匡胤的帝王之術,可以說是集權謀、政治、經濟等多方面于一身。他善于利用人性弱點,審時度勢,未雨綢缪,既有雷霆手段,也有柔性政策。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治國方略,不僅鞏固了他的皇權,也為宋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正是憑借這種非凡的智慧和謀略,趙匡胤才能夠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脫穎而出,成就一代帝業,堪稱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