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平广记里面的神仙老子

作者:闫海燕

太平广记里面的神仙老子

太平广记里面的神仙老子

历代圣贤半身像-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虽然是禀受上界的神灵之气,但因降生在李家,所以老子还是姓了凡人的李氏。

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有人说,老子是天的精灵神魄,原本就是神灵一类。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生他,出生的时候,是剖开左腋出来的,一出生就已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

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娘家而姓李的。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还有人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时是郁华子,神农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商汤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

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周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就是鸱夷子,在吴国就是陶朱公。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正式的神仙经书,不能作为依据。

晋代葛洪曾说:“我认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灵神仙,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而混迹于凡夫俗子之中,放弃神仙的安逸而专门从事人间辛劳的工作,背离清明高洁的神界而进入庸俗龌龊的人间,抛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封爵。

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什么时候间断过呢?所以从伏以来,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必总是一个老子呢?

这都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学道的人们,喜欢奇闻异说,为了推崇老子而编造了那些离奇的说法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

“根据《史记》上记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做过将军,由于有功受封,封邑在段干。至于李宗的儿子是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是李瑕,李瑕在汉朝做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

老子本人十分聪慧机灵,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绘成神仙,好让后代人更崇拜他学习他,殊不知这样一来使得普通人更不相信长生不老是可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老子只是个得了道的凡人,那么人们一定会努力学他;如果说老子本来就是神仙,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可学的了。

“有人说:老子要出关到西方去,守关的官员尹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请教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伸得老长,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对。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名号了。

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不仅是‘聃’这个名字而已。他之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一生会有几次命运中的坎坷,每到这个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运气的变化,就可以平安消灾延年益寿。’

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多年,两百年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的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数也就稍微多了些。

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神仙的经传秘文。其他一些世俗的传说大都很荒诞,不可凭信。

我查核《西升中胎》《复命苞》《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当时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

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然通达灵异之处,他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能得到天神的佑助和神仙们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气炼形,消灾辟邪,清除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

老子的道书共有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都记载在《老子本起·中篇》中,有目录可查。凡不在其中的,都是后来的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

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始终与世无争。他效法自然,道术修炼成功后就羽化而去,大约是成了仙人了。

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能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

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孔子读书,老子看见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孔子说:“是《周易》,圣人也读它。”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如果有蚊虫叮咬皮肤,那么人就一整个晚上都睡不好了。

如今仁义令人糊涂而惑乱人心,没有比它造成的混乱大的了。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放射光芒,星辰自然排到有序,草木自然有生长区域。

你如果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修道,就自然能够得道,仁义有什么用!那不正像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吗?你是在破坏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索了二十七年却并没有得道。”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都会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都会拿它送给父母亲;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告诉别人,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没有别的原因,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对于道的正确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

孔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讲说先王的治国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没得到任用。人真是太难被说服了!”

老子说:“六艺是先王的陈旧东西,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习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奇怪地询问原因,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整理我的论点作为弓箭去射他,没有不射到并制服他的;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整理我的论点作为猎犬来追逐它,没有不咬到并制服他的;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整理我的论点作为钓钩来捕捉他,没有不钓到并制服他的。

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天际,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如今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天际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去也缩不回来,心神不定而不知如何是好。

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行动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请问英明君王的统治会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说:“英明君王的统治,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不自以为是,他的教化施及万民但不要老百姓回报,他德行高尚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居于极高的地位却将精神寄托在虚静之地。”

老子将要出关西去,登上昆仑山。守关的官员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一见老子就知道他是神仙。

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应该得道,就在关中停留下来。老子有个仆人徐某,少年时就受雇于老子,约定每天付给他一百钱,至此时一共欠了他工钱七百二十万钱。

徐某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要不到,就请人写了状子告到尹喜那里,要起诉老子。替徐某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某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算计他应当得到的工钱很多,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某。

徐某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尹喜。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拜见老子。老子对徐某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雇你,是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打杂的人都没有,所以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

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到了安息国,一定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为什么就等不及呢?”于是就让徐某面向地面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某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

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能让徐某复生,就为徐某磕头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清欠债。老子就又把那太玄真符扔回给徐某,徐某立刻就复活了。

尹喜随即给了徐某二百万钱,把他打发走了。尹喜向老子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都传授给了尹喜。尹喜又继续向老子请求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命名为《道德经》。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