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4-10

作者:延安号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4-10

“更要做种树者” | 人民论坛

向贤彪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10 08:14 北京

  春风一拂千山绿。又到了植树造林的时节,神州大地处处添着新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说的是种树,却又不止于种树。树人犹如树木,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员、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也要通过种树,增强历史自觉、厚植为民情怀,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

 对“绿化将军”张连印的报道中有一处细节,令人感悟颇深。他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一群“红领巾”说:“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一个人脚下站立的土地,也是其精神成长的沃土。把根深扎于泥土中,才能接地气、添力量。张连印珍爱“连根土”,退休回乡义务植树20年,带领团队种下了200多万棵树。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方绿荫,还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境界。  

树不忘根,人不忘本。一次,朱德同志返乡探亲,多年不见的乡亲们说,“当了总司令,还是庄户人模样”。朱德笑了:“总司令是个啥子嘛!没有大家,没有群众,还有啥子总司令!”党员、干部应常问问“我是谁”,要当“老百姓的官”,自己也是老百姓,有了这种身份认同,才能把群众当自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党员、干部要以此次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树立正确权力观,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当好人民的公仆。 

 扎根于实践,拜群众为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正是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出治理风沙的有效办法。千难万难,问计群众就不难。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甘当小学生”,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 

 顶天立地,播撒“绿荫”。把自己当作一棵树,扎根于泥土,不仅仅为了汲取营养、壮大自己,更要撑起一片绿荫,为群众遮风挡雨。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牢牢植根人民,树立正确政绩观,尽心竭力为百姓谋福祉,才能以实绩赢得群众的口碑与信任,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迸发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评论员观察)

——优营商环境,强发展磁场④

  在许多外资企业看来,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贸促会相关调研显示,八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以上。中国美国商会2月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5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外资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营商环境事关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对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引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深耕、更好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互利共赢,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参与地区发展、投资相关项目,会不会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是外资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前不久,《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印发,提出完善招标投标制度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新时代以来,从出台实施外商投资法,到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再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健全制度规范,进一步稳定了预期,让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广大外资企业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对外部的开放程度、与外界的联通程度,影响着一国一地对外资的吸引力,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大陆首张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190条。目前,这张清单的全国版为31条,自贸试验区版仅27条。这样的对比,彰显大陆对外开放的坚实步伐。无论是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还是探索同主要贸易伙伴开展标准互认,抑或是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将为外资企业发展打开广阔天地,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营商环境好不好,服务见真章。一名外籍创业者刚到上海时,需要做注册和报税,却找不到多语种申请渠道。今年1月,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英文网站上线试运行,不仅提供税务、会计等咨询服务,还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我甚至可以给我的奶奶直接推荐这个网站,当她来上海旅游,我再也不用为翻译大量资料而头疼了。”这位创业者的感慨,彰显上海政务服务的进步,见证中国营商环境的优化。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解决外籍来华人员遇到的移动支付问题……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为外资企业及相关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后顾之忧,有助于充分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面向未来,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持续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一定能始终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为全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邻变队友,势能化动能(现场评论)

——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②

  到位于皖苏交界的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采访,走进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眼前一亮:车间内,600多台机器人有序运转,每天可生产700万片电池片。  这家总部位于江西上饶的企业,为何选择在安徽滁州投产?除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备、营商环境好,相关负责人欧阳建波告诉记者:“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东风,这里区位和人才优势明显。”2021年公司成立,2022年就实现产值22亿元。  吸引外地企业前来安家,要靠真本事。安徽西靠豫鄂,东接江浙。得益于“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安徽加强与周边省份协同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招引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芜湖成为吸引长三角投资的热土,池州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叠加的省份,安徽“左右逢源”、抢抓机遇,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先导。早晨,家住江苏南京的吴先生驱车从家出发,沿104国道跨过汊河大桥,45分钟后便到达安徽滁州的工作单位。汊河大桥通车以来,很多人过上“双城生活”。持续织密省际路网,畅通交通“大动脉”,为人员、物资等的有序流动提供便利,有助于打通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  

加强省际合作,离不开平台、机制。不久前,安徽、河南共同编制《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明确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和共同富裕协作区。近年来,从搭建结对合作帮扶机制、前往沪苏浙学习取经,到打造科创产业协作大平台、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安徽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深入推进规划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治等。实践表明,加强谋划、久久为功,搭建平台、畅通机制,就能让区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是道必答题。坚持错位发展,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做出特色,方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滁州,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集聚了130余家配套零部件企业,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需要的零部件几乎都可以在此采购。完整的产业链,既帮助中小企业增加了订单,也让主机厂实现了降本增效。从承接低端落后产能到集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安徽的转变证明: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跳出安徽看安徽,推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逐渐变为产业相连、发展相融的“队友”,重大发展战略的“势能”将不断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动能”。进一步强化区域战略对接融合,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必将迎来更大机遇、创造更多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