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头,作为一种便携性强且保存期长的包装食品,在西方国家已深入人心。但同样是世界第一大罐头生产大国,中国人对罐头食品的使用和消费却远不如意。作为一个能够高效生产罐头的国家,我们为何罐头的销量总是出口多于内销?
其实,早在北魏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初级形式的罐装食品。但真正意义上的罐头技术,源于19世纪初欧洲国家的发明。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其迅速普及,而当时的大陆陷入持久战乱中,罐头产业缺乏发展。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才大力扶持,国营罐头企业才应运而生。与西方不同,中国罐头从一开始就背负出口使命,融入国内消费需求的速度则相对较慢。除此之外,中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也是影响的重要理由。
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大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罐头这类进口食品难以取代新鲜食材的口感,中国人对新鲜性的重视也成为重要因素。相比欧美国家,大陆宣传推广罐头的时间相对不足,消费惯性影响也很大。这使得中国人对罐头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较弱。
而今,大陆经济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大幅增长,但民众对罐头的消费结构却未能同步提升。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依旧,国内罐头企业在新鲜度和口感等方面的把控能力,也不能完全释放罐头食品的潜力。
大陆向来注重出口,罐头企业更是围绕出口定价生产,内销占比偏低。历史因素、文化差异和企业模式,构成了大陆罐头“光生产不吃”的原因框架。而解决之道,既需要政府整合资源加强宣传,也需要企业重视国内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完善标准规范,保障产品质量。罐头企业也应积极转型升级,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如真空洗净等,保证食材新鲜度。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系列,丰富品种,注重与餐饮等渠道的深度整合,方便消费场景。
只有政府和企业协同携手,各尽其责,大陆罐头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出口型到消费型的升级跃升。当然了,我们也有内销很厉害的,就拿黄桃罐头来说,就是不少国人的心头好,尤其是我们东北地区的朋友,可以说是白月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