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国妈母婴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我们总以为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差别的是学区房、培训班,但其实父母忽略了自身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父母的语言。

所以从小就应该跟孩子多交流,而不是把他们交给电视机,或者说在潜意识就认为他们听不懂。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所以父母要对孩子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温声细语,孩子会温润如玉;父母狂叫怒吼,孩子也会暴躁易怒,语言是有力量的。

小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觉得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爸爸爱妈妈,这是家庭和谐的前提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夫妻恩爱,亲子关系才能更好。

对于孩子来说,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生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幸福家庭的孩子,性格当中往往更加自信,而且更善于和别人交往,而不幸福的家庭的孩子,是比较容易有性格缺陷的。

关于什么样的家庭最幸福,有一个流传的很广泛的说法,那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好好跟另一半相处吧。

互商互让化分歧。遇到矛盾和分歧时,父母要冷静下来再协商。

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双方可适当让步,尊重彼此的成长环境、性别、个性等差异,在互商互让中达成共识。

当一个家庭长期处于压力之中,语言交流会变成刺耳的指责和恐吓,压力过大的结果的就是皮质醇的长期升高而得不到释放,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学到化解分歧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互扶互担结深情。在情感方面,父母要相互抚慰和激励,尤其在对方受挫、情绪低落时。

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一方在职场冲锋陷阵,另一方在家里做坚强后盾,以解决后顾之忧。父母还要相互分担对方的忧愁、烦恼、失败,让痛苦情绪减半。

父母的示范会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主动模仿,以后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收获纯真的友情、甜蜜的爱情、温馨的亲情。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是言传身教

孩子接触到的语言环境越丰富,那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会越强,使用词汇的时候也将会得心应手。那么孩子的理解能力越强,行动力就会越强,及时反馈的能力也就越强。

如果说语言是一把利剑,那么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更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父母的语言更需要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因此这套书本作为家长和孩子对话的经典作品畅销十余年也一定是师出有名的。

在我们总是去埋怨、指责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的孩子真的有那么差吗?

或者说,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参照来引导我们的孩子导致我们对孩子只剩下批评了呢?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当年幼的我们面对父母的指责时,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有些不明所以的无助呢?

个人通读下来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关于鼓励的定义和有效鼓励的行动维度,作为家长,鼓励孩子应该是我们日常对待孩子的常态,而不是打了一巴掌之后随意给到孩子的糖果。

无论孩子的情形处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与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才能茁壮成长。

作为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情绪引导者和调整者,给孩子做好情绪问题处理的表率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者,比如用伟人的故事故事来代替苍白的加油,用一起探讨如何面对困难好过无力的徒有加油的形式。

找出孩子的优点常常表扬。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懂礼貌、有的孩子有爱心等。

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疏导,只要孩子努力了,再简单的事情也要表扬。

表扬的时候具体而客观,针对某一件事提出表扬,然后延伸到更广阔的方面。对于孩子来讲,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全新的、陌生的。

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让他们能够健康的和这个世界建立链接。

所以,父母有效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唤醒内驱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供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在孩子身边陪着就是陪伴,哪怕是拿着手机,心不在焉地跟孩子说话,或者就是看着孩子……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甚至可以视为无效的陪伴。

高质量不等于要一刻不停地哄孩子,陪他玩、逗他笑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家长在主导,孩子只是被动接受。

高质量陪伴需要放下高期待,“就为了陪你,我这一天啥也没干,可是你呢……”

如果我们在陪伴孩子时是这样的,我们是有期待的,我们一直希望孩子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做,否则我们就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愤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陪孩子吃饭,聊一天发生的有趣的或不开心的事情,是高质量陪伴。

陪孩子看电影看纪录片,一起讨论交流探索,是高质量陪伴。

陪孩子亲子游戏,和孩子一起创造游戏,制定游戏规则,是高质量陪伴。

习惯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有良好的习惯,大概率孩子也会养成,譬如阅读的习惯。

有很多研究表明,阅读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功非常重要,因此让孩子在家里接触到很多书可能会有益于他们的成功。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开发语言和沟通技巧。

他们还可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以一种清晰、连贯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父母陪孩子看绘本,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看书,这也是高质量陪伴。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到最后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直面父母教育孩子时常犯的错误,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告知家长们如何与孩子正确有效的沟通,以及怎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其实抚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备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同时拥有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

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具备引导孩子向上成长的能力!

育儿从来不是简单地看着他们成长,供他们吃饱穿暖。

而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具备抵抗人生风雨的能力与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