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者:國媽母嬰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兒童每天使用詞彙的86%~98%都與父母一緻;父母的每一句話漸漸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

我們總以為造成孩子與孩子之間差别的是學區房、教育訓練班,但其實父母忽略了自身最寶貴的财富,那就是父母的語言。

是以從小就應該跟孩子多交流,而不是把他們交給電視機,或者說在潛意識就認為他們聽不懂。

“赢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并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熏陶。

是以父母要對孩子多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而不是隻盯着孩子的缺點不放。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溫聲細語,孩子會溫潤如玉;父母狂叫怒吼,孩子也會暴躁易怒,語言是有力量的。

小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即父母的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覺得了先天潛能的發揮。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爸爸愛媽媽,這是家庭和諧的前提

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夫妻恩愛,親子關系才能更好。

對于孩子來說,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和生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是不一樣的。

幸福家庭的孩子,性格當中往往更加自信,而且更善于和别人交往,而不幸福的家庭的孩子,是比較容易有性格缺陷的。

關于什麼樣的家庭最幸福,有一個流傳的很廣泛的說法,那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孩子”。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父母關系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

親愛的爸爸媽媽,為了孩子,好好跟另一半相處吧。

互商互讓化分歧。遇到沖突和分歧時,父母要冷靜下來再協商。

在非原則性問題上,雙方可适當讓步,尊重彼此的成長環境、性别、個性等差異,在互商互讓中達成共識。

當一個家庭長期處于壓力之中,語言交流會變成刺耳的指責和恐吓,壓力過大的結果的就是皮質醇的長期升高而得不到釋放,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學到化解分歧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

互扶互擔結深情。在情感方面,父母要互相撫慰和激勵,尤其在對方受挫、情緒低落時。

在事業和家庭生活中,一方在職場沖鋒陷陣,另一方在家裡做堅強後盾,以解決後顧之憂。父母還要互相分擔對方的憂愁、煩惱、失敗,讓痛苦情緒減半。

父母的示範會潤物細無聲,讓孩子主動模仿,以後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收獲純真的友情、甜蜜的愛情、溫馨的親情。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是言傳身教

孩子接觸到的語言環境越豐富,那他聽懂詞彙、了解詞義的能力就會越強,使用詞彙的時候也将會得心應手。那麼孩子的了解能力越強,行動力就會越強,及時回報的能力也就越強。

如果說語言是一把利劍,那麼父母的語言對于孩子來說更是耳濡目染言傳身教。

父母的語言更需要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斷的優化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溝通技巧,是以這套書本作為家長和孩子對話的經典作品暢銷十餘年也一定是師出有名的。

在我們總是去埋怨、指責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的孩子真的有那麼差嗎?

或者說,我們到底用什麼樣的參照來引導我們的孩子導緻我們對孩子隻剩下批評了呢?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當年幼的我們面對父母的指責時,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有些不明是以的無助呢?

個人通讀下來最感興趣的是作者關于鼓勵的定義和有效鼓勵的行動次元,作為家長,鼓勵孩子應該是我們日常對待孩子的常态,而不是打了一巴掌之後随意給到孩子的糖果。

無論孩子的情形處于怎樣的目的、是否恰當,父母都應給與孩子溫暖的回應。孩子隻有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溫暖,才能茁壯成長。

作為家長應該做好孩子的情緒引導者和調整者,給孩子做好情緒問題處理的表率的同時,潛移默化的行為引導者,比如用偉人的故事故事來代替蒼白的加油,用一起探讨如何面對困難好過無力的徒有加油的形式。

找出孩子的優點常常表揚。有的孩子學習好、有的孩子懂禮貌、有的孩子有愛心等。

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疏導,隻要孩子努力了,再簡單的事情也要表揚。

表揚的時候具體而客觀,針對某一件事提出表揚,然後延伸到更廣闊的方面。對于孩子來講,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是全新的、陌生的。

我們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導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讓他們能夠健康的和這個世界建立連結。

是以,父母有效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喚醒内驅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提供給孩子高品質陪伴

很多父母以為,隻要在孩子身邊陪着就是陪伴,哪怕是拿着手機,心不在焉地跟孩子說話,或者就是看着孩子……其實這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甚至可以視為無效的陪伴。

高品質不等于要一刻不停地哄孩子,陪他玩、逗他笑這種情況下,其實是家長在主導,孩子隻是被動接受。

高品質陪伴需要放下高期待,“就為了陪你,我這一天啥也沒幹,可是你呢……”

如果我們在陪伴孩子時是這樣的,我們是有期待的,我們一直希望孩子朝着我們期待的方向去做,否則我們就會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憤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陪孩子吃飯,聊一天發生的有趣的或不開心的事情,是高品質陪伴。

陪孩子看電影看紀錄片,一起讨論交流探索,是高品質陪伴。

陪孩子親子遊戲,和孩子一起創造遊戲,制定遊戲規則,是高品質陪伴。

習慣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習慣,大機率孩子也會養成,譬如閱讀的習慣。

有很多研究表明,閱讀對于孩子的發展和成功非常重要,是以讓孩子在家裡接觸到很多書可能會有益于他們的成功。

閱讀可以幫助孩子開發語言和溝通技巧。

他們還可以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以一種清晰、連貫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父母陪孩子看繪本,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看書,這也是高品質陪伴。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行為和溝通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寫到最後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直面父母教育孩子時常犯的錯誤,結合大量生活中的執行個體,告知家長們如何與孩子正确有效的溝通,以及怎樣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

其實撫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同時擁有堅強勇敢、樂觀的性格。

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具備引導孩子向上成長的能力!

育兒從來不是簡單地看着他們成長,供他們吃飽穿暖。

而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具備抵抗人生風雨的能力與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