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庸“云松书舍”落地记

作者:嘉兴正春和文化

文 | 寅生

编辑 | 愚人

金庸“云松书舍”落地记

嘉绢故事多。

李寅生也是嘉绢人,我与他过去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如今我们都退休了,都来到了“嘉绢记忆”的圈子里。市场经济的浪头把李寅生推向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寅生在深圳和香港做生意,推销嘉绢的绢绸产品,这种经历注定老李是个有故事的人。

那天闲聊,说起嘉兴纪念金庸百年诞辰,寅生说:金庸一家我熟。他说得轻描淡写,不像是吹牛,吹牛的人往往是添油加醋。其中说到金庸在杭州建造“云松书舍”的协商过程,很有意思,于是我建议寅生兄写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也是挺有意思的。

以下是李寅生的文章,这篇文章昨天被“读嘉”采用了。--编者

杭州金庸先生的“云松书舍”是美丽西湖畔的一处文化新景,当年动议这件事的细节,鲜有人知晓。当年我作为后勤服务人员,曾有幸参与了与金庸先生关于建造“云松书舍”的协商的过程,并与金庸先生一家有着多年交往。回想起当年参与办成这件事的过程,我十分激动,感到很自豪。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嘉兴绢纺厂在深圳设有合资公司,不久又成立了独资的深圳嘉绢工贸公司,我具体负责销售嘉绢的绢绸产品。实际上我们公司也可以算是嘉兴乃至浙江在深圳的窗口单位之一,经常负责接待来自家乡的许多参观和办事团队,许多熟人朋友也都把我们公司作为来深圳的落脚点,我自然也成了联系人和接待人,在深圳混得很熟。

1992年的某一天,具体日子忘记了,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洪昌打我电话,说他刚到深圳,住在罗湖口岸旁边的富临大酒店,叫我过去,说有重要事情商量。到了酒店,周洪昌副秘书长把一起来的其他三位同志也召集过来,说开个预备会。我得知这三位是杭州市政府有关方面的干部。

周洪昌说这次他代表省政府来深圳,主要是与金庸先生拟在杭州建造居舍一事作个对接,协商建造的地址、面积、风格样式、所有权的确认等,并准备签协,所以说事情很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周洪昌当即给我们分别布置了任务。他对我说:小李,这次接待金庸先生一行来深圳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由你负责,你这几天的任务是全程做好具体工作,要让金先生一家满意,你的工作做好了,我们的谈判工作就顺利,所以说责任重大啊。

这里要说的是,我仅是在深圳的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周洪昌副秘书长之所以想到叫我加入这次协商洽谈的团队,大概是认为我办事比较靠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吧。我经常接待来自嘉兴以及杭州、北京等有关方面的领导,一来二去都很熟悉了,周洪昌曾担任过嘉兴市市长,他也熟悉我。这次领导信任我,我顿时感到责任重大。

第二天中午,我随周洪昌一起在罗湖口岸接到了金庸先生,金庸先生全家六口坐进了我的七坐小车,下榻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全家人除了金庸先生,还有夫人,儿子,女儿,女婿,外甥女(约5岁)。

接下来的几天,周洪昌与金庸先生经过多次反复磋商,最后确认其中一个沙盘模型,并加以修改。地点选在西湖杭州植物园内,离浙江医院也不远。总投资额由金庸先生全款支付。这期间说到有个小项目当初忘记进预算了,就是通到外面的下水管道工程没有预算进去。金庸先生爽快地给补上20万美元,并说:如果不够,可以再加。协商中还明确了房子建造好后归金庸先生所有,金庸先生百年后所有权归杭州市政府所有,用作展览馆。金庸先生暂定名称为"风云书舍"。双方愉快地完成了签约。

在深圳共同生活的几天里,我跟金庸先生一家接触是最多的,每天都有交流。金庸先生和蔼可亲,说话细声轻语,面带微笑。他说喜欢吃家乡味道的菜,我就尽量按排到杭州菜馆、上海菜馆去就餐,也去吃广东菜馆。

记得在粵海酒店就餐时碰到了一位做大堂经理的嘉兴籍女孩,她年轻漂亮,服务热情周到。听见我们在讲家乡话,就过来悄悄问我:你们是嘉兴的吗?这是金大侠吗?我说是的。聪明伶俐的她,马上对金庸先生说:今天能亲眼见到您很激动,我很幸福,我很喜欢看您的武打小说,并当场背诵书中的诗。金庸先生哈哈笑了,笑得好开心,紧接着这位嘉兴姑娘从一旁的柜子里拿出了金庸先生的书,原来她有空就在看金庸小说啊,她恳请大侠签名,大侠欣然接受了。

听说金庸在此,酒店里的人都围过来了,人们纷纷效仿签名。我看吃得也差不多了,再坐下去人还会多起来,征得大侠同意后就结束了午餐,我们撤退了。那位姑娘送我们到门口上车,还说有好几个同事正在买书途中,赶不上签名了,流露出遗憾。她后来回到嘉兴工作了,有一次我在嘉兴阳光大酒店遇到她,她还说起那天的场景,说终身难忘。

我陪同金庸先生一家去深圳风景名胜点参观。有一次在参观中,接到家乡一位领导从嘉兴打来的电话,他问我在做啥,我兴奋地告诉他,说这几天在参与接待金庸先生。他说:那级别很高啊,要认真陪好啊。说句话实话,我当时一门心思做好接待工作,没有想更多,也没有多拍几张合影,我站位不高啊,现在想到了,但是晚了。

后来我们去香港开公司,我又在香港工作了好多年。凭着与大侠建立起的交情,我在香港与大侠见面的机会倒是很多,并引荐了许多家乡来的朋友得以拜见大侠,金庸先生见到家乡人也是十分高兴,总会安排一次宴请,而家乡人往往会把自己喝醉,方显对金庸先生的崇拜之情,因此有时候热闹,有时候热闹过头而显尴尬。

我与金庸先生全家也都成了朋友,从山顶道一号大侠的别墅,到跑马地明报报社,再到渣华道大侠后来的办公地方(现在是明河出版社)小查先生的公司,我都有所熟悉。

有一次,大侠与我回忆在深圳时情景,他说那次去深圳真的好开心,住得时间最长,一般去,总是上午去、下午回,最多过一夜。这次住了四夜五天,吃到了家乡菜,完成了心中的大事。聊话中他说"风云书舍"的名字改了,叫云松书舍了,风起云涌,青松长驻啊。

金庸先生心系故里,情重西湖,1996年11月5日先生将书舍及藏书无偿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

想起当年我们在深圳与金庸先生同看“风云书舍”的沙盘,到今天“云松书舍”的落地建成,并成为对金庸先生的永久纪念,我触景生情。值此金庸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写下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来自:愚人闲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