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作者:航天器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沿海地区的渔民捕获螃蟹时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这些螃蟹乖乖留在渔篓内,那就是将它们一起放入渔篓中,哪怕是塞得满满当当的,螃蟹们也不会试图逃跑。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原来,在渔篓内,螃蟹们会相互牵扯,它们缺乏协作精神。因此,如果渔篓内仅有一只螃蟹,它很快就能逃脱。但是,当渔篓中聚集了许多螃蟹时,它们反而成为了彼此逃离的阻碍,最终无一能逃脱。

这便是所谓的“螃蟹效应”。听起来这似乎只是一条简单的自然现象,然而,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螃蟹效应的意义变得尤为深远。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理解,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在与家人相处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远离不靠谱拖后腿的亲人

心理学角度认为,人类天生是群居动物,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是人的本能,而这些密切的联系往往来源于与我们血缘关系密切的人。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血缘关系和家族纽带,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古代,人们常以家族为群体生活在一起,互相支持和扶持,

宁国府与荣国府的故事便是一例,家族成员共同分享荣誉与耻辱。在权势显赫时期,家族成员会借助有能力的亲人之力跻身高位。然而,一旦失势,整个家族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虽然在当代社会,这种观念已不如从前那般盛行,但在一些家庭中,这样的相处模式仍旧存在,尤其是在部分较为保守的农村地区。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以北大博士王永强为例,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几个,由于家庭贫穷,父母早早地就要求他辍学出去工作补贴家用。

尽管如此,王永强仍旧坚持自己的学业梦想,不依不饶。从初中起,他便开始自力更生,勤工俭学,甚至还需要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贴补家用。

通过不懈的努力,王永强最终考入大学,并成功进入北大深造,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生涯。遗憾的是,尽管王永强从未得到家人的实质性帮助,

当他和妻子远赴海外工作时,家人却开始把他当做金钱来源,频繁索取财物。这导致他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终于,王永强意识到了家人的真面目,决定远赴美国,与家人断绝了联系。即便在母亲去世时,他也未曾露面。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然而,武志红教授曾明言,认为“父母总是爱孩子”的观点实为一种误导。

实际上,许多父母行为自私,将子女视为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这样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往往会成为子女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正如王永强的例子,他不得不在其他孩子享受父母关爱时自力更生,甚至支援家庭经济;

更严重的是,他的婚姻也因父母的自私而破裂。因此,无论个人多么出色,都应远离那些可能成为阻碍的家人。你的帮助不会受到他们的珍视,反而可能激发出更多无理要求。

第二:应保持低调,避免炫耀

人在获得成就后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这时候可能会不自主地向亲友展示自己的成就,试图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但这种行为不仅可能激起家人的嫉妒,还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作为社会动物,人们相聚一处自然会有所比较。

常言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某人公开其财富和荣耀时,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不满和嫉妒。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社会心理学指出,相比那些遥远的富豪,人们更易嫉妒那些生活在自己周围、处于相同社会阶层的人。

这是因为,这些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环境,更易引发的疑问。

这种嫉妒感可能导致人们行为扭曲,许多人实际上更愿意看到他人比自己处境更差。

当你境况不佳时,他们可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友善;然而,一旦你情况好转,这些人便可能转为嫉妒和敌意。

在与亲朋交往时,过度透露个人信息是极不明智的。一旦他们掌握了你的财务状况等私事,可能会认为你的财富来得容易,纷纷向你借款或寻求帮助。当你拒绝他们时,他们不会自省,反而责怪你缺乏同情心或功利。

心理学:你的本事再大,和亲人交往时,也一定要懂得“螃蟹定律”

即便你协助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存有感激之心。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甚至会认为你的所有努力都是理所当然的。帮助越多,他们对你的依赖和要求就越多。一旦你停止援助,他们便可能对你产生怨恨,甚至四处诋毁你的名声。

因此,无论成就大小,人们都应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向亲友过度展示个人信息。这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对彼此间感情的一种维护。

切记,人性往往难以承受考验。在我们所有的亲人中,最亲近的莫过于父母。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文关键词:亲友关系、心理学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