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作者:铁道兵文化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李明亮

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一营一连,是我的老连队,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连队。

1969年12月12日,我从湖北潜江弃艺从军,在湖北黄陂县祁家湾完成了新兵军事训练,1970年3月转移到陕西旬阳县蜀河镇险滩沟,参加大部队移防襄渝线前期准备和施工的集中培训,6月18日分配到一连。“一连光辉的历史、骄人的战绩是无数战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取得的!”这是我们到老连队后的传统教育课上,赵祥根指导员讲的一句话,至今难忘。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1连战友在襄渝铁路羊子沟驻地合影

我们刚到一连时,连里有5位首长。一位是既严格要求又亲近战士的连长程凤田,他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一位是被称为“拼命三郎”的副连长苌根京(1971年任连长),他那种管理上过于严苛,工作上身先士卒的作风实在让人敬畏;一位是温良恭俭让,善于做细致思想工作的指导员赵祥根;还有一位埋头苦干、任劳仁怨的副连长彭德福和一位被称为智多星的副指导员张华。这个强柔佳配的班子,把一连带得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他们和前任一起,不仅把一连锤炼成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隧道施工队伍,还把连队建设成为战士们温馨的家。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战友合影留念

当时,连队按照上级部署,从成昆线转战襄渝线,通过徒步行军到达旬阳县蜀河镇的羊子沟不到2个月,作为全营的先遣队和突击队,是全团东段管区险滩沟至沙沟段第一个到达施工地的连队。在全管段无路、无房、无电、无水、无粮的条件下,全连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到达驻地后立即展开设防工作前期公路及临时设施的建设。连队承担了羊子沟至蜀河临时公路的部分任务,大家靠洋镐铁锤、钢钎铁锹,在悬崖峭壁上开路。同时,就地取材,用干打垒建墙,用石板和茅草当屋顶建起了连队营房,还开挖山地建成了全营最大的篮球场,不仅满足了全连出操、文体活动的需要,也成为全营铁兵、学兵看电影、文艺演出的集会场地。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开山劈路

四十七团担负襄渝铁路陕西境内蜀河——展园——红号村区段施工任务,一连承担了羊子沟函洞桥、蜀河隧道出口的施工任务。施工初期,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以及生活所需的粮食等生活物资,全靠双肩从汉江边的羊肠小道搬运上山。经过近1年的时间,克服各种极端困难,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蜀河隧道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汉江岸边搭建连队住房

蜀河隧道贯通后,上级又把治理蜀河车站山体滑坡的艰巨任务,交给了敢打硬仗、恶仗的一连。在当时机械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在师、团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锚固法进行治理。全连指战员群策群力,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日夜奋战,硬是把一根根地面上数十米、下挖十几米、桩断面面积10多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锚固桩,牢牢地锚固在山体上,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师通报表扬。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苌根京连长(右)、赵祥根指导员在蜀河隧道

一连的历史和荣光少不了享誉全军的炊事班。她曾连续10年被评为“五好食堂”,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4年被铁道兵树为“改灶节煤先进单位”。连队刚到陕南山区时,由于交通不便,生活物资严重缺乏,缺少新鲜蔬菜和细粮。为了搞好连队伙食,炊事班的战友们发扬光荣传统,把成昆线上的好经验带过来,自己养猪、腌菜、磨豆腐,还粗粮细作把玉米、高粱改做成面条、发糕、卷饼,把原来大家吃不下的窝窝头、糊糊变成了战友们喜爱的可口食品。艰苦环境锻炼人也培养人,炊事班老兵个个身手不凡,涌现出多面手班长晋华江、烹饪高手吕均池、腌菜大王田兴强、白案大师缪水仁、改灶能手戴地昌、精算给养员金仁华等一批“能手”,为全连战胜困难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支援和物质保障。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1连战友在襄渝铁路羊子沟驻地篮球场上

在成昆线全军节约煤炭运动中,炊事班在司务长张华的带领下,科学改造炉灶,成功发明了双眼回风灶,使当年人均煤耗降低达到3两以下,受到铁道兵后勤部的表彰,被树为改灶节煤先进单位,双眼回风灶在铁道兵部队广泛推广运用。在襄渝线面对当地煤炭质量差、供应不足的困难,连里成立改灶攻关小组,从厨房里的刀功到灶房火工,反复分析探讨,将原来的双眼回风灶改为双眼双门回风灶,并制定了煤炭加工成粉,添煤勤观火苗,少开风门,定量添加的操作标准,使耗煤标准不断创新低,而且煤矸石也得到很好利用。被铁道兵树为“改灶节煤先进单位”,创改的双眼双门回风灶还介绍推广到全军其他部队。1970年4月,赵祥根指导员受邀在陕西省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介绍了一连改灶节煤的经验。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1连炊事班送水到工地并为战友表演节目

一连炊事班于1969年9月参加铁10师第四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身在伙房,胸怀世界,为解放全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先进典型发言。于1970年10月1日出席铁道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把连队培养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集体》先进典型发言。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1973年7月中旬,因三线学兵退场,师部调一连到安康农场接替学兵十九连,承担种菜、养猪、小作坊等生产任务。面对全新任务转换,全连指战员勇于迎接新的挑战,虚心学习,不断摸索总结,很快便掌握了生产技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1974年4月,一连转战青藏高原,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做出了新的贡献。

我从入伍到1973年调离老连队,在一连只生活了两年半,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我步入社会的起步点。在我心里,连队就是温暖的家,是战士成长的土壤和摇篮。一连严格管理的光荣传统,敢打硬拼的优良作风,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互相关心的战友情怀,把我这个农民手艺人锤炼成了一名真正的铁道兵战士。

几十年来,不论是当年从连队到机关,还是后来“兵改工”,不管我的工作环境怎样变化,工作岗位怎样调整,最难忘的岁月还是在一连的那些日子。她是我永远的记忆,我珍惜她,我怀恋她!

我的一连我的家 作者/李明亮 美篇制作/袁武学

作者:李明亮,1970年从湖北潜江入伍,曾任一连文书、排长,47团作训股参谋、股长

——摘自《铁兵情缘》 2020年1月

编辑:乐在其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