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朋友随缘就好

作者:苑九芬家庭教育与心理
朋友随缘就好

之前的好友淡漠了

来访倾诉说,之前很好的朋友,后来因为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在一起了,关系也没有以前紧密了。在一次不经意间突然路上相遇,对方也感到平平淡淡,没什么激情了。来访看到对方的状态,自己也激不起热情,只是强装笑脸,尽量说一些问候的话语,缓解气氛。

这样的场景,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以前很好的朋友,之后由于工作的关系,又或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接触少了,关系也自然慢慢疏远了。

其实,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可以和朋友说:“勿忘我。”但对方是否会一直记得,还是转身就忘记,对方说了算。

生活中少了朋友,就像少了一道光一样。但是日子还要过下去,别无他法。有一句话这样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来则聚,水走则散。顺其自然最好了。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朋友随缘就好

观念不同,导致疏远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生活中,朋友之间由于观念不同,导致友情疏远是再正常不过了。不过,也有特例发生。比如历史上有一对特别好的朋友: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李世民手下的大臣。

为什么他们的友谊,能长久,其根本是“方向的一致性”。

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们都在幕府工作,是同事。幕府里很多人,都要外调。房玄龄及时提醒:“谁离开,都不打紧,唯有杜如晦,不能少啊。”

有一段时间,唐高祖认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是手下人挑拨的。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软禁起来,不能谈政事。

但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前,房玄龄和杜如晦惊人地一致,选择了“复出”,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

《旧唐书》里说:“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摸清了对方的底细,也知道自己一定需要对方。这样的友情,着实难得。

回头看,历史上的“房谋杜断”,也应该是就此一例吧。

再看看和我们走散的朋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并不是你想要的;他们对你的安慰,也是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自己更需要能和自己共情的人。

在成长的历程中,人会形成三观,并且按照自己的三观去寻找朋友。但是找了很多年,也不见踪迹。

朋友随缘就好

利益不同,不必同行

利益不同,不必同行。

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追求什么利益,因此有很多玩伴。

游戏之中,输了或者赢了,都没有关系,大不了明天继续比一比。

上学的时候,都想拿第一名。但是第一名是对成绩的认可,并没有妨碍到别人读书。

或者说,同学之间的利益,就是好好读书,非常单纯。

为了上大学的目标,因此愿意和同学携手。

心想,反正各自去不同的大学,现在和同学,有什么好争的。

走出校园,柴米油盐的困扰就来了。还有成家立业,为了在某行业立足,争取到某一段爱情。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18-25岁是所谓的“成年初期”,这段时间里,我们会认知感情,也会发现“孤独”的客观存在。

依靠朋友去驱赶孤独,其实是让自己很难受的一件事。终究会明白,合群的人,越发孤独。

接近的人越多,得到了利益越少,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利益。这是自己不想要的结果。索性,习惯独来独往,在社交的过程中,也是逢场作戏而已。

《礼记》中说:“同门为朋,同道为友。”

原来,朋友两个字,要拆开来看。一起读书,同为某个人的门生,就是“朋”;一起走某条路,获得某种利益,才是“友”。

从“朋”变成“友”,是很难的。没有朋友,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毕业十几年之后,再组织同学聚会。每次都无法全部到齐,有的人一次聚会也不会参与。

都各奔前程了,还有什么好聚的。

朋友随缘就好

需要齐心协力的朋友

困难不同,不必共鸣。

《伊索寓言》里说:“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与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好朋友,就是患难与共的人。并且在困难之中,最容易见到真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情绪价值”。

也就是说,每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和对方产生共鸣,促进一段亲密关系。彼此也能提供情绪价值。

如果身边有和自己情绪共鸣的朋友该多好。

朋友随缘就好

朋友随缘,不强求

人与人之间,因为缘分而遇见,因为缘分而走到一起,也因为缘分尽了而分开。

这一生,有缘,无缘,都是无法强求的,一切随缘就好。

我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家长成长导师,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将会获得更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和实操,持续更新,敬请期待!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如果喜欢就“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如需帮助和咨询,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