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作者:河北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李青云(1903-1934),河北省成安县贾庄村人。幼读私塾,1916年考入县立高小。1920年考入武汉军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北伐军攻克武汉,拥护北伐。1928年,任冯玉祥西北军二十三军军部上尉参谋,结识军参谋长赵博生。中原大战失败后,任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部少校参谋。1931年2月,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经七十三旅上尉参谋刘振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七十三旅学兵连连长和二十六路军中共特别支部士兵支部书记,先后发展党员9名,成为我党在军中的中坚力量,参与策划宁都起义的一系列工作。起义成功后,任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五军四十三师一二九团团长。1932年2月下旬,率部参加赣州战斗,后因战功升任红四十三师师长。7月,在水口击溃粤军陈济棠部,受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贺电嘉奖,后因战功卓越,升任红十五军军长。1934年夏,他抱病指挥部队作战,病逝于江西永丰县滕田附近,时年31岁。

01

求学报国

青云兄妹四人,排行老大。父亲李逢昌,文盲,以务农为业。母亲武氏,是一个善良的家庭妇女。

青云的外祖父武棋相(成安杨庄人)是前清一名秀才,思想颇开明,青云幼时,即跟其读私塾(后改建为初级小学)。青云天资聪敏,但初学时不知用功,常于上学的路上玩耍、迟到,人送外号“拉路神”。外祖父为了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便多次给他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以古人刻苦自学的事例开导他。还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黎明必起,洗漱完毕,就督促其读书。当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时期,政局动荡,前途莫测,富有爱国心的武老先生就经常给他讲诸如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勉励外孙长大后为国出力。在武老先生这样严慈管教和影响下,青云逐步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决心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一九一六年,青云初小毕业,父亲希望他回家务农,以做自己的帮手。青云征得了外祖父的支持,说服了父亲。考入了县城国立高小。第一次离开家门,离开亲友,但他怀着求学报国的志向,自我严格要求,努力学习,惜时如金,同班同学中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常常去逛大街、上饭馆,并怂恿青云一块去,但青云从不与他们苟合。青云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晚上常常须校长老师多次催促才睡觉。由于他的刻苦用功,每年寒暑考试,成绩总在前五名之列。年终鉴定品行,每次都得满分。然而,青云并不是“埋头不问窗外事”,他关心时事,关心校内外的政治斗争。一九一八年,县城的反动豪绅迫使治学比较严谨的原校长辞职。让一个姓程的大烟鬼担任校长,青云和同学们一起摔碎了他的烟具,举行了罢课斗争,受到了一次锻炼。

02

弃文从武

青云在县城高小读书两年,毕业后于一九二〇年到范町小学担任教师。这时正是北洋军阀当政,对外屈服帝国主义的压力,丧权辱国;对内压迫民众,竭力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当时成安一带又逢大旱之年,许多穷人被追离乡背井,出外逃荒要饭。面对社会的黑暗,青云心中很是苦闷。他无心教学,希望能找到一条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出路。

一九二〇年秋,一位在武汉的亲戚回来探亲。经交谈,青云得知武汉有一所军校。青云从军阀统治的严酷现实中,逐步看到了枪杆子的威力,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命运,手中没有枪杆子不行。因此,便毅然跟着这位亲戚出走,竟如意考中了武汉军校。他奋发学习,努力掌握各种军事知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毕业后留校任教。

一九二六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组织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一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青云深感振奋,他竭诚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拥护北伐,盼望革命军迅速北进,将反动军阀全部消灭。但是,四月十二日,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独夫民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武装政变。七月十五日,武汉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汪精卫撕下了“左”派的伪装,也叛变了革命,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各界进步人士,武汉三镇一片白色恐怖。青云做为一名竭诚拥护北伐革命的活跃分子,也在被捕之列。危急之中,他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冒险混出城外,长途跋涉回到家中。

蒋介石、汪精卫之流,断送了革命,将中国人民重新投入水深火热之中。青云对此万分悲愤。回到贾庄,又见家乡人民因旱灾、兵祸及反动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比之过去更加贫困。就连自己这样原来较殷实的人家,此时也难以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到几十里以外的邯郸去贩运高梁,从中赚个一升半斗,以解危难。青云闷闷不乐,无计可施。晚上无事时,常一人独立村头吹箫解忧。

一九二八年,冯玉祥所属西北军路经贾庄。内有一位军官是青云的熟人。青云早已得知,当广东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冯玉祥也率部誓师,响应北伐,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于是青云便抱着希望,随这支部队离开了家乡,不久开拔陕西。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图|李青云烈士逝世地址—江西省永丰县藤田(白玉高)

03

得遇“知己”

青云投身西北军,在二十三军军部任上尉参谋。在这里,青云结识了军参谋长赵博生。赵博生,一九一七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素怀救国救民之志,从无升官发财之心,在西北军向来被称为“真正不要钱的将军”。赵、李二人性格相似,都以沉着寡言著称。对时局对人生都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因此一见如故,相识恨晚。博生将青云视为心腹,青云将其视为知己。

青云文章和字体都写得不错,因此,军部一切刻写油印事宜便都由他承担。此类事情又累又脏,但青云埋头工作,从无半点怨言。由于他有魄力、能吃苦,很快由上尉参谋提拔为少校参谋。

一九三O年,赵博生调任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该旅实际上正处在筹建阶段,所属只有一个五百余人的教导团,赵便借此为契机,设法将青云调来,任特种兵旅旅部副长官,协助自已负责教导团的训练工作。青云深知赵博生的用意,和博生一起,积极在教导团灌输救国救民的思想。赵博生为了抒发自己的革命壮志和理想,亲自编写了一首《革命精神之歌》:“先锋、先锋!热血沸腾。先烈为平等牺牲,作人类解放救星。侧耳远听,宇宙充满饥寒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仁、成功;实现大同。”青云非常喜欢这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歌,帮助赵博生斟酌字句,带领学员积极学唱,激发大家为平等而战,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民而奋斗。

在练兵场上,青云从难从严要求,亲自示范,事事做表率,一切从实战出发。有一次他领学员打野外,赤脚涉过一条河流,对面是一座山丘,山上荆棘丛生,蒺藜满坡,而山头正是假设的敌人的阵地,怎么办?学员正在犹豫,只见青云涉水上岸无半步停留。大喊一声:“冲啊!”恰似离弦之箭,直向山巅冲去,学员们见此情景,士气顿时大振,争先恐后,蜂拥而上,一鼓作气占领了“敌人工事”,将胜利的旗帜插上顶峰。赵博生目睹这个情景,和孙毅同志谈及此事,连口夸奖青云“不简单”。

04

南山举起

一九三O年,冯玉祥联合山西阎锡山和桂系军阀,展开反蒋战争。从四月份起,一直打到九月,这时东北的奉系军阀发出通电拥蒋,大举入关,突然抄了反蒋联军的后路,阎锡山缩回山西。攻入湖南的桂军退回广西。蒋介石机用重金收买冯玉祥的高级将领,致使冯部二十六万将士土崩瓦解,冯玉祥被迫下野。十月,蒋军兵临西安城下,留守西安的冯部十四军军长陈毓耀为保官保命,缴械投降,接受为蒋介石的改编。面对这种局势,青云心潮起伏,彻夜难眠。他怎能忘记,一九二七年,就是这个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断送了北伐革命;他怎能忘记,一场中原大混战,又是这个蒋介石,蹂躏了多少无辜的百姓。旧恨未报,又添新仇,他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找到赵博生,一反平时稳重寡言的习惯,慷慨激昂直抒己见,表示宁死也不做蒋介石的“走卒”。听了青云的话,博生顿时面露喜色,原来这也是他的想法!

赵博生、李青云、孙毅、郭如岳这些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经过细致地分析商讨,一致认为:由于平时的教育,教导队多数学员已具有初步的革命觉悟和爱国热情;那么,可以不可以把这支部队拉出去,摆脱军阀的控制,逐步发展壮大,建立一支真正地独立地为国为民的军队?他们决心尝试一下……

紧张的半个月过去了,虽然经过周密的安排,部队没有什么大的伤亡,但势孤力单,供给无着,特别是军粮无法解决,这时,被委任为“渭北招抚司令”的陈毓耀得知此情,乘机派原教导团教官詹世泽前来东江口,劝赵博生回西安接受改编。迫于无奈,为免遭全军覆灭的危险,救国军只好返回了西安,五百余人被编散。青云和郭如岳被编到五十八师一七三旅旅部任参谋。

由于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不懂得做群众工作,起义失败了,事业未成,报国无门。青云、博生他们的心情是苦闷的,他们不甘心就此罢休,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青云感到仿徨。不过有一点他是深有体会的,那就是:“要革命就必须有实力。”赵博生对此深为赞同,他分析,驻在山东济宁、嘉祥一带的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原是冯玉祥的亲密部下。冯失败后,孙接受了蒋介石的改编。但如果冯玉祥东山再起,孙连仲还是冯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赵博生建议青云和郭如岳暂去山东孙部,到七十三旅董振堂那儿,等待时机,另谋出路。他自己则准备到别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再做决定。事情就这么定下来。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图|李青云亲笔书写宁都起义经过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姬鹏飞题词

05

宜黄入党

青云从陕西去山东,途经家乡,他停留了几天。那时正是旧历年底,眼看春节将到,年老的父母,久别的妻子,还有已哑哑学语的幼子,他们是多么希望青云能在家里一块过一个团圆年呀!人非草木,青云怎么不想留下来呢?但他左右权衡,认为还是应以军事政事为重,须尽快到山东找到董振堂旅长才是。于是他耐心说服了父母双亲,辞别了妻子,登上了东去的征程。

青云到达七十三旅的驻地嘉祥县,董振堂高兴地接待了他。董振堂,一九二三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赵博生有同学兼老乡之谊,也是一个正直的爱国军人。他将青云安排在旅部,仍任少校参谋。先期到达的郭如岳仍任上尉参谋。不久,赵博生也受孙连仲的邀请,来到二十六路军任总参谋长。

二十六略军是冯玉祥战败后被蒋介石改编的部队,官兵大都是北方人。蒋介石对这支部队很不放心,怕他们留在北方不好管理,便于一九三一年二月间,命令二十六路军开跋江西“剿共”,以图达到排除异己和消灭红军之一箭双雕的目的。这件事情对于青云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晴空霹雳。当时他对共产党的宗旨、共产党的性质,并不怎么清楚,但知道共产党是北伐革命的中坚,是坚决革命的政党。他想,自己到二十六路军来,本是要寻找一个报国的机会,现在却要去打共产党,这怎么行呢?不!不能,可又该如何呢?他苦思良久,能不能找到共产党,跟着他们一起革命呢?对,到江西前线,找共产党去!就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青云随着队伍出发了。

他们坐火车到达南昌,由南昌出发改为步行。路上青云认识了七十三旅学兵连学兵王际坦(现名王幼平)。王是因帮厨烫伤了脚落在队伍后面。在交谈中,得知王是山东济南人,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流浪到天津,才当的学兵。这就引起了青云的注意,问:“你们学校有共产党吗?王答:“我的几个同学就是共产党员。”青云心中暗喜,忙试探地问:“那些同学还能不能找到?”王摇摇头说:“自分散之后天各一方,已找不到了。”从这里以看出,青云寻找党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一九三一年三月下旬,青云所在的二十五师至江西宜黄,这儿已是接近中央苏区的前沿地带。只见各处墙壁上有红军游击队刷写的一条又一条标语口号,特别是高高的山坡上,赫然醒目地刻着一行大字:白军弟兄们,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半年之久得了什么?为什么又来打工农?青云看了为之一振,更加希望能找到共产党。但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二十六路军虽然遭到游击队的骚扰袭击,弄得疲惫不堪,但却连红军的影子也没见过。人地两生,怎么能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呢?青云秘密和赵博生谈起自己的心思,结果两人又不谋而合。博生不由得又回忆起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刘伯坚等在西北军工作的情景,那时候,全军政治空气浓厚,官兵爱国热情高涨,军纪严明,士气大振。赵博生说,能找到刘部长(指刘伯坚),就能和共产党联系上,共产党的中共机关在上海,博生建议青云去上海设法打听寻找一下。青云完全赞同,便请了事假,来到繁华的上海。但当时党处于绝密的情况下,虽然多方奔走,犹如大海捞针,何处去寻?青云徒劳而归,只买回两本政治书籍(普列汉诺夫的《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布哈林的《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与知心朋友秘密传阅。

与此同时,二十六路军中的地下党员也正在积极寻找党的上级组织。七十三旅的上尉参谋刘振亚,是大革命失败后潜伏下来的少数共产党员之一。他与党员袁汉澄(现名袁血卒)接上关系后,便与袁到开封找河南省组织,通过河南省党组织,袁到上海与中央取得了联系。参加了由中央军委兵运科负责人朱瑞同志主持举办的兵运训练班。五月下旬,袁汉澄与特派员王超等人一块回到宜黄,向刘振亚传达了中央关于在二十六路军中积极开展兵运工作,争取该军到革命方面来的指示。此时恰逢二十六路军高树勋师刚刚在中村吃了败仗,加上南方正是烦人的梅雨季节,官兵士气低落。根据这种情况,他们决定立即开展活动,抓住矛盾,利用关系,进行政治瓦解,把反蒋与倾向革命尽力争取到共产党方面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刘振亚与李青云同在七十三旅旅部参谋任职,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接触中,他对青云的才干与为人是十分敬佩的,他详细了解了青云的历史与思想状况,知道青云迫切要求进步。他向青云讲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奋斗目标,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区别等知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问:“你愿意加入共产党吗?”对于这个问题,青云既感到突然,又感到自然。他从刘振亚和他的几次谈话中已经有了某种预感,渴望已久的心愿就要实现,茫茫黑夜的摸索即将结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救过救民出力的光明前程就在眼前,还有什么犹豫呢?他的心激动得好像要跳出来,肯定地答道:“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党,是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党,我愿意加入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名忠诚战士。”“做共产党员是要冒杀头危险的!”刘振亚严肃地说。“刘参谋”,青云握住刘振亚的双手,充满激情地说:“为了救国救民,我李青云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找党,我已经奔跑了好多地方,找了好久。现在终于找到了,没说的,此后青云这百余斤就交给党了。”

青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实现了他的夙愿。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直至宝贵的生命,全都贡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考虑到当时环境的复杂艰苦,任何情况包括流血牺牲随时都可能发生,所以这年夏天他给家里去了一封信(信寄给舅父,由舅父转达),邮了平时积攒的一百五十块钱。信中透露这可能是最后一封信了,他托舅父把这笔钱代管好,如果父亲因抽大烟将地霍完,这钱就作为母亲的养老费;如果还有地,这钱就作为儿子的抚养费,他殷切希望父亲改掉近几年染上的抽大烟的恶习,好好种地过日子,他还对母亲、妻子、儿子表达了无限深情……

06

宁暴中坚

青云入党之后,积极为党工作,在刘振亚的指示下,也开始了发展党员的工作。那次青云和王际坦相识,虽然没有得到党的线索,但互相有了了解,成为经常来往的好朋友,此后青云多次和王际坦接触,讲社会黑暗,百姓的痛苦,常常有意识地转到共产党的话题上,使王际坦在不知不觉中对共产党有深刻的认识,这时,他便对找不到那些党员同学而感到十分的遗憾。青云抓住火候,说:“我是共产党员,你愿意加入吗?”王际坦自然是求之不得。

王际坦入党,这是二十六路军地下党恢复活动后发展的第一个士兵党员,为在士兵中发展党的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党组织非重视,让青云着重抓好这一工作。青云与王际担多次联系,规划了今后党的工作方向,指示王际坦尽快在学兵连开展秘密建党工作,积极发展党员,但初期要个体活动,单线领导……他强调学兵连工作的重要性,他还谈到自己也打算活动一个能接近学兵连的职务。

一九三一年七月,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命令二十六路军进驻宁都,在这里青云又介绍老战友郭如岳入了党。

当时的宁都,县城周围一二十里地以外即是红军苏区,二十六路军仅靠一个团维持一条通住广昌、宜黄的狭窄交通线,而且常受到共产党游击队的袭扰、截击,很不安宁。二十六路军官兵本来对南方的环境就不适应。如今又孤军深入,兵饷不足,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每天都有死人的事情发生。进驻宁都不到三个月时间,城周围就增加了二三千个新坟头。因而官兵厌战思乡,人心浮动。九月中旬,第三次“围剿”又被红军彻底粉碎。二十六路军虽然没有受到打击,但蒋介石令其他各路军都向后撤,唯独要二十六路军继续留在宁都,此时,东北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二十六路军纷纷要求:回北方,打日寇。蒋介石却大加训斥,还令其嫡系朱绍良部在宁都北边的广昌一带堵住二十六路军的后路。这就更加激起了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的不满和愤慨。党组织研究和分析了这种形势,决定抓住时机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地政治鼓动,因势利导,把官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促进革命条件的早日成热。于是,党员们分头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宣传瓦解工作。如有的以闲谈的方式启发士兵的觉悟;有的利用连队集合点名时的开场白借机发挥,宣传抗战。青云、刘振亚则在给七十三旅学兵连上课时,详细讲述日寇在东北制造的“万宝山惨案”,抨击蒋介石拱手把东北的大好河山送给敌人的卖国罪行,激发士兵的爱国热情。

七十三旅学兵连原是军阀孙殿英在天津招收的学兵,被孙连仲部十三师师长董振堂在河南修武县扣下,组成该师军官训练队,后改为学兵连的。其学兵多是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小知识分子,易于接受革命思想。地下党为了抓住这支力量,完全赞成青云关于“活动一个能接近学兵连的职务”的打算。第一步向董振堂旅长建议,恢复了对学兵连的教学业务,青云、刘振亚等兼任了教官,接着又进一步活动青云到学兵连任职。原学兵连的连长名叫孙锡,常常打骂学兵、克扣军饷,是一个民愤极大的家伙,但过去学兵敢怒不敢言,地下党就暗中鼓动学兵展开斗争,向旅部派来的教官反映孙的所作所为,扬言再这样下去就要开小差。董振堂一向把学兵连视为“嫡系”,听了众人的反映,自然十分重视。便撤了孙的连长职务。青云自到七十三旅以来,董振堂颇为赏识。认为他有才能,可信赖,经慎重考虑,任命青云担任了学兵连连长。

青云来到学兵连,立即废除了打骂制度,提倡官兵平等,鼓励士兵敢于讲话,敢于发表意见。教育大家关心时事,爱国家爱人民,他还组织了由副班长和士兵中的积极分子参加的“学术研究会”(该连正班长多系行伍出身的老兵油子,副班长则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学习测绘、画图等业务知识,一方面研究时局,研究政治理论,借以宣传革命,培养骨干。学兵如拨云见日,久旱得雨。从此,学兵连开始出现一派新的气象。

与此同时,王际坦根据青云的指示,积极而又慎重地在学兵连发展党员。从七月到十一月份,先后发展了赵鸿志、杨艺林、谭时清(现名谭志刚)、刘静生、霍万仲及一个姓陈、一个姓李的同志共七名党员。加上青云和王际坦,学兵连就有了九名党员,是二十六路军地下党员最多最集中的单位,成为党在该路军的中坚力量。

根据组织发展情况,二十六路军秘密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刘振亚任书记,袁汉澄任组织委员,王铭五任宣传委员;特支下面分设官长支部和士兵支部,刘振亚兼官长支部书记,青云任士兵支部书记。

党的地下工作正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起义条件日趋成熟的时候,十二月初突然发生了意外紧急情况:王超奉调回上海,路经南昌的时候,误将二十六路军地下党的文件交给了敌人。蒋介石的南昌行营发来了十万火急电报:“令二十六路军指挥部严缉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五三名共匪分子,星夜送行营惩处。”

特支火速研究了这种意外情况,决定以“联合红军抗击日寇”作为政治鼓动口号,立即着手,准备起义。根据分工,刘振亚、王铭五和李青云负责下级军官及士兵的党员组织工作,已成为共产党员的总参谋长赵博生,负责应付南昌行营的压力和争取上层军官的工作,袁汉澄则去苏区向红军总司令部取得联系,汇报情况。

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在赵博生、刘振亚以及青云的争取下,已完全站在了起义的一边,他为了慎重,与青云商量,也准备派人去苏区联系。青云争得地下党同意后,董便把郭如岳叫到旅部,向他交待了任务,让他起草了给红军总司令部的信,修改后王际坦抄好,叫郭如岳缝在衬衣内,化好装,翌日拂晓动身上苏区。因当时董振堂还不是党员,有些事情不便说明,青云等郭如岳走出旅部后,才低声告诉他:“到苏区的联络暗号是‘朱瑞叫来的’”,连说几遍叫他记住,并对他说,此次袁汉澄也要去苏区联络,嘱咐他要亲自把信交给朱总司令。

郭如岳走后,青云以外出测绘为名,把王际坦带到宁都南郊,王汇报了党员在下面活动的情况,青云决定自翌日晨开始准备,以伪装野外演习,准备在万不得已时把队伍拉走。他拿着一张预先画好的路线图。指着图上二十六将军警戒线,说:“野外演习时,越过警戒线向东插,经赖坊奔固村,第一集合点赖坊,第二集合点固村。”

到苏区联系的袁汉澄、郭如岳,先后到达端金的叶坪,向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领导同志汇报了二十六路军准备暴动的情况。取得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用最大的努力争取全部暴动,万一不能全部暴动,则实行局部起义,时间定为十二月十三日”等具体指示。他们返回宁都后,地下党坚决贯彻执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立即进行起义的具体部署。

青云带领全连,到长岭脑、老溪坎一带,天天以进行野外演习为名,熟悉到苏区的道路和山川地形,回营后又积极备战,兵不离营,枪不离手,束装待命,空气十分紧张。士兵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但都感到暴风雨就要来了。

这天晚上,赵博生来到学兵连连部。青云喜出望外,忙让王际坦到外面放哨,昔日的战友,如今又成为同志,两人每每见面,心中有多少话要说啊!但此时他们无暇谈及其它,而将话题集中在了准备起义这件大事上。赵博生说:“如今情况复杂,变化难测,咱们做最坏的打算。假如大部队起义不成,最终也要将学兵连拉走,有把握吗?”青云望着博生那期待与信任的目光,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庄严地点了点头。尔后,又将王际坦叫进屋,向博生作了介绍。

送走赵博生,青云问王际坦:“我们有没有把握把学兵连拉到红军那里去?”随即他们认真制定了计划:责成每个共产党员至少要团结和带动学兵三个人,要在连上进行鼓动,说二十六路军的兵早晚要喂江西的狗,骂国民党官僚腐败,骂蒋介石是卖国贼,红军不打人、不骂人,官兵平等,作战勇敢等等。根据商定的计划,王际坦赶紧找同志“咬耳朵”。大家都认为只要能团结三十人,带动一个连有把握,于是立即开展了活动。一天,赵鸿志设法试探,在厨房里借故发作;最后大发牢骚:“老子当红军去!”十几个战士围着行军锅正喝水,听到之后纷纷相应:“你前边走,我后边跟。”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正在这个时候,传来一个消息:从南昌给二十六路军运来的棉军衣和薪饷已经到达广昌,不日即可运到宁都。如果仍按原定时间起义,这批物资就无法得到。于是,特支派袁汉澄,七十四旅派卢寿椿,再次去苏区汇报请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研究了这一情况,同意起义时间推迟一天,并决定起义成功后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下辖十三、十四、十五军。

特支马上在七十三旅旅部小楼上召开了包括李青云、赵博生、董振堂参加的行动会议,就起义事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青云和董振堂出于对起义成败的关心,表示了对七十四旅的疑虑。经赵博生、袁汉澄介绍情况,大家一致同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实现全部暴动的方案。

根据部署,十三日晨,李青云命令全连官兵立即全副武装,随时准备紧急集合,当下全连装束停当,集合在营房静待了一天,晚上又下令不准解包袱毯子,抱着枪睡觉。十四日白天又是照样待命,不见动静。党员们已经沉不住气,都来找王际坦,王就来找青云连长。青云两天操劳过度,显得很憔悴,不是独坐在连部门口,就是在院子里踱来踱去,见王际坦着急,他不是只说一句“沉住气”,就是光摇头,不答腔。可以想见在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青云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十分不安的。

由十三日等到十四日,这一天一晚的时间好难熬呵!好不容易到了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的黄昏,这是宁都暴动的时刻。青云从旅部开会回来,立即找到王际坦,兴奋地说:“问题闹大了!”意思是二十六路军都要参加暴动。紧接着,青云又召集各班的积极分子谈话,激动地宣布:咱们就要解放了!顿时满屋子沸腾起来,大家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一个个热泪盈眶,轻轻地喊出:“解放啦”“当红军去!”青云接着又说:“今晚要特别加强警戒,从十字街口到东门和北大街,都要派出双岗,加固简易工事,注意来往行人,答不上口令者,不论是谁,一律扣押关进连部空屋内。”

这晚学兵连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一是扼守城内大街,二是占领总指挥部电台。

根据青云连长的紧急命令,一部分战士跑步来到各警戒地点,警惕地守卫着各个岗哨。王际坦和蒋跃德在十字路口放游动哨,他俩手持明晃晃的刺刀、步枪,或前或后,监视着四周的一草一木。那些从这里路过的反动军官、官吏和豪绅地主,答不上口令,就被抓了走来,关了满满一屋子。这些家伙平时威风惯了,这时候气极败坏地喊叫:“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关我们?快找你们当官的来!”士兵们回答:“谁和你们是自己人?你们是压榨人民的吸血鬼,是敌人!”

与此同时,青云命令四班和七班由郭如岳指挥,攻占了总指挥部电台,没放一枪一弹分别占领了总部第一电台和第二电台。黑漆的夜晚,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平静的夜幕下面却遮盖着多么不平静的场面。

在城东原天主堂传教士住处的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里,小楼上灯火通明,香味四溢,赵博生按预计计划正以参谋长的身份“宴请”团以上军官,晚上十点钟左右“叭”一声枪啊,赵博生当即宣布暴动开始,赞成者举手表态,少数几个想逃跑的当场被捉。

清脆的枪声从总指挥部传遍宁都的夜空。听到这振奋人心的起义信号声,蒋跃德赶紧跑到连部报告,青云高兴地说:“好,好!你们更要加紧警戒。”

各起义部队按预先指定的目标一起行动,十五日清晨六点,战斗全部结束。大股大股的起义部队陆续地来到城外东南角的高塔下集合,然后整队走向苏区,出城走的路,正是青云带领学兵连演习的路线。过去他们出来,何曾见过老百姓的一个影子?可如今刚走到长岭脑,就见路两旁站满了男女老幼,他们有的举着彩色小旗,有的捧着热乎乎的米粥,个个面带笑容,这种场面对于白军士兵是非常陌生的。青云见此情景,十分感慨地告诉大家:“这是苏区的老百姓在欢迎我们哪!”大家听了,不由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顾问孙毅题词

07

爱兵楷模

伟大的宁都暴动,标志着旧军队生活的结束,做为光荣的工农红军的一员,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兴奋之余,青云也考虑着今后的努力方向。

就在这时,三班发生了一件事:学兵蒋跃德因夜间执行任务劳累过度身体欠佳,白日又背着两支枪行军五六十里,走着走着,突然头晕眼花,一头栽倒在地上。他刚想坐下歇歇再走,不料班长谷占彪上来就给了他一脚。蒋跃德非常生气,说:“暴动了你还打人?”谷占彪见蒋敢于当面顶撞他,竟说:“就打你!”说着又是拳打脚踢,蒋跃德忍气又走了二十余里,到达宿营地后,就去找青云连长报告,青云听了此事,气的脸都白了。这个谷占彪以前不时打骂士兵,青云多次批评教育,可至今不改。青云一向痛恨这种军阀习气,特别是在这大喜日子里,他怎能允许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于是马上把谷占彪叫来厉声训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你怎么还打人?我们已加入了红军,红军不许打骂士兵,你不知道吗?你这样屡教不改,真是无法无天。”为了使这些有军阀旧习的人幡然醒悟,青云采取了一个严厉的措施,罚谷占彪在三班门口认错赔礼。这一下士兵们扬眉吐气,心中好不畅快。

这件事使青云深刻认识到,虽然起义了,但旧的思想旧的习惯并不是很快就消灭了的,把部队改造成真正的红军,还必须下一番功夫。

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令起义部队集中在九堡、龙岗、秋溪一带整军。

七十三旅编为十三军,驻在龙岗。一天晚上,由青云主持,召开了原中共二十六路军士兵支部大会。这是士兵支部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支部大会。刘振亚、赵博生、董振堂和刚到任的十三军政治委员邝朱权等都参加了会议。青云同志首先向大会报告了宁都起义的经过。总结了士兵支部的工作,对即将奔赴新岗位的党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会议接着讨论并一致通过了董振堂同志的入党申请,报请上级党组织审批,最后,士兵支部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学兵连党员们留下分配工作,其余则全部开往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

青云被分配到第十五军四十三师一二九团任团长。十五军是以原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七十四旅为基础组建的。该旅较之其他旅,武器最好,实力雄厚,官兵也多一些傲气,加之起义前党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起义后的改造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重。如何带好本团,使之为一支过硬的队伍,这是青云时时思考的问题。

生活简朴,不摆架子,关心他人,爱护士兵,这是青云一贯的作风,还是在西北军十四军特种兵旅教导团的时候,一次工兵助教郭如岳患病,青云不但每天给他煎药、端饭,还与赵博生一起顿顿吃小米窝头,省下细粮让郭如岳吃,体贴爱护亲如兄长。那时候,青云认为这是一个正直的军人应有的品质。入党之后,他进一步从阶级感情上看待这个问题。在学兵连,他和士兵穿一样的服装,束小皮带,着布鞋。衣服脏了从没有让别人洗过,都是自己动手。他说话和气,面带笑容,不吸烟,不酗酒,高兴时就哼两句京腔,早起跑步,傍晚散步,有时爬山,办公余暇,总是看书学习。

青云担任了红军的指挥员,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带头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军事,还积极协助上级派来的政工干部搞好全团的整编与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深入连队,检查干部、战士的作风、纪律,鼓励他们向红军兄弟部队学习,尽快使自己在思想上、作风上迅速转变成为真正的红军战士。

青云爱护红军战士,关心他们的疾苦,对于战士的困难,只要他知道的,都尽量帮助解决,他担任师长时,一次听到有人在痛苦地呻吟,走过去一问,原来是战士王金堂挖战壕时腿部受细菌感染,肌肉发黑,疼痛难忍。医生为挽救其生命,要给他锯腿,但他死活不同意。青云理解他的心情,一个战士没有了腿,还怎么行军,怎么打仗,怎么消灭敌人?青云将这件事记在心上,关切地向医生询问治疗办法,得知师卫生队存有一支治疗感染的特效药——德国“六○六”针剂,那时由于敌人的封锁,苏区医药奇缺。这支针剂本来是留给师首长以防急用的。青云说服了医生,将针剂送给了王金堂,使他的伤腿得以保留下来,并很快痊愈。这位战士对此终生念念不忘。

08

英勇善战

一九三二年二月下旬,红五军团接受了第一个战斗任务:开赴赣州外围,援助攻城的红三军团,打赣州,(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者鼓吹“以占领几个中心城市为主,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错误方针指导下的盲目行动)。该城三面环水,地形险要,城池坚固,城内守敌兵力雄厚。红三军团几经炸城未克,反而发生了师长郭炳生率众火线叛变投敌的事件,致使三军团遭到城内守敌与城外援敌的腹背夹击。危急时刻,经过两个月的整编与政治教育,面貌一新、斗志高昂的红五军团进入阵地,他们手挥银光闪闪的大刀片与敌拼搏,杀的敌人尸横遍野,顶住了前来救援的敌王牌十一师,掩护红三军团安全地撤了下来。

随后,红五军团又与红一军团组成东路军,由毛泽东同志率领,东征福建。四月十日,占领龙岩,歼灭福建军阀张贞部之教导团大部、独立团全部。十九日乘胜追击,与敌张贞的四十九师及敌陈国辉部,战于天宝、十二岭榕子峰及宝林一带。敌张贞师大部被消灭,小部溃散,俘副旅长一名,兵士数千名,军用品无数。二十日占领赣州,缴获飞机二架,兵工厂一家。

在这些战斗中,青云经常主动出击,担当最艰巨的任务。关键的时刻,他身先士卒,将上衣一摔,光着膀子,挥着大刀,亲自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出奇制胜,屡建战功。因此漳州战役之后,他被提拔为四十三师师长。

红军东征,蒋介石非常恐慌,便调十九路军至福建,对付红军,同时又令广东军阀陈济棠进攻中央苏区之南部地区。

陈济棠自恃强大,纠集了二十个团的兵力,在余汉谋的指挥下,气势汹汹,直向我根据地扑来。六月初一,红五军团奉命向西行动。于中下旬与红三军团汇合。在我军夹击下,粤军纷纷逃窜。企图退回广东。七月一日,红军与敌李振球、叶肇的两个师激战于新城、池江一带。二日,又乘胜追击溃军,占领大小梅关。将南雄守敌一个团全部缴械。粤军狗急跳墙,急红了眼,于是敌张枚新师四个团、李汉魂三个团、陈章两个团,张达一个团、香翰屏、余汉谋之各教导团、独立团,共十三团之众,集于南雄之水口圩南岸,企图凭险顽抗。

水口圩是广东南雄县的一个小村庄,坐兹在山坡之上,山沿着水,水环着山。粤军依仗兵精粮足地形熟,以少数兵力占据山头做据点,构筑工事以逸待劳,青云仔细观察了敌人的阵势,研究破敌办法,成竹在胸。于是报告总指挥部:“我出击了!”避开敌人火力强大的正面阵地,寻其薄弱之处,来了个钻心战术,出其不意地一直向敌后卫打去。刀光闪闪,杀声震天,敌人阵角顿时大乱。

水口一战,我英雄的红一、三、五军团与敌激战三日三夜,虽未全部消灭敌人,但击溃了号称顽强之粤敌十几个团的兵力,保卫了苏区南部边疆,受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贺电嘉奖。青云也受到军团指挥部的表扬,被提为红十五军军长。

七月下旬,青云率红十五军北上,与红十三、十四军及第一、五军团并肩战斗,于八月间连克乐安、宜黄、南丰等县城。

十二月中旬,值宁都兵暴成立红五军团一车纪念日,青云做为宁暴的领导者之一,与博生、董振堂一起,受到了中华苏维埃临时央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一九三三年初,蒋介石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这期间,青云率部于一月上旬在长员庙钳住一路敌军,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在黄狮渡击溃敌九十、二十七、十四师;二至三月,在黄坡、东坡与红一、三、五军团其余各部一道,用集中优势兵力,大兵伏击的战法,先后全歼敌五十二、五十九、十一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红十五军的大刀片又发挥了其所向披靡的威力。

红五军团劈大刀是劈出了名的,但“左”倾路线的领导者却嫌其“不正规”,在水口战役之后,竟命令这些大刀片回炉。结果打出的刺刀软的不能用,青云对这种愚蠢的做法很生气,就想办法让十五军的一、二、三团每个连留下了六十把大刀,在东坡战斗中,当敌十一师在草鞋岗垂死挣扎,战斗不能迅速结束时,青云组织一支四五百人的大刀队,威风凛凛杀向敌阵,顿时把敌人劈得魂飞魄散,鬼哭狼嚎,乖乖举手投降,师长肖乾也被击毙。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又调集一百万兵力,二百架飞机,并以五十万重兵,对我中央苏区开始第五次“围剿”,敌以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层层构筑碉堡,步步为营向根据地内部压来,面对强敌,“左”倾冒险者实行“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错误对策,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仗越打越被动,根据地越打越小。此次战役中,青云率十五军担负着在苏区北线抗击敌人进攻的艰巨任务。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一个恶仗接着一个恶仗,青云的身体被拖垮了,一九三四年的夏季,他患了疟疾,常常发作。但是他集中精力考虑的是如何消灭敌人,保卫苏区,毫不顾惜自己,结果病情越来越重,竟至高烧、昏迷,战士们急忙用担架抬着他送后方医院,但走至永丰县的滕田附近,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竟带着他未酬的壮志,阖然与世长辞,长卧于青山之中,时年三十一岁。

成安英烈故事|李青云:壮志未酬的红军悍将

图|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青云同志短促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探索真理的一生。他是党的一名忠诚战士,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战友,原十五军政委朱良才同志回忆说:“李青云同志思想先进,作风民主,指挥打仗时英勇、沉着、机警,是我共事中最好的一个。”他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给他人以很深的感染力。他的一位部下和战友,由于受青云的影响,现已是中央部长级职务,却仍然保持着自己动手洗衣服的习惯。青云将他的青春,他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事迹激励着千百万后来者为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而奋斗不息。

青云同志永垂不朽!

素材来源:邯郸市档案馆、成安县档案馆、成安县党史办

来源:邯郸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