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看到了关于青少年沉迷于烟卡游戏的一系列报道。
首先是海南省三亚市教育部门于4月7日提出了一项针对“烟卡游戏”的警示通知,呼吁家长与学校合作,共同抵制此类游戏入校,发现即立即收缴。
另一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媒体报道,部分小学阶段的孩子沉迷于烟卡游戏,不惜从垃圾桶中寻找,或自行购买,且有部分孩子开始尝试吸烟。甚至,游戏过程中的口角纷争乃至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
“打烟牌”作为一种校园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游戏文化和青少年行为习惯的传承与变迁。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游戏并不陌生,曾经的70后、80后也曾经迷恋过类似的收集与对战游戏。
这类游戏能够带给孩子们成就感,以及在规则内竞争和交流的经验。而这种通过游戏建立的社交关系和心智发展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打烟牌”游戏也带来了一些引人关注的问题。家长们担忧游戏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不卫生的地方翻找烟盒、以及可能因为手上的技巧不足而受到身体伤害。
学校在面对这些担忧时,不仅要平衡教育和娱乐的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
湖南浏阳的道吾小学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与沟通的教育理念。通过发信、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学生和学校管理层之间形成了有效的沟通,让每一个声音都得以表达。这样的处理模式不仅解决了短期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解决冲突、协商共识的长期教育模式。
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加上孩子们对规则和文化的学习,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们有机会学习到如何在游戏和学习中取得平衡,如何在爱好与责任之间做出选择。
此外,将这些看似小的个案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更多关于社会互动、道德伦理和安全意识的知识。
当前,“打烟牌”这一游戏走红背后,体现出当代孩子们在日趋匮乏的传统游戏资源面前的无奈与渴望。传统的童年游戏,如斗鸡、刀子占地盘等,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而且寓教于乐,对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游戏或因安全、学习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禁止。
游戏对儿童而言不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他们体验世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温尼科特先生强调的“去玩耍去梦想去创作”,反映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核心地位。
儿童时期的游戏经历,对个体意义深远,它关系到社交能力、情感发展、身体健康及认知能力的多方面培养。
课业负担的加重,使得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被大量占用,而这种缺失的体验难以通过书本知识来填补。
曾经有不少文学作品、名人回忆,都曾以美好的童年游戏场景为元素,表达对孩童时光的怀念与珍贵。这种怀旧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童年游戏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价值的认可。
当前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随着游戏种类的减少,孩子们失去了用游戏进行情操教育和社交活动的风貌。
如果孩子们被强制拒绝接触那些建构性的、健康的游戏,对学习的投入也不见得会增加,反而可能对权威的规范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竞争和遵守规则,这是形式刻板的课堂所不能提供的。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禁止与限制可能促使孩子们寻找其他出口,如偷偷进行游戏活动,甚至沉溺于不利于成长的电子游戏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
因此,对于现实中孩子可玩游戏的缺乏这个问题,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应更加宽容地看待孩子们的游戏需求,不仅要尊重他们的自然天性,还要尝试恢复并创新传统游戏,让孩子在安全和有趣之间找到平衡,以玩促学,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
对此,大家对于“打烟卡”是怎样认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