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色列“新消息报”等媒体的报道,从4月6日晚间到7日凌晨,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以色列突然从加沙南部撤军,仅留下一个旅维护战争爆发以来所开辟的战略通道。
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撤军决定是在伊朗方面誓言对以色列进行报复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舆论场上有观点认为,以色列认“怂”了,以色列在加沙战争中失败了。
不过,个人观点认为,以色列突然撤军不过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权宜之计,是在“暂避风头”,是为了缓解政治压力和应对伊朗可能的报复行动。同时,还可能意在将哈马斯“引蛇出洞”和“诱使”伊朗加入战团。
一,缓解国际舆论压力,给美国一个交代
在执意进攻哈马斯最后一个据点拉法和轰炸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后,拜登与内塔尼亚胡出现了严重分歧。为此,在周四的通话中,拜登给了内塔尼亚胡“最后通牒”。
拜登在通话中要求以色列确保加沙地带的人道救援渠道通畅,否则将会重新考虑美以关系。直白地说,这已经是很重的话了。毕竟,以色列是需要美国庇护的。
其实,拜登对以色列态度强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几乎一边倒的国际舆论已经“连累”了美国。再者,在大选中争取穆斯林选民的刚性需求也让拜登必须做出“姿态”。
另据报道,就在以色列撤军的同时,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谈判也已在埃及恢复。而且,除了卡塔尔、埃及参加外,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也将亲自参与。
显而易见,以色列撤军有“给美国一个交代”之意,同时也能够缓解一下国际舆论的压力。
二,加强境内防御,应对伊朗的可能报复
4月1日,以色列出动F-35隐形战机,发射6枚导弹将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的领事处建筑彻底摧毁,导致7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军官和6名叙利亚人身亡。
袭击大使馆的事件发生后,包括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莱西在内的伊朗高层放言要让以色列付出代价。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6日发表声明,对伊朗民众做出承诺:一定会报复以色列。伊朗革命卫队总参谋长巴盖里表示,将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报复行动,让以色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而哈梅内伊的军事顾问、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前总司令萨拉维则在7日警告称,以色列的(驻外)使领馆已经不再安全。抵抗力量已准备就绪,可以拭目以待将会发生什么。
从伊朗高层的持续表态来看,伊朗的报复行动似乎已“箭在弦上”。在此背景下,为以防万一,以色列已经暂时关闭了28个驻外使领馆。而从加沙地带撤军,亦有加强境内防御之意。
三,“撤军”还可能有“引蛇出洞”的战术考量
经过半年的战争,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将哈马斯武装的主力围困于加沙南部的拉法地区。这对于双方来说,都已到了关键时刻。但从政治角度和战术层面而言,以色列反而更难了。
从政治上来说,国际社会给以色列施加的压力空前强大,甚至强大到连美国都顶不住的程度。所以,尽管以色列政府早已批准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作战计划,但内塔尼亚胡却始终未下达最后的进攻命令。
从战术层面来说,已经退无可退的哈马斯武装多以已“化整为零”,并与巴勒斯坦民众“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静默”状态。在此情形下,如果以色列贸然进攻,不仅会遭到偷袭,而且会制造出更多的伤及无辜平民事件。
一旦发现以色列真的撤军了,憋在地道里和混入人群中的哈马斯武装人员就有可能出来活动了。到那时,以色列国防军和情报机构就能够通过远程打击手段进行攻击了,即“引蛇出洞”战术。
四,“撤军”也可能是以色列向伊朗抛出的“新诱饵”
以色列袭击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战略考量的。一来,可以逼迫伊朗亲自对以色列动手。二来,意在将美国捆绑于这场中东战争中。
驻外大使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延伸。所以,如果大使馆被攻击,正常情况下都会有所反应,起码不会不了了之。而对于敌对中的伊朗和以色列来说,对等报复或因此开战都在情理之中。
以色列被视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地缘政治中的支撑点,所以,两国关系铁是战略需要。然而,由于这场哈以战争掀起的国际舆论风暴太过强烈,过于袒护以色列的话,会使美国的国际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从美国的国内情况来看,即便是在民主党内部,也有了反以声音。加之美国大选在即,争取穆斯林裔选票是刚需。所以,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不得不有所保留。
美国对哈以战争的立场出现微妙变化的苗头,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个无法接受的危险信号。基于此,必须设法将美国深度“捆绑”。而逼迫伊朗与以色列直接开战,则是“捆绑”美国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大使馆也炸了,伊朗也发誓要报复了,但如何报复,或如何选择目标,则是伊朗说了算。因为,选择的目标和报复的手段能够决定事态的可大可小。
直白地说,伊朗不太可能选择以色列的驻外使领馆动手。因为,对中东地区以外的以色列大使馆动手没有实质意义,且会引发外交争端和国际事件。
而中东地区与以色列建交并有以色列使领馆的国家无非就是埃及、阿联酋、巴林等几个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可是,如果在这几个国家动手的话,无异于将这些国家推向了以色列和美国一方,对于伊朗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
如果伊朗需要报复美国,还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可供选择。但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国家中却没有军事基地。所以,如果伊朗一定要报复以色列,也就只有两个目标可供选择。一是以色列境内。二是在加沙地带的以军营地。
客观地说,假如伊朗选择对加沙地带的以军动手,所获得的国际支持力度会更大,而以色列借此对伊朗宣战的合法性却似有不足。毕竟,在国际舆论看来,加沙地带不是以色列的领土。所以,以军非常及时地撤出了加沙,让伊朗难以发力。
在以色列做出撤出加沙地带的决定后,伊朗的报复也就只剩下以色列境内这一个目标了。再者,从加沙撤军,起码在表面上制造出了“示弱”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伊朗最终“虎头蛇尾”的话,也就可能会被“看瘪”。基于此,伊朗也就只能硬着头皮攻击以色列的境内目标了。
只要伊朗攻击了以色列的境内目标,很可能就是以色列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那样的话,以色列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对伊朗宣战了。所以,从加沙撤军,可能是以色列继攻击伊朗大使馆后撒下的迫使伊朗开战的又一个“诱饵”。
五,以色列之所以寻求与伊朗开战,意在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中东地区爆发了五次大战。第一次中东战争打了11个月,第二次打了5个月,第三次打了6天,第四次打了19天,第五次中东战争打了2个月。而在不经意间,这场哈以战争却打了6个月之久。
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打了11个月,但却是断断续续的。而这场哈以战争却是在高强度下持续进行的。再者,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的直接对手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伊拉克和叙利亚什叶派的民兵组织等,居然没有一个是国家级军队。
与地方武装鏖战了半年多,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层面压力,这不得不让以色列人思考一个问题:何时是个了?
基于此,以色列似乎已经痛下决心,意欲“冤有头债有主”,寻求与这些地方武装的背后“老大”伊朗“决战”,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所以,袭击大使馆和撤出加沙,就是逼迫伊朗参战的手段。
六,中东地区大战已一触即发,真正的和平也许只有在大战后才能到来
种种迹象表明,伊朗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已势在必行,而以色列方面显然也已经准备就绪。
据《以色列时报》7日的报道,在与以色列国防军作战局局长巴修克、以色列军情局局长哈利瓦会面和评估后,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声称,以色列“已完成对伊朗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做出回应的准备工作。”
显而易见,中东地区的一场大战似乎已难以避免。至于和平,也许要通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来完成。而从目前整个国际局势的诡异程度来看,真正的世界和平也许同样需要一场大战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