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色列“新消息報”等媒體的報道,從4月6日晚間到7日淩晨,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以色列突然從加沙南部撤軍,僅留下一個旅維護戰争爆發以來所開辟的戰略通道。
内塔尼亞胡政府的撤軍決定是在伊朗方面誓言對以色列進行報複的情況下做出的。是以,輿論場上有觀點認為,以色列認“慫”了,以色列在加沙戰争中失敗了。
不過,個人觀點認為,以色列突然撤軍不過是内塔尼亞胡政府的權宜之計,是在“暫避風頭”,是為了緩解政治壓力和應對伊朗可能的報複行動。同時,還可能意在将哈馬斯“引蛇出洞”和“誘使”伊朗加入戰團。
一,緩解國際輿論壓力,給美國一個交代
在執意進攻哈馬斯最後一個據點拉法和轟炸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後,拜登與内塔尼亞胡出現了嚴重分歧。為此,在周四的通話中,拜登給了内塔尼亞胡“最後通牒”。
拜登在通話中要求以色列確定加沙地帶的人道救援管道通暢,否則将會重新考慮美以關系。直白地說,這已經是很重的話了。畢竟,以色列是需要美國庇護的。
其實,拜登對以色列态度強硬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幾乎一邊倒的國際輿論已經“連累”了美國。再者,在大選中争取穆斯林選民的剛性需求也讓拜登必須做出“姿态”。
另據報道,就在以色列撤軍的同時,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談判也已在埃及恢複。而且,除了卡達、埃及參加外,美國中情局局長伯恩斯也将親自參與。
顯而易見,以色列撤軍有“給美國一個交代”之意,同時也能夠緩解一下國際輿論的壓力。
二,加強境内防禦,應對伊朗的可能報複
4月1日,以色列出動F-35隐形戰機,發射6枚飛彈将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的領事處建築徹底摧毀,導緻7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軍官和6名叙利亞人身亡。
襲擊大使館的事件發生後,包括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内伊和總統萊西在内的伊朗高層放言要讓以色列付出代價。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6日發表聲明,對伊朗群眾做出承諾:一定會報複以色列。伊朗革命衛隊總參謀長巴蓋裡表示,将在适當的時候采取報複行動,讓以色列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
而哈梅内伊的軍事顧問、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前總司令薩拉維則在7日警告稱,以色列的(駐外)使領館已經不再安全。抵抗力量已準備就緒,可以拭目以待将會發生什麼。
從伊朗高層的持續表态來看,伊朗的報複行動似乎已“箭在弦上”。在此背景下,為以防萬一,以色列已經暫時關閉了28個駐外使領館。而從加沙地帶撤軍,亦有加強境内防禦之意。
三,“撤軍”還可能有“引蛇出洞”的戰術考量
經過半年的戰争,以色列國防軍已經将哈馬斯武裝的主力圍困于加沙南部的拉法地區。這對于雙方來說,都已到了關鍵時刻。但從政治角度和戰術層面而言,以色列反而更難了。
從政治上來說,國際社會給以色列施加的壓力空前強大,甚至強大到連美國都頂不住的程度。是以,盡管以色列政府早已準許了以色列國防軍的作戰計劃,但内塔尼亞胡卻始終未下達最後的進攻指令。
從戰術層面來說,已經退無可退的哈馬斯武裝多以已“化整為零”,并與巴勒斯坦群眾“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靜默”狀态。在此情形下,如果以色列貿然進攻,不僅會遭到偷襲,而且會制造出更多的傷及無辜平民事件。
一旦發現以色列真的撤軍了,憋在道地裡和混入人群中的哈馬斯武裝人員就有可能出來活動了。到那時,以色列國防軍和情報機構就能夠通過遠端打擊手段進行攻擊了,即“引蛇出洞”戰術。
四,“撤軍”也可能是以色列向伊朗抛出的“新誘餌”
以色列襲擊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絕非無的放矢,而是有着戰略考量的。一來,可以逼迫伊朗親自對以色列動手。二來,意在将美國捆綁于這場中東戰争中。
駐外大使館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延伸。是以,如果大使館被攻擊,正常情況下都會有所反應,起碼不會不了了之。而對于敵對中的伊朗和以色列來說,對等報複或是以開戰都在情理之中。
以色列被視為美國在中東地區地緣政治中的支撐點,是以,兩國關系鐵是戰略需要。然而,由于這場哈以戰争掀起的國際輿論風暴太過強烈,過于袒護以色列的話,會使美國的國際聲譽受到嚴重影響。
從美國的國内情況來看,即便是在民主黨内部,也有了反以聲音。加之美國大選在即,争取穆斯林裔選票是剛需。是以,拜登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援不得不有所保留。
美國對哈以戰争的立場出現微妙變化的苗頭,這在以色列看來是個無法接受的危險信号。基于此,必須設法将美國深度“捆綁”。而逼迫伊朗與以色列直接開戰,則是“捆綁”美國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大使館也炸了,伊朗也發誓要報複了,但如何報複,或如何選擇目标,則是伊朗說了算。因為,選擇的目标和報複的手段能夠決定事态的可大可小。
直白地說,伊朗不太可能選擇以色列的駐外使領館動手。因為,對中東地區以外的以色列大使館動手沒有實質意義,且會引發外交争端和國際事件。
而中東地區與以色列建交并有以色列使領館的國家無非就是埃及、阿聯酋、巴林等幾個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可是,如果在這幾個國家動手的話,無異于将這些國家推向了以色列和美國一方,對于伊朗來說,顯然是得不償失。
如果伊朗需要報複美國,還有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可供選擇。但是,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國家中卻沒有軍事基地。是以,如果伊朗一定要報複以色列,也就隻有兩個目标可供選擇。一是以色列境内。二是在加沙地帶的以軍營地。
客觀地說,假如伊朗選擇對加沙地帶的以軍動手,所獲得的國際支援力度會更大,而以色列借此對伊朗宣戰的合法性卻似有不足。畢竟,在國際輿論看來,加沙地帶不是以色列的領土。是以,以軍非常及時地撤出了加沙,讓伊朗難以發力。
在以色列做出撤出加沙地帶的決定後,伊朗的報複也就隻剩下以色列境内這一個目标了。再者,從加沙撤軍,起碼在表面上制造出了“示弱”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伊朗最終“虎頭蛇尾”的話,也就可能會被“看癟”。基于此,伊朗也就隻能硬着頭皮攻擊以色列的境内目标了。
隻要伊朗攻擊了以色列的境内目标,很可能就是以色列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那樣的話,以色列就能夠名正言順地對伊朗宣戰了。是以,從加沙撤軍,可能是以色列繼攻擊伊朗大使館後撒下的迫使伊朗開戰的又一個“誘餌”。
五,以色列之是以尋求與伊朗開戰,意在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自以色列建國以來,中東地區爆發了五次大戰。第一次中東戰争打了11個月,第二次打了5個月,第三次打了6天,第四次打了19天,第五次中東戰争打了2個月。而在不經意間,這場哈以戰争卻打了6個月之久。
第一次中東戰争雖然打了11個月,但卻是斷斷續續的。而這場哈以戰争卻是在高強度下持續進行的。再者,在這場戰争中,以色列的直接對手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伊拉克和叙利亞什葉派的民兵組織等,居然沒有一個是國家級軍隊。
與地方武裝鏖戰了半年多,且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國際層面壓力,這不得不讓以色列人思考一個問題:何時是個了?
基于此,以色列似乎已經痛下決心,意欲“冤有頭債有主”,尋求與這些地方武裝的背後“老大”伊朗“決戰”,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是以,襲擊大使館和撤出加沙,就是逼迫伊朗參戰的手段。
六,中東地區大戰已一觸即發,真正的和平也許隻有在大戰後才能到來
種種迹象表明,伊朗對以色列的報複行動已勢在必行,而以色列方面顯然也已經準備就緒。
據《以色列時報》7日的報道,在與以色列國防軍作戰局局長巴修克、以色列軍情局局長哈利瓦會面和評估後,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聲稱,以色列“已完成對伊朗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做出回應的準備工作。”
顯而易見,中東地區的一場大戰似乎已難以避免。至于和平,也許要通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争來完成。而從目前整個國際局勢的詭異程度來看,真正的世界和平也許同樣需要一場大戰來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