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子“裸辞”后干了一件大事!

作者:文创贝
老子“裸辞”后干了一件大事!

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非常稀少,司马迁在《史记》中仅用了约 600 字来介绍老子。由于是文言文,可能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大家先简单快速看一遍,我再逐段去讲解。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文中司马迁共阐述了七件事。其一,老子的个人简介;其二,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典故;其三,老子在函谷关为世人著书;其四,老子离开函谷关后的去向;其五,老子的后代情况;其六,司马迁对儒道之争的简要评价;最后,司马迁对老子及其著作的看法。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老子其人。

一)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周朝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生活在苦县厉乡曲仁里,现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老子真名叫李耳,但大家都称呼他为老聃,他曾任周朝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虽然官职不大,但别人都是带薪上班,老子却可以做到带薪学习,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民间传闻,老子母亲在一棵李树下生下他,并且他出生时耳朵就比常人更大,他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李耳。不知真假,仅当娱乐。

我知道老子的个人简介就这么多,下面我们不妨听听当时两大圣人孔子和老子的一段经典故事吧。

二)孔子问礼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年轻时就博学多才,而且酷爱专研礼仪制度。他听说老子每天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看书,想必也非常精通礼仪。于是有一天,他出国前往周朝国都,准备向老子请教关于礼仪的学问。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当时正是而立之年,他带领弟子们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从鲁国走到楚国。马上就要见到与自己齐名的老子了,孔子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次日,孔子到达老子住所,他恭敬地走到老子面前,只见面前坐着的这位老人,年岁七旬,天生贵相,面色黄白,眉毛浓厚,额头宽广,大眼长耳,方口厚唇。

两位圣人彼此相互作揖行礼后,孔子开始便正式向老子问礼。

孔子问老子:“敢问先生,如何看待昔日礼仪圣贤之人?”

老子回答说:“你说的那些人,他们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在。”

孔子没想到老子会这般回答,现场尴尬至极,为了缓解气氛,孔子连忙提了第二个问题。

孔子又问老子:“敢问先生,在这动荡的时代里,君子应当如何自处?是积极进取,还是随遇而安?”

老子回答说:“君子遇到时机就驾车前行,没有遇到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行。”

老子“裸辞”后干了一件大事!

孔子觉得老子的这句话仿佛意有所指,这不正是渴望机遇的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孔子一直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德行高尚且大有作为的人,然而似乎一直未能遇到可以让他一展身手的老板。因此,他向老子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

孔子接着问老子:“敢问先生,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品行高尚而大有作为的君子?”

老子回答说:“据我所知,成功的商人会深藏财宝,好像一无所有;君子虽有高尚品德,外表却显得愚钝。因此,你应当摒除自己骄纵的内心、过多的欲望、渴求的神色和偏执的志向,因为它们对你并无益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仅此而已。”

老子“裸辞”后干了一件大事!

听到老子最后的话音,孔子意识到今天的问礼已经结束,再次行礼后便快速离去。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平日里都是孔子教育弟子,今天却被老子“教育”自己,但圣人就是圣人,他不会因此而感到沮丧,因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离别老子后,刚出门就对他的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来捕,会游的可以用线来钓,会飞的可以用弓来射。至于龙,我就拿它没办法了,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云飞上天的。我今天所见到的老子,他好像就是一条龙!”

弟子们听得云里雾里,什么“鸟鱼兽龙”,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孔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他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孔子对老子学识的深深钦佩。可能是因为孔子无法掌控老子的思想,所以才将老子比作飞天之龙,高不可攀,无法触及。因此,整个问礼过程不到一炷香时间就匆匆结束了。真是“路途几个月,见面几分钟”,圣人之间的对话就是这般高效。

天下不是只有孔子这一位圣人希望大有所为,年轻时的老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看到周朝礼坏乐崩,战火纷飞,百姓受苦,孔子希望依靠“仁”“义”“礼”来改变这一切,而老子却希望通过“道”“德”来改变执政者的思想。或许,写书才是传播思想的最佳途径。

三)老子著书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修习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自身、不求闻名为宗旨。他在周朝当了多年打工人,看到周朝逐渐衰落,于是干脆就来了一次裸辞。

他骑着一头青牛,打算西出函谷关而去。在国内“卷”不动了,还是选择“出海”吧。

刚走到函谷关大门口,就被关令拦住了去路。

这位关令名为尹喜,他对老子说:“先生,我是您忠实的粉丝,听说您将要去关外隐居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吧,我想拜读一下您的道德学说。”

老子知道这位关令是老板的得力干将,再加上自己离职时得比较匆忙,还没来得及写下交接文档。于是,老子便答应了下来,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呈给老板阅览。其实,老子内心更希望这本著作能够让老板看到。

随后,老子便一口气写了一本书,该书有 5000 多字,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意义和智慧。老子写完书后就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尹喜得此宝书,爱不释手,书中蕴含的智慧高深莫测,难以在短时间内领悟。又因书中多次提及“道”与“德”,且分为上下两部分,总计 81 章。为了尊重老子的版权,于是将此书命名为《老子》,有余上篇 37 章称为“道经”,下篇 44 章称为“德经”,故此书别名为《道德经》。

老子在写完《道德经》并离开函谷关之后,他的去向和所做之事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

四)老子下落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他写了 15 篇著作,阐述道家思想的应用,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位老莱子会是老子吗?

据说老子活了 160 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 200 多岁,因为他修习道德学说中的养生智慧而得以长寿。

自从孔子去世后 129 年,周朝的太史儋见到秦献公说:“当初秦国和周朝合在一起,合了 500 年后就会分离,分离 70 年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人不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老子,是一位隐士。

这位太史儋显然具备非凡的智慧,他能够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预测数百年后的沧桑变迁。与太史儋的预测相对照,实际情况是秦朝推翻周朝后,历经刘邦建立西汉、王莽篡汉以及刘秀建立东汉,总计将近 500 年。随后,东汉分裂为三国,时间也大致有 70 年之久,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将三国合并为晋朝。如此看来,太史儋的预测比较准确,他与老子一样担任史官一职,也难怪会有后人怀疑他就是老子。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究竟去了何处,但关于他的后代,却有相关的记录留存。

五)老子后代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了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他们一家就定居在齐国了。

可见,老子的后代顺序为:

老子 → 李宗 → 李注 → 李宫

→ ... → ... → ... → 李假 → 李解 → ...

说完了老子的后人,我们再看看当时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两大思想门派——“儒家”和“道家”。

六)儒道两家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世间学习老子学说的人会贬低儒学,学习儒学的人也会贬低老子学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李耳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以清静无为来达到正道。

老子“裸辞”后干了一件大事!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仁爱、礼仪、中庸之道,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道家思想则更关注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心的宁静。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反对过度的干涉和追求功利,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关注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道家思想则更强调自然与和谐。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史记》每篇文章后,作者司马迁总会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所谓“太史公曰”。

七)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司马迁说:“老子所推崇的道,是虚无的,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所以他写的书言辞微妙难以理解。”

伯阳(老子死后的谥号)建立的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他的“道”在东部的鲁国受到尊崇,他本人的足迹却出现在西部地区。

通过司马迁对老子著作《道德经》的扼要总结可以看出,他已经领会了老子虚空寡欲、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但对老子其他方面的了解相对有限,因此只能在《史记》中勉强记录这些与老子相关的内容。

老子在世时,他的学说少有人关注,然而在他离世后,他的智慧却得以发扬光大。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想这也是一种“道”吧。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中说出“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人虽已逝,但他的思想却能恒久流传,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原创 黄勇2024 道你身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