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作者:安徽交通广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更加缅怀英烈!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

“你若记得,他便无悔”。我们重读红色家书,重温红色故事,就是以先烈为镜洗涤思想、净化灵魂、凝聚力量。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让英烈精神生生不息。

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王步文是安徽岳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参与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建。1930年10月负责筹建中共安徽省委,1931年3月任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4月6日因叛徒出卖在芜湖被捕,5月31日在安庆就义。王步文的这两封绝笔信分别是写给妻子和父亲的。两封信的内容非常简短,一封33个字,一封29个字,分别提到财产由妻子继承以养育爱子,这封信里有对妻儿的不舍与牵挂,更多的是视死如归的从容与淡定。

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这是1931年5月31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在就义前留下的遗书。第一封遗书称呼的“复苏爱妻”,是王步文的妻子方启坤,复苏是化名。第二封遗书便是写给他的父亲。

遗书里,他坦然地对亲人说:“我为革命而死了”;他安慰妻子:“不要悲哀,不要难过”;他留下遗愿:“抚养爱生,以继予志”;他为妻儿尽最后的责任:“我的财产由你承继”。他深知在自己出生于旧式家庭,兄弟姊妹众多。自己死后,孤儿寡母恐生计艰难。他也向父亲写下了自己的遗愿。寥寥数十个字的遗书,却深深体现了王步文烈士为革命的九死不悔和对妻儿的无限牵挂。遗书内容非常简短。他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牺牲,没有丝毫的恐惧和忌讳,他甚至在遗书最后,专门加注“死前一小时书”。

新中国成立后,王步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他的妻子方启坤谢绝了发放的抚恤金,并告诫儿女:努力工作,自食其力,不能要政府特殊照顾。1985年,方启坤病逝。她的骨灰被安葬在岳西县大别山烈士陵园王步文的墓旁,一对革命夫妻、生死伴侣,终于长眠在一起。

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储汉仪1926年毕业于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与王步文是同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湖响支部书记、区委书记等职。1935年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封家书里,储汉仪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不能尽责的愧疚,也明确阐述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字里行间表现出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

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这封家书写于1933年,那时的储汉仪已在石台及周边地区工作近三年,一直未能和家人见面。他听说有人要回岳西老家,匆忙间便挥笔给母亲写下了这封家书。信中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关心和思念,更表明了他愿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决心。

储汉仪从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35年牺牲,一直忙于革命事业,没有照顾到自己的母亲和家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每思及家中年迈的母亲,自己不但不能侍奉膝下,反要令老人家时常垂泪牵挂,歉疚之情萦绕于怀。

因此,5月12日这封写给母亲的信中,依旧提笔“心酸手软”,但又不忍令母亲过多伤怀,担心“反而要逼出您老人家几点老泪”。不免压制着感情,多多宽慰母亲,希望母亲能摆脱烦恼,安享天年。告诉母亲自己“虽漂流异地、寄食他乡,然此种乐趣甚多”。储汉仪还郑重地对母亲说“于生命二字,看得透而又透,只要有益于社会,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这是儿的志决,亦您老人家所深望之处!”

他深知,自己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能够懂得儿子的理想,理解儿子甘愿舍弃家庭幸福,甚至牺牲生命,为的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事业。

1934年7月,储汉仪参与领导了柯村暴动,组建皖南苏维埃政权,为皖南地区早期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初,因叛徒出卖,储汉仪再和敌人的激战中壮烈牺牲,他用殷红的热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今天,我们重读英烈家书,聆听书信背后的故事,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革命者对家人的思念与眷恋,对国家的热爱与深情,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定。

如今,我们以最真切的情感缅怀他们,因为,我们安享着的今天,恰是他们为之奋斗、追求的明天。所有的纪念,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愿意踏着先烈的足迹,朝着梦想的方向——永远向前。

监制:邵震

策划:王丽莉、鲁俊

编辑:宇晗、达伦

主播:宇晗、达伦、洪捷

解读:万辰璐、张道鑫、童瑶

制作:一鸣、陈明

版面:李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