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过度内卷,恶性竞争!央媒发声:地方招商亟待纠偏

作者:决策杂志

招商引资是地方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陷入过度内卷,建“豪华”厂房、投资返还、税收减免成为常规操作,致使地方财政压力不减反增,影响地方产业秩序和干部状态。

针对内卷式招商,亟待完善各地招商监督机制,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政务平台,让招商引资回归有序合理的状态。

过度内卷,恶性竞争!央媒发声:地方招商亟待纠偏

过度内卷,恶性竞争

招商引资是各地提振信心、释放信号、做强产业的重要抓手。调研中,部分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很难做到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导致恶性竞争。

——重点领域过度内卷、优惠政策签“保密协议”。记者调研发现,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平台经济等产业成为多地招商引资的拥趸,部分地方出现恶性竞争。一名地方干部告诉记者,平台经济是中西部地区较为火爆的产业,各地积极引进了一批平台企业,一些地方为引进同一家企业争得不可开交。“一家货运平台企业有同一个市的几个县在争,给出的优惠越来越离谱,返还额度越来越高,最后市领导出面才制止了这种内部恶性竞争。”该名干部说。

在某城市,记者调研当地政府给予某国内知名汽车企业哪些优惠政策支持时,被告知这属于“保密协议”范畴。业内人士透露,不成文的规则是主机厂“拎包入住”,也就是地方提供土地,“代建”厂房,“代买”设备,资金投入动辄数十亿元。

——“贴钱赚吆喝”,一个项目干空了一个县。一些地方在招商过程中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返还、税费“五免五减半”等超常规优惠政策。一名县政府工作人员透露,县里自从上马了一个百亿大项目,县财政几乎被掏空了。“大企业话语权足,要求固定资产投资返还、税费五免五减半等完全超乎常规的优惠政策,是抽屉协议。”

“一亩地6万元出让给企业,其实政府的成本达30万元。地方政府付出‘真金白银’,但几年都看不到回报。”某市一名投资促进中心工作人员说。

——招商任务层层下放,“招商引资周”“招商引资月”层出不穷。一些市县区不仅将招商任务分配给各个部门和乡镇,甚至还将招商任务分配给村。在考核压力倒逼下,县、镇、村以及各个部门的干部不得不动用所有资源和关系,投入大量时间招商。为完成招商任务,各级干部已经顾不上招来的企业是否合适,本地是否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

一名山区县干部说,当地要求党政正职每年外出招商6次以上。一名地方干部表示,当地每月都有招商引资周,鼓励党政干部走出去招商。

影响地方产业秩序和干部状态

部分基层干部指出,当前欠发达地区都在努力承接东南沿海项目,少数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挖墙脚”抢项目,这种无序做法会使欠发达地区间形成内耗。此外,经济较好的地区也在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招商引资成为见效快、可操作的方式。但无序的招商引资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受访者表示,在部分地方,从乡村到城市,出现产业同质化、市场空心化倾向。调研中有基层干部谈及生物制药产业时说,多地搞战略新兴产业,几乎没有不把生物产业放进去的。

南方一个欠发达县通过招商引资上马了两条锂电池生产线,然而产品尚未生产出来就已经预见了损失。“各地都在上马锂电池,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前期政府投入太多,只能硬着头皮上。”当地一名干部说。

内卷式招商可能给地方财政带来不良后果。一小部分企业享受过政策就走了,投产之日就是破产之时。有基层干部表示,一个县工商业补贴要花掉超过5亿元,要没有招商引资,现在日子还好过些。

“县里招大项目不太可能,必须给别人很优惠的政策,有的企业5年优惠政策拿完走人。”某县一位财政局局长表示,县里在开发区巡视,发现企业骗了装修补贴、设备补贴等几千万后就走了,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

地方内卷式招商,还催生候鸟型企业。这些企业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也没有带来经济增长。企业在不同区域流转,尤其是对中西部省份形成了虚幻的增量,对整体而言就是泡沫。

一些地方干部则陷入形式主义。一名地方领导干部告诉记者,招商让一些干部陷入“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中。“为了对付招商,一些干部甚至开始编数据应付领导,刚联系了一次就敢说基本谈妥,有些干部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基本材料就敢给领导上报‘重点项目进度’,上行下效,干部干事状态都受影响。”

地方招商亟待纠偏松绑

当前,正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要加快与此相适应的全国统一大政务建设,以缓解招商引资内卷现象。重大投资以及生产力布局的总体规划,不能任意妄为,要加强整体宏观调控。

同时,完善对招商引资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一方面,合理制定各地招商引资任务目标,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重点加强对项目落地的考核力度;另一方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招商引资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引导基层政府在重视数量的同时更要关注质量、重视实绩。加大对各类招商骗局的查处力度,严格限制“超常规优惠”,以及地方“抽屉协议”“隐形补贴”等,尽可能消除企业“换个地方拿补贴”的空间。

不少民营企业家建议,注重调动本土企业的积极性,把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作为基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壮大本土企业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促进互生共荣。鼓励引导有发展潜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发展过程中避免掉入“外来和尚会念经”陷阱。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设身处地着想的帮扶环境,这才是长久之策。

原标题:《内卷式招商得不偿失》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3期

编辑:王牧寅

审核:纪海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