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作者:扶苏秘史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话用来形容古代帝王们的兴衰历程,再适合不过了。

但是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里,有一句名言却似乎更为贴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就是新政权建立之后,统治者常常采取的一种策略——清除异己,巩固权力,刘邦就是其中的一位帝王,那么他杀害功臣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又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01

被刘邦杀害的“功臣”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做出了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包括对一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进行残酷的打击。

这些决策引发了人们对他的评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极分化,有人对他的卓越才能和宏大志向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也有人对他的冷酷无情和残忍手段表示强烈谴责,认为他缺乏人道主义精神。那么对于这些被处决的开国功臣,他们是否真的是无辜受害者,还是罪有应得呢?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燕王臧荼原本是韩广的手下,后来背叛韩广改投项羽,在楚汉争霸期间,臧荼再次背叛项羽,归顺刘邦。

刘邦为了稳定北方局势,封臧荼为燕王,但是臧荼并不满足于此,他企图联合其他诸侯王共同对抗刘邦,最终因谋反而被刘邦诛杀。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关系非常亲密,但是在陈豨叛乱时,卢绾却选择站在陈豨一边,这让刘邦感到非常失望。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卢绾的背叛使他与刘邦的关系彻底破裂,最终他也因谋反而被诛杀,陈豨原本也是刘邦的心腹,但在权力面前,他选择了背叛刘邦,陈豨的叛乱引发了刘邦对他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他也被诛杀。

彭越在魏地称病不肯行动,这让刘邦对他产生了怀疑,后来彭越再次称病不肯支持刘邦,这使得刘邦对他的信任彻底崩溃,彭越最终被吕后诬陷谋反,全家被诛。

英布本是刑徒,若非项羽赏识,他可能无法在乱世中存活,但是英布在楚汉争霸中投靠刘邦后,却变得自大起来,甚至公然宣称他要造反当皇帝,英布的这种狂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所以说这些被杀的开国功臣并非完全冤枉,他们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走向了背叛刘邦的道路。

刘邦作为一国之主,他必须维护皇权的稳定,对于那些背叛者,他绝不会手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刘邦视为一个残暴不仁的皇帝,他的一些决定背后有其合理的考量。

02

临终托孤

在刘邦去世之后,皇权的更迭引发了诸多纷争,吕后在病故之后,刘姓宗室以及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以吕氏作乱为由,发动了一场政变,导致吕氏不分男女老幼全被处死。

刘邦在临终时,对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等人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他相信周勃能够稳定刘氏江山,因此让他坐上了太尉之位。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随着吕后成为太后的专横统治,刘邦的布局逐渐受到限制,吕后杀害了其他妃嫔和部分刘姓王侯,引起了朝野的不满。

吕后是否真的意图篡夺政权,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统治导致了诸吕之乱的爆发,在这场政变中,功臣们借机除掉了异己,尤其是刘盈的庶子们,而非支持其他潜在的继承人选。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功臣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制造舆论,以证明刘盈子女的身份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除掉刘盈的庶子,仅仅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庶子可能会成为威胁。

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刘邦的嫡孙们并没有真正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反而是功臣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选择了发动政变。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除掉了吕氏势力,还杀死了刘邦的嫡孙。

对于"刘邦不该杀死功臣"这一观点,可以进行一些反驳,刘邦杀死功臣,可能是为了避免日后出现类似诸吕之乱的局面,他的这种做法,虽然残忍,但却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03

这么做的原因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这场权力斗争的背后,是周勃、陈平等人对权力欲望的无限追求,以及他们在实现个人利益时所表现出的冷酷无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这些功勋卓著的人物走向极端,甚至不惜杀害汉惠帝的所有子孙呢?

首先需要理解周勃和陈平等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担心随着皇帝的长大成人,自己的权势会受到威胁,从而陷入一场不可避免的“党争”之中。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避免潜在的威胁,他们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铲除所有汉惠帝的子孙,以消除潜在的皇位争夺者。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同时为了掩盖这一残酷的事实,他们向外界宣称,这些所谓的刘邦直系血脉,实际上是吕后为了加强吕氏家族势力而精心伪造的。

但是这种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如果吕后真的有能力制造出这么多假冒的皇子,那么她的野心与手段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但实际上,吕后并没有成功地将汉家天下转变为吕氏王朝,这足以说明功臣集团的说法并不完全可信。

在权力斗争中,功臣集团成功地清除了刘邦的后裔,这让他们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谁将成为新的皇帝?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如果从功臣集团内部选拔,这肯定会遭到朝堂上的反对,甚至连各地的藩王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因此他们选择了相对容易控制的刘恒作为新的皇帝。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的先见之明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他已经尽力清除那些可能威胁汉朝稳定的封疆大吏,但他未能意识到朝堂功臣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

正是由于刘邦的犹豫和宽容,他的子孙最终未能逃脱厄运。

04

血脉大清洗

在吕后时代结束后,汉朝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动,随着吕氏家族势力的覆灭,那些曾在刘邦身边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开始施展他们的影响力,以期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他们精心谋划,巧妙布局,一举清除了吕氏余孽,确保了汉室江山的稳固,然而这仅是序幕,更深层的清洗正在酝酿之中。

功臣们把目光转向了刘盈的后裔,这位曾被视为合法继承人的王子如今成了他们眼中的障碍,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吕后乱政的旧事,声称刘盈之子实为吕氏血脉,非刘姓正宗,以此为借口对这些无辜的王孙公子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在这波名为“正本清源”的行动中,几位年轻的王子失去了尊荣,甚至遭受了严酷的刑罚,悲惨命运令人唏嘘。

这场清洗行动不仅导致了刘氏血脉的凋零,更深刻地改变了汉朝的政治版图,功臣们通过这些手段成功消除了潜在对手,确保了他们在朝堂之上的权势无人能敌,同时他们也趁机调整权力结构,使之更加紧密地围绕在自己的周围。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不过这样的做法虽一时有了效果,却给汉朝的未来埋下了隐患,朝廷内部的不信任和猜忌愈发严重,统治根基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

功臣们虽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却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和合法性质疑,这无疑给汉朝的长远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刘邦之所以能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脱颖而出,不仅仅因为他个人的英勇和智慧,更因为他深谙权力平衡之道。

在他的治下,即便是对待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他也毫不手软地削减其权力,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来维护王朝的稳定。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刘邦对待韩信、彭越等人的态度,虽然当时看来冷酷无情,却恰恰反映了他对未来国家安全的深刻思考。

他明白在天下已定之后,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无法与整个国家抗衡,过强的个人势力反而会成为国家稳定的威胁。

因此他力图削弱这些功臣的影响力,以防止他们成为分裂国家的隐患,从而确保汉朝可以长治久安。

尽管刘邦的这些做法在当时引起了诸多争议,甚至被视为背信弃义,但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他的决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若没有他在生前对功臣势力的有效制约,汉朝或许早已陷入内乱和分裂的泥潭,难以实现长足的发展。

当然刘邦的做法并非毫无瑕疵,它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加剧了皇权与功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政治隐患。

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刘邦尝试构建的权力平衡机制,对于汉朝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无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MCN首发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

[1]徽山网 刘邦为何不杀周勃?周勃为何能成为刘邦的托孤重臣?

[2]传记网 刘邦传记_11.2 吕后专政(1/7)_传记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