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作者:扶蘇秘史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本文陳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該篇文章結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句話用來形容古代帝王們的興衰曆程,再适合不過了。

但是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裡,有一句名言卻似乎更為貼切:"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就是新政權建立之後,統治者常常采取的一種政策——清除異己,鞏固權力,劉邦就是其中的一位帝王,那麼他殺害功臣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又給後世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01

被劉邦殺害的“功臣”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他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确實做出了一些令人難以了解的決定,包括對一些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進行殘酷的打擊。

這些決策引發了人們對他的評價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極分化,有人對他的卓越才能和宏大志向贊不絕口,認為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上司者。

也有人對他的冷酷無情和殘忍手段表示強烈譴責,認為他缺乏人道主義精神。那麼對于這些被處決的開國功臣,他們是否真的是無辜受害者,還是罪有應得呢?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燕王臧荼原本是韓廣的手下,後來背叛韓廣改投項羽,在楚漢争霸期間,臧荼再次背叛項羽,歸順劉邦。

劉邦為了穩定北方局勢,封臧荼為燕王,但是臧荼并不滿足于此,他企圖聯合其他諸侯王共同對抗劉邦,最終因謀反而被劉邦誅殺。

盧绾是劉邦的發小,兩人關系非常親密,但是在陳豨叛亂時,盧绾卻選擇站在陳豨一邊,這讓劉邦感到非常失望。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盧绾的背叛使他與劉邦的關系徹底破裂,最終他也因謀反而被誅殺,陳豨原本也是劉邦的心腹,但在權力面前,他選擇了背叛劉邦,陳豨的叛亂引發了劉邦對他的強烈不滿,最終導緻他也被誅殺。

彭越在魏地稱病不肯行動,這讓劉邦對他産生了懷疑,後來彭越再次稱病不肯支援劉邦,這使得劉邦對他的信任徹底崩潰,彭越最終被呂後誣陷謀反,全家被誅。

英布本是刑徒,若非項羽賞識,他可能無法在亂世中存活,但是英布在楚漢争霸中投靠劉邦後,卻變得自大起來,甚至公然宣稱他要造反當皇帝,英布的這種狂妄行為最終導緻了他的悲劇結局。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是以說這些被殺的開國功臣并非完全冤枉,他們在權力的誘惑下,逐漸迷失了自己,最終走向了背叛劉邦的道路。

劉邦作為一國之主,他必須維護皇權的穩定,對于那些背叛者,他絕不會手軟。是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将劉邦視為一個殘暴不仁的皇帝,他的一些決定背後有其合理的考量。

02

臨終托孤

在劉邦去世之後,皇權的更疊引發了諸多紛争,呂後在病故之後,劉姓宗室以及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以呂氏作亂為由,發動了一場政變,導緻呂氏不分男女老幼全被處死。

劉邦在臨終時,對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等人給予了極大的信任,他相信周勃能夠穩定劉氏江山,是以讓他坐上了太尉之位。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随着呂後成為太後的專橫統治,劉邦的布局逐漸受到限制,呂後殺害了其他妃嫔和部分劉姓王侯,引起了朝野的不滿。

呂後是否真的意圖篡奪政權,或者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這是一個值得探讨的問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統治導緻了諸呂之亂的爆發,在這場政變中,功臣們借機除掉了異己,尤其是劉盈的庶子們,而非支援其他潛在的繼承人選。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功臣們在衆目睽睽之下制造輿論,以證明劉盈子女的身份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除掉劉盈的庶子,僅僅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庶子可能會成為威脅。

但是這種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劉邦的嫡孫們并沒有真正威脅到他們的地位,反而是功臣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選擇了發動政變。

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除掉了呂氏勢力,還殺死了劉邦的嫡孫。

對于"劉邦不該殺死功臣"這一觀點,可以進行一些反駁,劉邦殺死功臣,可能是為了避免日後出現類似諸呂之亂的局面,他的這種做法,雖然殘忍,但卻有效地防止了權力的過度集中。

03

這麼做的原因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這場權力鬥争的背後,是周勃、陳平等人對權力欲望的無限追求,以及他們在實作個人利益時所表現出的冷酷無情。

那麼究竟是什麼驅使這些功勳卓著的人物走向極端,甚至不惜殺害漢惠帝的所有子孫呢?

首先需要了解周勃和陳平等人所面臨的困境,他們擔心随着皇帝的長大成人,自己的權勢會受到威脅,進而陷入一場不可避免的“黨争”之中。

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避免潛在的威脅,他們決定采取果斷措施,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決定鏟除所有漢惠帝的子孫,以消除潛在的皇位争奪者。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同時為了掩蓋這一殘酷的事實,他們向外界宣稱,這些所謂的劉邦直系血脈,實際上是呂後為了加強呂氏家族勢力而精心僞造的。

但是這種做法顯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如果呂後真的有能力制造出這麼多假冒的皇子,那麼她的野心與手段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但實際上,呂後并沒有成功地将漢家天下轉變為呂氏王朝,這足以說明功臣集團的說法并不完全可信。

在權力鬥争中,功臣集團成功地清除了劉邦的後裔,這讓他們面臨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誰将成為新的皇帝?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如果從功臣集團内部選拔,這肯定會遭到朝堂上的反對,甚至連各地的藩王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是以他們選擇了相對容易控制的劉恒作為新的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的先見之明顯得尤為重要,盡管他已經盡力清除那些可能威脅漢朝穩定的封疆大吏,但他未能意識到朝堂功臣同樣具有巨大的潛在威脅。

正是由于劉邦的猶豫和寬容,他的子孫最終未能逃脫厄運。

04

血脈大清洗

在呂後時代結束後,漢朝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劇烈變動,随着呂氏家族勢力的覆滅,那些曾在劉邦身邊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開始施展他們的影響力,以期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他們精心謀劃,巧妙布局,一舉清除了呂氏餘孽,確定了漢室江山的穩固,然而這僅是序幕,更深層的清洗正在醞釀之中。

功臣們把目光轉向了劉盈的後裔,這位曾被視為合法繼承人的王子如今成了他們眼中的障礙,他們巧妙地利用了呂後亂政的舊事,聲稱劉盈之子實為呂氏血脈,非劉姓正宗,以此為借口對這些無辜的王孫公子進行了殘酷的清洗。

在這波名為“正本清源”的行動中,幾位年輕的王子失去了尊榮,甚至遭受了嚴酷的刑罰,悲慘命運令人唏噓。

這場清洗行動不僅導緻了劉氏血脈的凋零,更深刻地改變了漢朝的政治版圖,功臣們通過這些手段成功消除了潛在對手,確定了他們在朝堂之上的權勢無人能敵,同時他們也趁機調整權力結構,使之更加緊密地圍繞在自己的周圍。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不過這樣的做法雖一時有了效果,卻給漢朝的未來埋下了隐患,朝廷内部的不信任和猜忌愈發嚴重,統治根基也是以變得更加脆弱。

功臣們雖然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卻也不得不面對随之而來的道德和合法性質疑,這無疑給漢朝的長遠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劉邦之是以能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脫穎而出,不僅僅因為他個人的英勇和智慧,更因為他深谙權力平衡之道。

在他的治下,即便是對待那些曾與他并肩作戰的功臣,他也毫不手軟地削減其權力,甚至不惜采取極端手段來維護王朝的穩定。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劉邦對待韓信、彭越等人的态度,雖然當時看來冷酷無情,卻恰恰反映了他對未來國家安全的深刻思考。

他明白在天下已定之後,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無法與整個國家抗衡,過強的個人勢力反而會成為國家穩定的威脅。

是以他力圖削弱這些功臣的影響力,以防止他們成為分裂國家的隐患,進而確定漢朝可以長治久安。

盡管劉邦的這些做法在當時引起了諸多争議,甚至被視為背信棄義,但從曆史的長河中審視,他的決策确實在一定程度上為漢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本無錯

若沒有他在生前對功臣勢力的有效制約,漢朝或許早已陷入内亂和分裂的泥潭,難以實作長足的發展。

當然劉邦的做法并非毫無瑕疵,它同樣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如加劇了皇權與功臣之間的緊張關系,并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政治隐患。

但是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劉邦嘗試建構的權力平衡機制,對于漢朝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無疑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MCN首發激勵計劃#

參考資料

[1]徽山網 劉邦為何不殺周勃?周勃為何能成為劉邦的托孤重臣?

[2]傳記網 劉邦傳記_11.2 呂後專政(1/7)_傳記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