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异常,不宜着急“戴帽子”

作者:南方周末

周日,家长Y突然造访,着急询问是否需要立马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医生,说这是学校班主任的要求。

一问一答沟通过后,我了解到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周五Y被班主任老师紧急电召到学校,被告知新学期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Y的孩子有抑郁症,要求家长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去看心理医生。班主任还说,你家(男)孩子挺抑郁的啊,(来校)读书一个多学期了,竟然连班里所有女同学的名字都说不齐……

听了班主任的讲述,虽说对自家的孩子也算知根知底,但Y仍不无忧虑,回家踌躇不定,焦虑是否要赶紧带孩子上医院找心理医生看看。

幸好Y的孩子我也熟识几年了,沟通时我脑海里浮现出那孩子的印象标签:自立自律,好学上进,个性鲜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等。时下最为难得的是,那孩子还很细心又有孝心,从小就懂得替家长分忧,知道近两年家里经营的制造小企业每况愈下,就自己悄悄大量缩减住校一日三餐的菜金,学校饭卡消费数额显示,那孩子每月竟然是全年级数百学生伙食费花销最少的那一个。即便班主任老师知会情况,Y与孩子有过“定心丸”式的详细沟通,那孩子至今仍是出名的省俭,每顿饭还是舍不得多花一块钱。

略加思考过后,我先是反问Y,你说你的好友QQ的孩子FF有没有抑郁症?

FF与Y的孩子同龄,他俩小学时也是好玩伴。Y秒答说,FF,他怎么可能有抑郁症啊?

紧接着又想了想,Y半疑半惑地问,会不会是FF个性太过刚强,听说这两年FF从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周末补课,平日遇人遇事总是惹不起就躲起来,也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我告诉Y,上学期班主任老师也是通知QQ,说FF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有抑郁症倾向,也要家长抽空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心理医生。就此,QQ特地与孩子认真聊过,孩子解答说,学校那个(心理健康)测评,他们都是随意乱做的。FF还调侃说,去年(测评题目)他全部填了A,那样不行,今年他就全部填C吧。

仍记得当时QQ讲述孩子答话内容,那一脸哭笑不得的表情。其实想想也是,扁担亦曾是竹笋,古往今来,淘气调皮捣蛋才是小孩子的天性啊。

问答到此,Y仍似有茫然,接下来要怎么办才好?

我第一时间赞扬Y平常亲子沟通习惯好,比方说,Y懂得尊重孩子赞赏孩子,懂得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懂得遇事多么不堪都会坚持站在孩子身边……这种养儿育女的方法,聆听多个心理老师说过,Y只要坚持下去,无疑就可培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孩子内心富足强大了,未来何惧之有?

至于要不要带孩子上医院找心理医生看看的问题,一方面俗话有说“医不叩门”,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服务行业亦有一句座右铭,说的是“谁痛苦,谁求助,谁改变”。可以肯定的是,当下Y的孩子情绪平稳,吃得香睡得香,读书勤奋,行为心理健康并无大碍,只是个性独特一些,与众不同而已。

说到此,不能不解释一下,为何不建议家长动辄带孩子(中小学生)上医院看心理医生。

这并非“讳疾忌医”,而是缘于东西传统文化的差异,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缺乏一种包容文化,孩子一旦被戴上心理有问题的帽子,往往接下来可能一辈子都会无端遭遇身边人(包括家长)异样的眼光。我早几年结识的一位华裔心理学老师曾特别提醒,在大洋彼岸男女老少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寻常事儿,但在大洋此岸未成年孩子上医院看心理医生,必须要慎之又慎。当年那位心理学老师回国内应家长请求给中小学生做心理咨询服务时(确诊患上心理疾病的除外),地点都选择在酒楼茶馆等公共场所的包间,在谈天说地的过程中,悄然进行心理测评与完成心理辅导。老师解释,正在成长路上的孩子,就怕被“戴帽子”,其实孩子们更多的是想“做自己”,想要身边人的理解而已。

或是如此缘由,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第三大主要任务就提到,要“规范心理健康监测”,“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还要“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

当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测评方法是毋庸置疑的。反观上述两个孩子测评结果的运用,尽管未知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但动辄着急给学生“戴帽子”,让家长带孩子上医院看心理医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仍失之偏颇,也有违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项行动计划初衷。

显而易见,一名学生是否患有心理疾病,需要一纸测评,更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全面沟通,还需要学校与社会各方的协同联动,综合评估才能准确评判。对于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异常的中小学生,按照教育部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建议中小学校当务之急,一方面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的同时,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一对一”进行访谈,甄别测评异常的孩子究竟是想“做自己”的叛逆表现,还是存在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着力抓好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只要没有触碰法律红线的)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前来心理辅导室的学生,无条件包容每一个走进心理辅导室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晰知道,心理辅导室就是可给他们(情绪)遮风挡雨保持健康向上好心情的一个庇护所。

毕竟,莫说孩子,就是大人都会有问题有情绪,但有问题有情绪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求助无门。

(作者为广东省东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蓝松涛

责编 温翠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