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小生心理測評異常,不宜着急“戴帽子”

作者:南方周末

周日,家長Y突然造訪,着急詢問是否需要立馬帶孩子去醫院看心理醫生,說這是學校班主任的要求。

一問一答溝通過後,我了解到事情原委是這樣的——周五Y被班主任老師緊急電召到學校,被告知新學期學校統一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結果顯示Y的孩子有抑郁症,要求家長盡快帶孩子到醫院去看心理醫生。班主任還說,你家(男)孩子挺抑郁的啊,(來校)讀書一個多學期了,竟然連班裡所有女同學的名字都說不齊……

聽了班主任的講述,雖說對自家的孩子也算知根知底,但Y仍不無憂慮,回家躊躇不定,焦慮是否要趕緊帶孩子上醫院找心理醫生看看。

幸好Y的孩子我也熟識幾年了,溝通時我腦海裡浮現出那孩子的印象标簽:自立自律,好學上進,個性鮮明,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等。時下最為難得的是,那孩子還很細心又有孝心,從小就懂得替家長分憂,知道近兩年家裡經營的制造小企業每況愈下,就自己悄悄大量縮減住校一日三餐的菜金,學校飯卡消費數額顯示,那孩子每月竟然是全年級數百學生夥食費花銷最少的那一個。即便班主任老師知會情況,Y與孩子有過“定心丸”式的詳細溝通,那孩子至今仍是出名的省儉,每頓飯還是舍不得多花一塊錢。

略加思考過後,我先是反問Y,你說你的好友QQ的孩子FF有沒有抑郁症?

FF與Y的孩子同齡,他倆國小時也是好玩伴。Y秒答說,FF,他怎麼可能有抑郁症啊?

緊接着又想了想,Y半疑半惑地問,會不會是FF個性太過剛強,聽說這兩年FF從來不參加學校組織的周末補課,平日遇人遇事總是惹不起就躲起來,也容易讓人産生誤會?

我告訴Y,上學期班主任老師也是通知QQ,說FF的心理健康測評結果顯示有抑郁症傾向,也要家長抽空帶孩子去醫院看看心理醫生。就此,QQ特地與孩子認真聊過,孩子解答說,學校那個(心理健康)測評,他們都是随意亂做的。FF還調侃說,去年(測評題目)他全部填了A,那樣不行,今年他就全部填C吧。

仍記得當時QQ講述孩子答話内容,那一臉哭笑不得的表情。其實想想也是,扁擔亦曾是竹筍,古往今來,淘氣調皮搗蛋才是小孩子的天性啊。

問答到此,Y仍似有茫然,接下來要怎麼辦才好?

我第一時間贊揚Y平常親子溝通習慣好,比方說,Y懂得尊重孩子贊賞孩子,懂得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懂得遇事多麼不堪都會堅持站在孩子身邊……這種養兒育女的方法,聆聽多個心理老師說過,Y隻要堅持下去,無疑就可培養出一個内心富足的孩子。孩子内心富足強大了,未來何懼之有?

至于要不要帶孩子上醫院找心理醫生看看的問題,一方面俗話有說“醫不叩門”,另一方面,心理咨詢服務行業亦有一句座右銘,說的是“誰痛苦,誰求助,誰改變”。可以肯定的是,當下Y的孩子情緒平穩,吃得香睡得香,讀書勤奮,行為心理健康并無大礙,隻是個性獨特一些,與衆不同而已。

說到此,不能不解釋一下,為何不建議家長動辄帶孩子(中國小生)上醫院看心理醫生。

這并非“諱疾忌醫”,而是緣于東西傳統文化的差異,遺憾的是我們至今仍缺乏一種包容文化,孩子一旦被戴上心理有問題的帽子,往往接下來可能一輩子都會無端遭遇身邊人(包括家長)異樣的眼光。我早幾年結識的一位華裔心理學老師曾特别提醒,在大洋彼岸男女老少看心理醫生是一件尋常事兒,但在大洋此岸未成年孩子上醫院看心理醫生,必須要慎之又慎。當年那位心理學老師回國内應家長請求給中國小生做心理咨詢服務時(确診患上心理疾病的除外),地點都選擇在酒樓茶館等公共場所的包廂,在談天說地的過程中,悄然進行心理測評與完成心理輔導。老師解釋,正在成長路上的孩子,就怕被“戴帽子”,其實孩子們更多的是想“做自己”,想要身邊人的了解而已。

或是如此緣由,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第三大主要任務就提到,要“規範心理健康監測”,“每學年面向國小高年級、國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等學生至少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測評”,還要“建立健全測評資料安全保護機制,防止資訊洩露”。

目前的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測評,一整套科學的理論依據與測評方法是毋庸置疑的。反觀上述兩個孩子測評結果的運用,盡管未知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但動辄着急給學生“戴帽子”,讓家長帶孩子上醫院看心理醫生的思維方式,可能仍失之偏頗,也有違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專項行動計劃初衷。

顯而易見,一名學生是否患有心理疾病,需要一紙測評,更需要學校與家庭的全面溝通,還需要學校與社會各方的協同關聯,綜合評估才能準确評判。對于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異常的中國小生,按照教育部專項行動計劃要求,建議中國小校當務之急,一方面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的同時,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一對一”進行訪談,甄别測評異常的孩子究竟是想“做自己”的叛逆表現,還是存在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着力抓好中國小校心理輔導室建設,(隻要沒有觸碰法律紅線的)無條件接納每一個前來心理輔導室的學生,無條件包容每一個走進心理輔導室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晰知道,心理輔導室就是可給他們(情緒)遮風擋雨保持健康向上好心情的一個庇護所。

畢竟,莫說孩子,就是大人都會有問題有情緒,但有問題有情緒其實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求助無門。

(作者為廣東省東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員)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藍松濤

責編 溫翠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