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3-25

作者:延安号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3-25

以点带面 点面共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辩证法⑧

在北京,遇上“瓦蓝瓦蓝”的天空,已成为常态。遥想10年前,公布的2014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京津冀区域占8个。一些人甚至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

改变,出人意料。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北京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达到了192天。为什么能实现这种变化?靠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单打独斗,显然做不到。正因坚持点面结合、系统治理,联防联控联治,京津冀啃下生态治理“硬骨头”,实现了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平衡点和面的关系是其中要义。“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中有点”“以点带面”“点面共进”。

京雄高速全线通车运营。图为车辆行驶在京雄高速北京段上。图片来源:瞭望周刊

协同发展是整体推进的过程,必须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10年前的北京,正经历“成长的烦恼”,“人口总量将在一两年内达到城市承载能力的‘天花板’”。破局,该如何突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春暖花开,记者探访两地。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城市副中心落户。“两翼”犹如棋之“两眼”,关键处落子,一盘棋皆活。这是重要的方法论,也为区域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协同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在全局谋划好,又要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这就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复兴号高铁风驰电掣,从北京大兴机场站至雄安新区,最快只需19分钟。10年来,三地不断织密交通网,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如今,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支撑,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正加速成形,区域融合度越来越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说明,找到发力点、瞄准创新点、聚焦薄弱点,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以点聚能、以面布势,就能带动整体发展水平跃升。

在发展空间中,点与面的关系是相对的。倘若把视线拉开,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理解点与面,不难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如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面”中的一个个“点”,既有自身的功能定位,彼此也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能级提升、空间提质、领域突破、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锐意进取。

京津冀协同发展,每一天都在焕新,每一步都在向前。坚信动力在协同、未来在协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铆足干劲拼到底,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我们脚下的这条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着力建设好高标准农田 | 今日谈

成 雨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3-25 09:33 北京

湖南常德,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平畴沃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辽宁阜新,皂力营子村农户不再“靠天等雨”,打开农田灌溉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落入农田、滋润青苗……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有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

近年来,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就一定能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③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温度可感可知,既展现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也谋划了满当当的民生清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才有越来越坚实的保障,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年轻干部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树牢群众观点、办好民生实事,才能真正成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

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给人民办事的。年轻干部干事创业,首先要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年轻干部必须扣好“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推进工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为民造福,说到底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刚到广西乐业县百坭村工作的黄文秀,曾因情况陌生哭过鼻子,但她与村民同劳动、聊家常,帮群众扫院子、种油茶,很快赢得群众支持、打开工作局面;她四处找资金、请专家,熬夜拿对策、做方案,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充分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体会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进而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以实干实绩取信于民。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才能找到干事创业的思路方法。在福建宁德,“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延续了30多年,实实在在增进着民生福祉,也锤炼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思想作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对年轻干部转变作风、增长才干、提高本领至关重要。只有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才能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终身受益的经验和智慧。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拿出攻坚克难的决心,磨炼日拱一卒的恒心,许党报国、为民奉献,年轻干部一定能跑好历史接力棒、当好事业接班人。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评论员观察

张凡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3-25 09:33 北京

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三湘大地,目光再次聚焦“新质生产力”: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要求“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其中,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今天,3D、4D打印技术的出现,将制造业搬上了普通人的桌面;高速磁浮技术的发展,让“贴地飞行”的梦想不再遥远;1分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可完成经典超级计算机1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前沿创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并非天然高效对接,使最新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上海,已建成的智能工厂中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在陕西西安,隆基绿能西安电池工厂,智能制造保证平均每0.8秒就有一片太阳能电池片下线;在福建宁德,宁德时代推行极限制造,将不良品率降至“近零”……中国制造生产场景不断刷新,有力证明科技创新能引领产业创新释放澎湃动能,不断推动大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过去高得多,但仍存在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打通堵点卡点,提高效率。比如,广东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实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推动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安徽合肥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起步初期就将成果转化落地,催生出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才能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提质的同频共振。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抓机遇,时不我待。山东青岛,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河南郑州,类脑智能机器人研发设计与产业化不断提速……如今,越来越多地方行动起来,迈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铿锵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新质生产力必将加快发展。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创新高地发展活力勃发奔涌,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支撑。新征程上,下好“先手棋”,牵住“牛鼻子”,勇闯“无人区”,拆除“篱笆墙”,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一定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