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年人民日報評論集2024-03-25

作者:延安号
2024年人民日報評論集2024-03-25

以點帶面 點面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辯證法⑧

在北京,遇上“瓦藍瓦藍”的天空,已成為常态。遙想10年前,公布的2014年中國空氣品質最差10個城市,京津冀區域占8個。一些人甚至認為,治理大氣污染,“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變的事”。

改變,出人意料。2023年監測資料顯示,京津冀地區的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北京PM2.5優良天數占比達九成,PM2.5最長連續優良天數達到了192天。為什麼能實作這種變化?靠一個城市、一個地方單打獨鬥,顯然做不到。正因堅持點面結合、系統治理,聯防聯控聯治,京津冀啃下生态治理“硬骨頭”,實作了藍天常在、空氣常新。

京津冀協同發展,平衡點和面的關系是其中要義。“既抓重要問題、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深邃思考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中有點”“以點帶面”“點面共進”。

京雄高速全線通車營運。圖為車輛行駛在京雄高速北京段上。圖檔來源:瞭望周刊

協同發展是整體推進的過程,必須注重抓主要沖突和沖突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10年前的北京,正經曆“成長的煩惱”,“人口總量将在一兩年内達到城市承載能力的‘天花闆’”。破局,該如何突圍?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選擇。春暖花開,記者探訪兩地。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北京市級機關兩批集中搬遷至城市副中心的工作順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屬國企及下屬企業實作城市副中心落戶。“兩翼”猶如棋之“兩眼”,關鍵處落子,一盤棋皆活。這是重要的方法論,也為區域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協同發展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在全局謀劃好,又要找準切入點、着力點。這就得講究方式方法,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複興号高鐵風馳電掣,從北京大興機場站至雄安新區,最快隻需19分鐘。10年來,三地不斷織密交通網,連點成線,織線成面。如今,以區域交通一體化為支撐,環京地區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節點城市産業圈正加速成形,區域融合度越來越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踐說明,找到發力點、瞄準創新點、聚焦薄弱點,在重點領域深耕細作,以點聚能、以面布勢,就能帶動整體發展水準躍升。

在發展空間中,點與面的關系是相對的。倘若把視線拉開,在全國發展版圖中了解點與面,不難發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如同建構新發展格局這個“面”中的一個個“點”,既有自身的功能定位,彼此也在錯位發展、關聯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面向未來,仍需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能級提升、空間提質、領域突破、機制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銳意進取。

京津冀協同發展,每一天都在煥新,每一步都在向前。堅信動力在協同、未來在協同,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鉚足幹勁拼到底,攻堅克難、勇毅前行,我們腳下的這條大道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着力建設好高标準農田 | 今日談

成 雨 人民日報評論 2024-03-25 09:33 北京

湖南常德,糧食生産萬畝綜合示範片區平疇沃野,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遼甯阜新,皂力營子村農戶不再“靠天等雨”,打開農田灌溉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涼的水霧落入農田、滋潤青苗……一塊塊高标準農田,讓“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糧田”變“良田”,有力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資訊化、标準化生産。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好高标準農田,推行适度規模經營,加強政策支援和示範引領,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産和品質提上去”。今年中央一号檔案提出,“堅持品質第一,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标準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建設高标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

近年來,加快耕地品質保護立法,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現代化良田,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就一定能確定糧食在任何時候都能産得出、供得上、供得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自覺做矢志為民造福的無私奉獻者——“奮力跑好曆史的接力棒”③

“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多管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民生溫度可感可知,既展現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也謀劃了滿當當的民生清單。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件接着一件辦,才有越來越堅實的保障,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要自覺做矢志為民造福的無私奉獻者”,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年輕幹部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年輕幹部正處在長本事、長才幹的大好時期,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樹牢群衆觀點、辦好民生實事,才能真正成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的幹部。

我們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給人民辦事的。年輕幹部幹事創業,首先要解決好為誰創造業績、創造什麼樣的業績、怎樣創造業績的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确政績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性。隻有黨性堅強、摒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年輕幹部必須扣好“第一粒扣子”,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正确對待權力,確定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謀劃推進工作,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創造經得起曆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為民造福,說到底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剛到廣西樂業縣百坭村工作的黃文秀,曾因情況陌生哭過鼻子,但她與村民同勞動、聊家常,幫群衆掃院子、種油茶,很快赢得群衆支援、打開工作局面;她四處找資金、請專家,熬夜拿對策、做方案,以産業發展帶動群衆脫貧緻富。把心貼近群衆,才能充分了解老百姓的真實感受、體會老百姓的安危冷暖,進而有的放矢地增進民生福祉,把好事實事做到群衆心坎上,以實幹實績取信于民。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衆是最好的老師。隻有到群衆中去,到基層一線去,才能找到幹事創業的思路方法。在福建甯德,“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延續了30多年,實實在在增進着民生福祉,也錘煉着廣大黨員幹部特别是年輕幹部的思想作風。貫徹黨的群衆路線,堅持到群衆中去、到實踐中去,對年輕幹部轉變作風、增長才幹、提高本領至關重要。隻有真正把自己當作群衆的一員、把群衆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改進群衆工作方法,提高群衆工作水準,才能從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中汲取終身受益的經驗和智慧。

“我們的目标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錨定既定奮鬥目标,拿出攻堅克難的決心,磨煉日拱一卒的恒心,許黨報國、為民奉獻,年輕幹部一定能跑好曆史接力棒、當好事業接班人。

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 評論員觀察

張凡 人民日報評論 2024-03-25 09:33 北京

全國兩會後首次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踏上三湘大地,目光再次聚焦“新質生産力”:來到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強調“科技創新、高品質發展是企業不斷成長壯大、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聽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要求“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這其中,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今天,3D、4D列印技術的出現,将制造業搬上了普通人的桌面;高速磁浮技術的發展,讓“貼地飛行”的夢想不再遙遠;1分鐘,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可完成經典超級計算機1億年才能完成的任務……這些前沿創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使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前沿技術與市場需求并非天然高效對接,使最新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鍊上,才能形成現實的、直接的生産力。在上海,已建成的智能工廠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50%,營運成本平均降低30%,帶動機關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在陝西西安,隆基綠能西安電池工廠,智能制造保證平均每0.8秒就有一片太陽能電池片下線;在福建甯德,甯德時代推行極限制造,将不良品率降至“近零”……中國制造生産場景不斷重新整理,有力證明科技創新能引領産業創新釋放澎湃動能,不斷推動大陸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配接科研和生産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環節。現在科研成果轉化率比過去高得多,但仍存在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促進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才能打通堵點卡點,提高效率。比如,廣東深圳工程生物産業創新中心實行“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推動前沿技術與市場需求高效對接;安徽合肥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在起步初期就将成果轉化落地,催生出一個個戰略性新興産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讓更多創新鍊的“好技術”變成産業鍊的“新應用”,才能增強産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實作技術創新與産業提質的同頻共振。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搶抓機遇,時不我待。山東青島,深海極地開發産業叢集布局建設;河南鄭州,類腦智能機器人研發設計與産業化不斷提速……如今,越來越多地方行動起來,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的铿锵步伐。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要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加快建構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把各方面的幹勁帶起來,新質生産力必将加快發展。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世界級産業叢集快速崛起,創新高地發展活力勃發奔湧,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了強大支撐。新征程上,下好“先手棋”,牽住“牛鼻子”,勇闖“無人區”,拆除“籬笆牆”,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我們一定能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高品質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