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姓心目中的“村官”

作者:红叶清泉
百姓心目中的“村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虽小,作用蛮大,他们肩负着传达贯彻上级方针政策的重任,肩负着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也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操劳百姓吃喝拉撒的大事小情。

所以村官的好坏、优劣,自然要受到百姓的关注。也最关乎政府的基层执行形象和影响。如果到农村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就会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民村议论最多的就是村干部,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有夸奖,有质疑,有讥讽,也有谩骂。

因为他们长期农村生产生活的接触,都会运用自己的分析、判断和鉴别方法,品评各种各样的“村官”,尤其现在农村干部,都是通过民主直选的村官。每个村民,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村官”情结。

一是掌好尺子用好秤。“吾心为秤,不能为人作轻重。”这是古人对待百姓的态度。现代的农村干部如何对待群众问题,依然是一个民心向背、荣辱成败的重要问题。在绝大多数群众眼里要当好农村这个家,必须心中有公,身上无私,说话办事公正、公道、公平;对内对外、一视同仁、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百姓心目中的“村官”

要学法懂法,依法施政,扶正祛邪、抑恶扬善。小事能决断,大事不含糊。始终一把尺子量是非,一杆大秤秤公平。特别涉及百姓关注而且敏感的问题:如划分宅基地,摊派义务工,发放征地款,发放优抚款,代征代收费税,救助贫困户、处理邻里纠纷等,都要一碗水端平,客观公正,让大家心服口服,不能让群众戳脊梁骨。

二是端正身子用足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农村干部与百姓生活在同一块天地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什么事都可能遇到,什么话都可能听到,什么脸都可能看到,要有宽人之量、让人之度、容人之心,爱人之意,成人之美。从思想深处与广大农民建立感情。平时要注意讲理明法,以情感人,“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群众想个啥,心里盼个啥,随时串串门,及时唠唠嗑,话要说到点子上,事要帮在为难处。

百姓心目中的“村官”

诸如谋划致富项目,帮助协调启动资金,救济鳏寡孤独,救助失学儿童,发放扶贫贷款等,何时需要“高岗填土”,何时需要“雪中送炭”,真正做到救人急、解人难,知民意,动真情。既不能徇私情、扶亲戚,把好处装进自己的腰包,更不能“井水不犯河水”。与群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三是守好规矩理好财。“村官”虽不在品,也是“一家之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做农村工作还要懂规矩、守规矩,吃饭穿衣论家当。一切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先谋吃和穿,再挣兜里钱。理财要精打细算,花钱要细水长流,政务财务定期公开,让大家心里明白。工作不搞独断专行,做事不搞好大喜功,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众人拾柴火焰搞。

诸如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哪个时节该干啥,哪头轻来哪头沉。大到村政建设、社会治安、农业结构调整,小到地头地堰、浇地施肥、调换良种,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谋有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力求成为打里照外的行家里手。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信你、服你、捧你、跟你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上的农民跟党走。”

百姓心目中的“村官”

四是立足长远奔前程。当村“官”,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短期思想,应付心理;也最怕干打雷不下雨,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不怕人穷,就怕身懒;不怕不说,就怕不干;不怕不想富,就怕不迈步。只要群众信得过,不干则已,干就干出个名堂来。要摈弃那种等、靠、要的懒汉懦夫思想,咬定发展不放松,治穷致富下硬功。

把目光放远,把腰杆挺直,经得起挫折,吃得下辛苦,还要注重在实践中拚搏,在实践中总结,不断校正充实致富的发展目标,提高驾驭商品经济的能力和经验。瞄准市场前沿,抓机遇、抢信息、定思路,因村制宜、确定和发展适合对路的增收致富项目,让老百姓长期受益得实惠,让广大村民丰衣足食腰包鼓,让党的富民政策最终落实在百姓的心坎上。